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建敏 《天风》2023,(1):45-48
<正>现今,天主教中文新旧约圣经有两个全译本。一个是《思高译本》,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参照圣经原文译出,于1968年出版全译本。《思高译本》以学风严谨、忠信原文、语风沉稳独具特色。《思高译本》也是第一个中文圣经全译本。另一个中文圣经全译本是《牧灵圣经》,由天主教国际圣经学会和圣母圣心爱子会共同翻译,于1998年出版发行。顾名思义,《牧灵圣经》以牧灵为宗旨,用现代语言风格,辅以牧灵性理解注释,也深受信徒欢迎。相对新教而言,天主教中文圣经全译本出版较晚。  相似文献   

2.
正晚明清初,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量的铜版画插图被中国木板雕刻技师所转刻,并将圣经故事翻译成中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天主教铜版画的复刻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中国传统版画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家对于西画传入中国的冲击所做出的解读和回应。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30日上午,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全体神长教友,迎着东方灿烂的朝阳,手持经本,满怀着无比虔敬的心情,赴京效大地西胡林圣母堂和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圣母领报堂朝圣,以孝爱之心恭敬圣母玛利亚。 参加朝圣的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主教团秘书长、昆明教区主教马英林及“一会一团”各部室的神长教友等。  相似文献   

4.
你怕吗?我的姑娘, 你高兴吗?未嫁的新娘。圣女也会羞涩,罗塞蒂告诉我们。《圣母领报》,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代表作,72.1X40,现藏英国伦敦泰德画廊。《圣母领报》是西方基督教艺术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讲述的是《圣经新约》的故事,在“路加福音”第一章中记录说: 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  相似文献   

5.
较之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卓有成效的白话译经,天主教在这方面要相对滞后,直至1968年才出版《思高圣经合订本》。此前天主教内也出现过对白话译经的提倡及实践,但较之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只是个别修会的努力和部分圣经的翻译。本文基于民初天主教部分期刊史料,对天主教内白话译经滞后原因作初步探讨,也兼及与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圣母”马利亚,从天主教神学观点来看是《圣经》中的第二号人物,主人公耶稣基督是她的儿子,“为了人类得救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相信耶稣基督的宗教都尊敬圣母马利亚,最典型的是天主教和东正教。所有基督徒都认为圣母马利亚是人,是“第一位得救赎者”,“耶稣基督救  相似文献   

7.
正一天主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在建筑、音乐、绘画等各种天主教艺术形式中都有所反映。天主教有圣像崇拜的传统,耶稣像、圣母像是天主教绘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尤其是圣母像,受到了信众的广泛欢迎。一方面圣母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给人以天然的亲和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在中国民众心中地位崇高的观音菩萨;另一方面,圣母怀抱圣子的形象和中国人的心理非常契合,因而大受信众欢迎也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  相似文献   

9.
应德国本笃会(OSB)和世界圣经协会(SBO)等团体的邀请,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组团,中国天主教神父代表团一行15人于2007年1月28日至2月22日对以色  相似文献   

10.
牛稚雄 《天风》2023,(5):44-46
<正>《思高本圣经》(下称《思高本》)是由天主教修会方济各会(亦称“小兄弟会”)会士组成的“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于196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新旧约全本汉语圣经译本。经历了五十五载春秋的考验与磨铣,《思高本》以其忠于原文的译文及雅俗共赏的语言,直至目前,依然是天主教在华语世界最受欢迎、最具权威性的圣经译本。在许多教友眼中,《思高本》中的白纸黑字就是“天主圣言”。  相似文献   

11.
正明清天主教倚重版画书册吸引信众、宣扬教义,其在华翻刻均出自中国绘画工匠和雕刻艺人之手,故而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记。一在中国版刻史中,福建刻书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宋时期,福建就已经是三大刻书中心之一,且以宗教类书籍的刻印为主要成绩,曾刻印大藏经6部、道藏1部,以及佛、道教经典《崇宁万寿大藏》《毗卢大藏》《万寿道藏》  相似文献   

