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相似文献   

2.
杨栋 《孔子研究》2020,(1):140-149
《淮南子·缪称》保存了大量《子思子》佚文,与子思著作有密切关系,而学界一般亦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儒家佚籍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将《缪称》篇与郭店简《成之闻之》《穷达以时》《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对读,二者在用词、语句乃至思想上多有相合之处,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郭店简这些篇章确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同时,通过对读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缪称》篇的成书及性质。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般将先秦儒家人性论划分为性善论与性恶论,许多学者也将孔子人性论归为性善论。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出土,不但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维度,也使得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即孔孟之间的情性论浮出水面。性情论是七十子及后学所建构的人性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人性论。性情论由发挥孔子性情思想而来,又对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性情论开始探索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演变,将会重构原始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谱系。  相似文献   

4.
依据儒家文献,结合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资料,通过对气论、礼乐论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荀子《乐论》与《乐记》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风貌的差异三方面的研究,可知尚不能根据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得出《乐记》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的结论。蔡仲德先生关于《乐记》成书于汉代与作者为河间献王刘德的看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论是人生学说的根基,对于儒家来说,它还充当着本体依据的作用。但是,在儒学从孔子到思孟的发展中,其形成理路一直不甚明了。本文从郭店楚简中专门论性的《性自命出》出发,详细分辨其论性角度,并以比较的方式,上勾下连,从而揭示了其在《论》《易》与《庸》《孟》之间的中介作用。而整个这一过程,也就表现为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一步步指向超越性,最后以孟子超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完成了儒家性善论的奠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常常以“弦歌之音不绝”来形容教育的昌盛。《六经)①是先秦儒家看作必读的统一教材,其中有《乐经》,后来遭秦火失传了。《礼记》中有《乐记》,②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和郭沫若的考证,《乐记》中一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一部分是汉儒纂辑的,已发展了公孙尼子的思想,总结了战国以后包括荀况在内的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③先秦也有反对音乐的,如墨子就著有《非乐》篇;“但墨子主张非乐,并不是为乐(yue)不乐(1e),是因费财力、人力、物力,老百姓既不能享受,贵族们不要享受。”④另外老子、庄子也都有非乐的言论,这适足以证明“乐”已经是先秦百家争鸣的重大问题,音乐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了。  相似文献   

