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丹法传授仪的程序主要有斋戒沐浴、立坛、告神、歃血为盟、处理信物等步骤.这些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约束传授双方行为的盟誓,一方面借鉴了先秦盟誓仪式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汉代的文化因素,最终形成独特的丹法传授仪.早期丹法传授所用金人、金鱼等信物反映的黄金崇拜现象是探索炼丹术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之一,其中某些因素可能与外来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法箓部仪》做了细密的分析和考释。从此经我们知道南朝天师道举行登坛告盟仪,这是天师道传入南方后受南方道教(尤其是南方方士传统)影响而创立的新仪式。它应当是信奉太一神且自称太一道士的天师道道士举行的仪式,与敦煌写本S.203记载的南朝天师道授箓仪多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4.
道教科仪与中国古老宗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及表现形态,道教亦不例外。一般说来,道教典礼仪式都统称之为“科仪”。所谓“科”,可解释为“动作”之意。《说文》:“科”它含有程、条、本、品等义;而“程”例又一有法则之义。荀子云:“程者,物之准也”。仪,意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正如常言所说“行礼如仪”。道门中的法事因其目的、宗旨的差别而具有不同之形式,按照一定法事准则做道场称之为“依科阐事”。从语义学上看,俗语“照本宣科”与此有同一渊源。道教科仪是自成系统的。完全是可以撇开种种外围的观照而对道教科仪本…  相似文献   

5.
灯仪是道教仪式之中的重要品类。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民俗学渊源和思想基础。就理论角度来说,道教之灯仪乃以传统易学为结构框架。本文选择了道教灯仪中的几种要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考察。作者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历史追索,认为此类灯仪不仅贯穿着易学的象数法门,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易学义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杨氏是自明嘉靖以降繁衍于西北民族地区,并从清前期即使用全真龙门派字的地方在家道士家族,其法脉传承以家族内的父子相传为主,兼及师徒授受;经过数百年的传衍,现已流变为被称为“阴阳先生”的仪式专家,在当地社会生活与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杨氏身份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道教在民族地区演进变迁所呈现出世俗化、民间化与本土化的一个表征和缩影。  相似文献   

7.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8.
唐蕃长庆会盟的成功,与吐蕃佛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德宗即位之后,以清水会盟为起点,会盟的仪式发生重要改变,佛教影响渗透其中。清水会盟的仪程主要还是因循旧制,以"告庙之礼"作为最为崇高、隆重的盟誓礼仪,双方都同意采用"刑牲歃血"的旧俗,与吐蕃和汉地的传统盟誓习俗均相吻合。恰恰与这个"旧俗"能够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吐蕃方面首先提出的按照佛教仪式"焚香为盟"的"新制"。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一是与其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有关;二是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推崇之下,新兴势力集团———僧团的出现以及僧伽权力的迅速上升有关;三是与吐蕃与汉地佛教之间正式交流往来频繁有关。长庆会盟之际,吐蕃佛教高僧钵阐布沟通斡旋其间,在整个酝酿、准备、发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宗教力量协同运作,在会盟地点的选择、会盟仪式的程序设定等环节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显示出特殊的谋划与作为,客观上也达到了与其他历次会盟不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东晋南朝上清灵宝派发动的道教仪式音乐改革,以改造民间道教的草根性、向官方皇权靠拢为特点,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构成由俗转雅的首次转型。其标志主要是:首先,强调尊经重道,长斋诵经以度人,构建了"斋、经、韵"一体化的正统仪式音乐模式,催生了大量经韵;其次,构建了以行道诵经为主的规范化斋仪模式。此雅化的仪式音乐模式经唐代、北宋的继承集成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1.
道教科仪在近代的传承和演变刘仲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剧烈的社会变迁,是在战争的陪伴下展开的。在这种时代环境的冲激下,道教不能不发生演变,其中包括仪式的演变。道教的仪式,常称作仪范、科范、科仪,举行仪式称为行道。最早成熟的道教仪式,是斋仪。斋是...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民间礼仪传承与实践同时关联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构建,在民间社会中道士作为重要的仪式专家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湖南湘乡丧礼中民间道教的礼仪传承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礼仪传统、仪式陈设、仪式过程的描述,阐发民间道教的礼仪传统、当代实践与变迁,并将其放置于当代湘乡完整的丧礼实践中去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日整理点校《道藏》,在正一部见有《上清经秘诀》一篇。这篇经诀虽仅六百余字,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有助于我们解决南北朝隋唐道教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上清经秘诀》虽标名为“经诀”,但其内容并未讲述南北朝上清派经书中常见的诵经思神、画符念咒等方术秘诀...  相似文献   

15.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香港新界地区的太平清醮庆典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道教教义、仪式理论以及太平清醮仪式的宗教意义等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而尝试说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什么可以在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共存共生。作者试图说明,由于道教已经通过其仪法结构将教义和宗教思想传递出来,以道教仪式为基本形式的社区礼俗自然就可以包容其他异质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刊布了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道教写卷<十戒经传授盟文>及题跋(甘肃省博物馆编号017号).<盟文>记述了年廿一岁的道士索澄空入观与师傅签订传授规约等方面的内容,明显属道教的科戒仪轨,为敦煌道教历史与仪轨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文中详细考证了神泉观的位置,认为其应在沙州城东四十里的清泉驿,而非过去所认为的神沙乡的阳沙里或平康乡的修武里.  相似文献   

18.
《神霄玉格攻文》是自后黎朝至今在越南民间流传的一部道教授箓奏职仪式文书,它的发现表明:越南道教的传承发展并非无源之水,也并非无体系,越南道教一直以一种严肃的方式传承延续,并保持着道教的正统性。但同时越南法师在灵活吸收中国道教科仪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对“授箓奏职”仪式文本内容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重塑和重构,推动了道教在越南传播的地域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正玄门讲经活动的缘起和举办情况讲经是道教传承道脉、弘扬文化、服务信众、提升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经师被称为"道门三宝",正所谓"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通",经典必须经过名师讲解和指点才能得到有效继承和传播。讲经不仅在道教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同时也是向外传播道教义理和信仰的主要方式。在史书和道经中,我们经常看到历代祖师高道当众讲经说法、  相似文献   

20.
郭硕知 《中国宗教》2022,(11):48-49
一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与儒、释二家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道教通过供奉先贤、编纂经藏、科仪劝善乃至衣冠发饰等诸多方式,守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复归其根”,倡导人们回到与万物融合的状态。这种崇尚融合的整体思维,不但衍生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平观念,而且产生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态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