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4月第1版.作为一部纯思辨型的基督教神学方面的著作,《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似应受到哲学界、美学界、宗教界、文学界的瞩目.首先,在此书中,刘小枫为汉语思想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术视点.基督神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知识学,但它在今日汉语学术中一直阙如.早在1988年,刘小枫就出版了一部给中国知识界带来震动的著作——《拯救与逍遥》.在该书中,他采取基督神学的价值立场,以文化激进主义的姿态全面评述了中西文化精神.此后,刘小枫致力于将神学作  相似文献   

2.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富瑜 《宗教学研究》2016,(3):210-216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学文本互读理论既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重新解读,也是梵二会议后基督教神学家与非基督宗教展开文本型内部对话的实践成果。对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的分析为汉语学界提供宗教间对话和经典文本互读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汉语神学,指出新约的历史逻辑研究,虽然和圣经神学在研究内容上(信仰观方面)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但它在研究形式上由于还致力于新约的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的阐明,所以,它远远超出了一般以讨论圣经文本的信仰教义为使命的圣经神学,应当属于人文-社会学的新约学范畴.其人文性表现在新约文本的语言观、时间观的阐释中;其社会学的特征体现在新约文本的正义观的论说中.在研究方法上,新约的历史逻辑在根本上区别于圣经神学.汉语神学的描述性的定义为:以圣经基督论为启示的中心、以汉语为母语的基督徒的信仰为经验的根据、以汉语思想文化传统为阐释的背景、以历代教会及其神学思想(希腊化、拉丁化、欧美)的学典为言说的参照、以汉语学者的基督经验的宗教学研究为基础的神学.其次,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圣经神学,其结果至少应当包括关于耶稣基督事件本身的言说、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人言的言说(初期教会如何看待耶稣基督事件留下的人言)、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历史事实的清理.如何具体地把这三者揭示出来,构成新约的历史逻辑为方法论的汉语圣经神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温伟耀教授的新书《生命的转化与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可以说是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行思考的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尝试。全书以宏大  相似文献   

6.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12,(1):191-199
在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形式和光辉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光辉是一种垂直维度的无限深度,形式是一种水平维度的有限延伸,二者垂直相交形成美(荣耀)。美是形式与光辉结合的产物,这一古典美学思想源自中世纪神学美学,巴尔塔萨继承过来加以新的发展——在其神学美学视域中,形式与光辉只有在基督中才能完满结合在一起,生成无与伦比的至美——上帝的荣耀。由之,巴尔塔萨建构起一种神学美学基督论或基督论美学。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天风》2011,(12):60-61
跟随基督二十年,我越发地体会到,"神埋葬了他的仆人,但神的工作还在继续"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代福音派领袖约翰·斯斯托得(John R.W.Stott)牧师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双主修法文及神学,后来委身基督,在剑桥完成牧职训练。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语境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基督教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诸多人对于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诸多学者参与了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在阅读翻译基督教文化著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译者对于同一圣经与神学词语截然不同的翻译,导致了阅读与研究中的混乱状况。基于这样一种状况,著名神学教授卢龙光先生历时5年,组织撰写了这部词条逾万、字数约90万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03年9月出版),给学习与研究基督教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教授余达心…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约翰福音》所包涵的神学思想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对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督论和圣灵论,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有关教会论特别是圣礼观的信息,可能我们会觉得不是那么清晰,因此,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实,隐藏在《约翰福音》中的这方面的神学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约翰福音》的整体性理解,以把握耶稣基督的话语和事工中更为深邃的含义,也为我们在  相似文献   

10.
陈永涛 《天风》2022,(3):26-26
道成肉身不仅指向关涉人类救恩的基督事件,而且也是基督福音本地化或处境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基督福音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一个道成肉身的虚己与适应.就神学的处境化而言,作为中国基督徒自己的言说方式,中国神学的思考至少需要处理好"基督"与"中国",以及基督教的神性维度与人性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莫尔特曼神学实践上的主题。莫尔特曼神学立足于基督论,从时空观、主体性、现代伦理责任等多层面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解构,他的基本方法是在终末视域下赋予基督教义新的内涵和作用,用基督信仰全面提升主体的人性基础,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以及寻求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但这一弥合现代性困局的确定性方法,在后现代视野中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与救赎论相较,中国神学创造论一向重视不够,对创造论的思想逻辑与意义作出深入审理亦为汉语学界所缺乏.这既与传统哲学对与物质不同的纯精神较为隔膜有关,也与人皈依基督教大多首先由拯救体验而来有关.从哲学角度看,各种讲述世界来源的宇宙论(佛教除外)大体可归为四种,比起来创造论所谓上帝从无创造说逻辑上似更严谨和通顺.从神学角度看,创造与救赎互相涵摄、互为前提诠释,创造论的旁置极易使基督宗教成为失去文化创造力的偶像化宗教.  相似文献   

13.
当代英国基督宗教的世俗化是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亦是由多种因素产生合力的结果。就短期因素来看,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的危机对英国宗教产生了强烈冲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和神学思想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所体现出的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铸成了英国基督宗教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基督论在整个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历史上在基督论方面有过许多的争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教义。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时代、文化、处境等因素的变迁,有一些观念在解释上遇到不少的问题,需要对之再解释。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应该力求建立一种"包容、不排他"的基督论,因为基督不仅仅是某些人、某个范围内、关乎救恩而己的基督,他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督,是遍及一切的基督。  相似文献   

15.
张微 《天风》2001,(7):5
自传是中国教会在本土环境中,由中国信徒发掘基督的福音宝藏,是以先人的福音,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广传福音的极为重要事工。 中国教会从西方引入的神学思想存在着过多描绘、渲染个人苦难的消极厌世因素。缺乏使徒保罗那种勇敢面对人生、迎战艰难困苦,让瓦器彰显出里面基督宝藏的莫大能力的积极心态。对这些直面现实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智 《哲学动态》2001,(11):41-44
基督宗教伦理原本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圣经》中就曾明确地把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原则 ,即“爱主”与“爱人如己”规定为“一切道理的总纲”[1] 。至现当代 ,随着基督宗教的精神化和世俗化 ,基督宗教伦理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新正统派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布鲁内尔曾提出过“以基督宗教伦理学代替神学”的口号 ;美国现实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莱·尼布尔不仅把基督宗教社会伦理规定为其神学的基本内容 ,而且把“爱的律法”规定为其神学的最高原则 ;弗莱切尔的“境遇伦理学”尽管实施“相对主义的策略 ,却依然把“爱”或…  相似文献   

17.
德日进宇宙进化思想是基督信仰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产物,20世纪中叶得到各界的重视。其中"宇宙性基督"(The Cosmic Christ)在其演化论神学和基督教灵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神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德日进"宇宙性基督"的特点和意义、圣经依据及其与教会传统神学的关联进行探讨,指出宇宙性基督并非泛神论,它提供了探讨基督论的"自内而外"的模式,它是对传统基督神人二性探讨的延续,它指出基督论虽然和救恩论不可分离,但是更要从创造论的角度来理解,同时它也为宗教和科学、基督教和现代社会对话提供了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特别分析拉美解放神学在人类灵性方面的价值贡献,指出解放神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所长:卓新平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求同与存异》、《当代亚非拉美神学》、《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中西当代宗教理论比较研究》(德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