7.
吴飞 《孔子研究》2023,(2):75-88+158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荀子性朴还是性恶的讨论,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争论。笔者并不赞同荀子性朴说,但认为性朴论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荀子在《礼论》中提出性是本始材朴,是对何谓性的定义,而非对人性善恶的评判,故与性恶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荀子非常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文质论传统,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性与礼制。他在《性恶》等篇中将作为质的人性理解为恶,但在《礼论》等篇中又非常肯定情与质,这展现了文质论的理论张力。相对而言,孟子对文质论没有像荀子那样讨论得那么深刻,但性善论更符合文质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以康德作为会通儒家与西方思想的桥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由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完全否定情感在道德基础中的地位,相对而言,在道德哲学的基础方面,儒家道德思想与康德实践理性的共同点反而不及与休谟经验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共同点多,彼此沟通的难度也更大。实际上,原始儒家道德思想的建构有其独特的路径,就是情理合一,其成熟形态则是孟子的心性论。从《性自命出》的"道始于情"而"终于义",经过《五行》篇"形于内"的探索,原始儒家道德思想发展为孟子的以四端说四德,性、心、情理合一,以心性论完成了情、理合一,成为儒家道德理性的典型形态,进而为工夫论奠定了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较系统地研讨了儒家的曾子学派。考订出《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即《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的《曾子》十八篇的遗文,认为《曾子》书盖出曾子再传弟子所缀辑,其成书当在战国前期,并论证了《孝经》为曾子学派的著作。孔子以后,儒家发生分化,曾子学派主张以孝治天下,形成颇有影响的儒家孝治思想。文中对曾子学派的天人一贯的自然观、孝的人生观、道德实践及学习方法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评述了儒家孝治派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在先秦儒家人性论中曾居于核心地位,但汉代以降的儒学发展史,却是情被贬抑和放逐的历史。本文结合新发现资料和传世文献,对情在原始儒家人性论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辨析,阐发原始儒家人性论的本义,揭示其与理学性二元论模式的差异。本文认为,原始儒家最早形成的人性论形态是以情论性的性情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性情论发展演变的产物。性情论的形成以人的本源之情为根基,以性情一本和性情相应为特征,情本身具有超越意义,这与理学及现代新儒学所诠释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具有显著不同。儒家人性论并非是对于人性的知识论考察,而是探讨价值之根源并为工夫论提供依据,这必然与工夫论相表里。故揭示人性论与工夫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探讨儒家人性论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墓所出儒书《性自命出》 ,据内容可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不少地方论及“情” ,下一部分对“情”的重视尤其引人注目。据考察 ,这种重视“情”的思想 ,亦见于《淮南子》的《缪称》篇。而《缪称》 ,据前人研究 ,乃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儒家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本文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性自命出》比较 ,认为《性自命出》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 ,为研究《性自命出》等篇的学派性质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始于孔子对道家学派和儒家自身的批评;孔子也批评了早期法家、名家和"小说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批评,基本发生在儒家内部,其中以子游、子夏、子张间的学术批评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相与论性情,"皆言性有善有恶",影响最大。战国中后期儒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除孟子对杨、墨和荀子对"十二子"的激烈批评之外,对诸子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批评,是孔子七世孙孔穿对名家公孙龙的批评和孔子九世孙孔鲋及儒者董无心的"诘墨"等。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对人性持一种三分的看法。孔子认为,整全的人性包括智性、仁性、欲性三部分。其中,智性、仁性共同构成了道德的根据。孟子极大发展了孔子的仁性思想,正式创立了性善论。但这时性善论还只是性有善端论,十分强调教化、培养与推扩工夫。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复杂之处不仅在于程朱理学片面地发展了智性这一脉,陆王心学片面发展了仁性这一脉,更在于受佛学的影响,宋明儒学对心性的看法整体采取了先天、后天的二元论模式。这种模式把道德根据变成了先天具足的、抽象的至善本体,使得性善论变为了性本善论。同时,它也使得儒家在工夫上一味强调复性,而忽视了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从而在理论上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正义》是清代乾嘉学者焦循晚年的学术名著,自它公开出版以来,深受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则从易学的角度,考察、发掘焦循阐述《孟子》思想的易学内涵,认为孟子崇尚的所谓先王之道,是以易学中的通神变化之道,即“时”的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并藉此对孟子的经权思想作了易学的发挥,指出其具有调适和顺化先王之道的双重特征。焦循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也烙有易学"感而遂通之性'伪印痕,但在论证过程中,焦循却摒弃孟子的性善说,成为告子人性论的维护者。至于重塑孟子的理想人格,焦循终究未能翻出儒家在现世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以道德实践为根本内容来构建理想人格的旧轨。  相似文献   

15.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性善论是先秦以来关于人性论的诸多界说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念之一,尤其是在儒家的传统之中。由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孟子人性论的相关讨论,自先秦以来,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在近来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讨论中,性可善论和性向善论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和影响力的观点。本文从梳理孟子关于性善论的文本论述出发,认为孟子所谓的性善论,是性本善,即人天生具有德性,孟子是以性本善的方式来确立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必须是本善的,而非向善或者可善。  相似文献   

17.
由于郭店楚简的出土,使得孔子与孟子思想之间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而郭店竹简中的《五行》篇可以被认为是子思或其弟子的作品,因此,通过对《论语》和《五行》篇的比较可以看出子思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变革。一,从“近取譬”到条理化。孔子不追求建立一个模式化的理论体系来阐发其思想,而是相当的灵活,比如《论语》对于“仁”的解释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他经常采用“近取譬”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而到子思所处的战国时代,个人著述成为风尚,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孔子提出的许多伦理观点日渐条理化,《五行》…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19.
有关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学者认为关系密切,而现代学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否认传统的看法。当代学者运用双重考据法,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就先秦汉代儒家典籍《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丛子》有关孔子论《书》的一些内容,从三方面(论"高宗梁闇,三年不言"、《高宗肜日》"德之有报之疾"说、孔子阐发《吕刑》篇礼刑观)论述先秦汉代儒家心中的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由此可见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差异。这在儒家阐释史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除《周易》外,要数《中庸》的哲学意味较浓。《中庸》原为小戴《礼记》49篇中的第31篇。宋代的二程、朱熹为了突出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将其单独列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认为它是接受孔门传授心法的子思所作。从内容看,《中庸》主要论述的是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专门论述教育的仅有数处,因此,其教育思想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然而,正是在这寥寥数语中,却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教育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