12.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2,(9):94-94
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可追溯到7世纪的“景教本”,由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所译,现已失传,部分译文散见于敦煌文献中。元代天主教传教士约翰·孟德高雄诺曾用蒙文译出《新约》和《圣咏集》,但译本也已失传。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亦曾将《圣经》的部分卷章或经文汉译。此外巴设于18世纪初译有部分《新约》,而贺清泰于18世纪末也曾译出《圣经》大部。这些译文被称为“明清本”。  相似文献   

14.
天主教传入中国,不像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那样顺利,它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曲曲折折过程。第一次起落中世纪时的中国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富足,文化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宗教也非常普遍。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不排斥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天主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大地的。唐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是基督教东方派的一支——聂斯托尔派(Nestoranism),中国人将它叫做“景教”。它之所以被称为“景教”,据学者研究是取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我在世即世之光”,即耶稣的光明普照的意思。但在…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主教要》是明清间来华传教士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所写的第一个经本。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作者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由于它深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之中,学术界从未介绍过它的具体内容。因而大多数涉及它的文章都是泛泛而论。本文依据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的原始藏本,对《天主教要》的出版时间、地点、作者做了逐一的考证,并具体论证了现有的两个版本的差别。结论是:《天主教要》为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写的第一本经书,初期经罗明坚翻译,后由利玛窦翻译、修定,并于1605年重新出版。梵蒂冈档案馆所藏的《天主教要》更接近利玛窦1605年的版本,这个本子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利玛窦最早的本子之一。因此,此书应收入利玛窦全集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友弟德传》《友弟德传》是我们天主教“旧约史书”中的一部名人传记似的经典著作。犹太教和基督新教认为,它是在公元前二、三个世纪间,以“圣经”的形式写成的但不是正典圣经著作。而我们天主教和东方的正教则认为,它虽然未被列为“第一(批)书目”中的“首正典圣经”之中,但却被列为“第二(批)书目”中的“次正典圣经”(Deuterocano nical Bible,简译“次经”或“次圣经”),即被确认为是受天主默感启示的一部圣经著作。人们知道,我们天主教常说:“首经(正典圣经)是(圣)经,次经(次正典圣经)也是(圣)经”,两批书目,在审定时间上固有“先、后”或“首、次”之分,而两者却都是正典圣经,这是毫无疑问的。最近,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一  相似文献   

17.
玛利诺会(Maryknoll)全称美国天主教外方传教会(Catholic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of America),总部位于纽约市郊一个小山丘上(knoll的意思是小山丘),院内竖立着一尊圣母玛利亚塑像,故得此名(玛利诺意为圣母山)。玛利诺会是美国第一个天主教传教会,1911年经教皇批准在罗马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中国是玛利诺会对外传教的第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组织的11个省、市、13个修女会负责人代表团一行14人,应邀于2003年4月1日至20日,对韩国汉城教区和修女会进行了友好访问。 代表团成员有:北京教区若瑟会修女李玉双、江西教区善导圣母修女会修女祁桂芳、天津教区仁爱会修女杨全珍、广东省梅州教区圣母传教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24,(2):16-17
<正>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于2023年12月14日召开十届四次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入推进我国天主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中国天主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明确的天主教中国化方向和途径,立足圣经,继承传统,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从17世纪起,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便开始印行汉文天主教书籍。其种类繁多,蔚为大观。在自17世纪以来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中,中国的天主教文献是极为有趣和重要的资料。虽然以天主教的宗教性内容为主,但同时也介绍欧洲文化。在译介成汉文的过程中,以中国人的视角予以再阐释。在朝鲜半岛的宗教人士也并非将汉文直接译介为朝鲜文,而是为了便于信徒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改动。本文选取将中国天主教文献译介为朝鲜文的最具代表性的《圣经直解》《圣教要理问答》《周年瞻礼广益》,介绍这三部教理书在朝鲜半岛的译介过程。由此发现朝鲜半岛的天主教在教理术语的译介等方面受到了中国天主教的较大影响,并且还以朝鲜半岛天主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