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海平 《哲学动态》2001,40(11):11-14
1   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性问题和理论形态问题来寻求价值评估的尺度或视界 ,才能正确地把握和评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然而 ,以往的历史经验又一再地表明 ,捕捉和解答时代性问题 ,创建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新的理论形态 ,又有赖于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估。显而易见 ,我们在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环。但这不是一般性的逻辑循环 ,也不是将我们引向“迷林”的“怪圈”。相反 ,由该“循环”组成的圆圈运动事实上构成了一条深入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论题的必由之路。一旦我们踏上这条探索之路 ,我们便尤需清醒地意识到 ,时代性问题和理论形…  相似文献   

2.
《哲学动态》对此作了报导。在近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的学者曾用现代概念,加以概括,认为“动态平衡”乃是《周易》思维方式特点之一。①我们在这里用“分而变的循环”概括《周易》的这种特点,比起“动态平衡”的概括,也许更贴近《周易》,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动态平衡”之动,在《周易》那里就是具体的“分而变”;没有“分而变”,也就没有动。而“动态平衡”之平衡,就是“循环”,平衡体现在“循环”之中;没有“循环”,也就没有平衡。一、关于《周易》之“分而变”如果承认《周易》为象、数、…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历来是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对于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哲学世界观的基本立场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科学—技术—生产”的循环问题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探讨。同时,也只有在总的社会联系中才能正确地理解这种循环的过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着重探讨循环的社会决定性和它的各个不同阶段,探讨各个循环阶段的特征以及在社会需要影响下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
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判定价值之有无大小,必须符合价值的客观实际,或者说,必须以价值事实本身为依据。但价值本身不会自己量度自己,判定自己,又必须经过人们的感知、评价才能为人所认识、把握。这似乎形成了“我证我”的循环怪圈。人们并未因此陷入困境。因为人们实际上一直就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某种“中介”,借助某种“参照系”,即所谓“价值标准”来进行价值评价,从而把握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合理运用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内容丰富,思想驳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交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颂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又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便转变为近代历史进化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近代历史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变易史观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其中有批判,也有继承。  相似文献   

6.
辩证的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开始科学地确立起来的,恩格斯指出:“有了这三个大发现,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归结到自然的原因了。”“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辩证法》,第176、16页)但是,这新的辩证自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循环”的概念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个历史与作为一般认识理论的解释学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需要解释神话中的形象,只是晚一些时候,才是需要解释古老的经文和历史性文件,刺激了对解释的特有的原则与方法的各种探索。后来这些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解释学循环”的原则,事实上为一切研究解释学分析的人所利用。但是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主要的方法论概念的“解释学循环”,  相似文献   

8.
“看来人们有朝一日完全可能明确地认为,在……神经系统中没有与某种特殊思想或特殊观念或记忆相一致的副本。”(维特根斯坦) 我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强调,头脑和精神对于精神来说是一个阐释循环的互相补充和互相递推的领域。这种阐释循环的一个突出但还没有得到承认的特点是,在这种循环中,解释不受规则的支配,因此看来是自己形成的:从(精神的)整个背景来看,世界(或头脑)的特征就变得可以理解了,……而通过这些特征(或脑功能),整个背景就变得可以理解了。那么,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解决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在这个问题上仍是众说纷纭。这些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内因动力说”、“综合动力说”、“因果逻辑循环动力说”、“实践动力说”等。现对它们逐一加以分析和评论,最后也谈一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客观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倾向总是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如果说前者以确定性与终极根据的“奠基”为宗旨,那么后者则以基础的消解为己任。经历二十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基础的构筑与拆毁之间的循环并未了结,本文所论述的德国先验主义者布伯纳(RtidigggBubngr,Prof.UniV.Tbingen),与美国新一代实用主义代表罗蒂(RichardRorty,Prof.Unly.Varginia)之争,实际上是新一轮循环的展开。布伯纳利用了斯特劳逊对康德的解释,把“先验演绎”表达为“自相关”的论证结构,其目的是把“认识的根据”转换到…  相似文献   

11.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梅洛-庞蒂思想中的时间问题,通过对他的描述的一个“再-描述”,尝试将时间阐释为来与去的双向运动.梅洛-庞蒂拒绝单纯相继的时间概念,而将时间的统一性追溯到一个以活生生的呈现为核心的呈现场.然而时间的自身-触发特性打开了一道裂隙,将我们带入再现与筹划的永久循环.为解决此一问题,作者将来与去的双向运动理解为一个作为感染与反应的一体两面的事件.感染与反应的交织开启了一个“非-地”,而这正是新事物生发之地.梅洛-庞蒂的时间的交叉应该去除同时性与可逆性的遮蔽,来与去不构成循环.  相似文献   

13.
畅销书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商业现象,它成功传播的原因很多元化、复杂。因而,选取一个领域的原因进行单方面的尽可能深度地剖析。本文站在传播心理的维度对“畅销书现象”成功传播开采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爱众的文化心理效应与畅销书的相互循环作用关系,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有对数学教师喜结良缘,同事撰赠喜联一副:“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三角”与“几何”是数学名词,嵌入联中含义双关,既切两位新人的职业,又道贺了他俩的美满姻缘。   一数学教师恋爱时遇上十年浩劫,拨乱反正后始得完婚,同仁们撰一喜联相贺:“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联中的“几何曲线”,表达了爱情经历坎坷曲折,“小数循环”,则是借以祝新人美满幸福,地久天长。   有一几何教师与物理教师燕尔新婚,调皮的学生书赠一联:“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吸引。”联中采撷了几何和物理…  相似文献   

15.
一、应如何理解“主体”范畴?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回答主体是什么.我认为,对“主体”范畴的理解需要着眼于两个层面:1.“主体”首先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对象性关系即相互对待、相互依存、互为中介、共生并存的关系,关系的双方在语义和逻辑上构成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因此,对象性关系不具有时间性的发生学意义.主体与客体之间典型地体现着这样一种关系,它们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两极.由此决定了那种尚未进入主体视野、不构成主体活动指向对象的客观实在,并不具有客体的规定和意义;同样,主体也不是由客体单向地“派生”出来的.主客体的生成,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8月18日,河南南阳一双胞胎母亲在某诊所进行脂肪填充手术,因脂肪栓塞致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2020年10月3日,21岁的徐州女孩花费14.5万元在整形机构接受塑形手术,本以为手术之后可以“脱胎换骨”,但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她永远地“停留在了21岁”。2021年5月2日,杭州女孩在某医疗美容医院接受抽脂等医美手术,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于7月13日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如何评价其历史价值,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长期流行的理论,“五行说”的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只有深入发掘其基本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价值。 五行:木火土金水,既循环相生,又循环相克,由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行说”蕴涵的有机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认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其在古代科学文化中的生命力所在。基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普遍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危机。从医学社会学的独特解释视角来看,这一非正常的“精英症候群”实质上是反复循环状态下生产与再生产的一种“社会病”。在社会病理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社会评价体系、预防与保障机制诸方面为“精英症候群”会诊。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认识模式,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正好相当于控制论中著名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开始,人们的主观认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甚至可能相差很远。人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把从理论得出的预期结果跟人们实践的结果加以比较。如果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有差距,那么就需要我们修改自己的主观认识,使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谭峭《化书》以“化”为核心,认同循环演化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均食而俭”的道教治国思想,提倡以“俭”治国,认为儒家“五常”并非治世良药,需要以道教治国思想为基础,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当从自身做起,减少个人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乐、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