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海》2017,(6)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诸多语言崇拜现象,比如英语被过分地美化,英语的地位被过分地拔高以及英语大众传媒、音像制品和书籍倍受追捧等"虚热"现象。英语崇拜现象既是英、美等国长期推行语言帝国主义的结果,也根源于以应试为特征、具有强大社会分层功能的英语考试制度。英语语言崇拜现象已经对我国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些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以至于专业课成了辅助学科;一些教师和学生轻视母语和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资产阶级文化和价值观念所控制。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降低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改革英语考试制度,变封闭性的应试考试为开放式的语言能力测试;自觉抵制语言帝国主义的侵略,热爱母语,坚定汉语语言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帝国主义:价值裂变与和合思想的文化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所谓的“世俗化”。今天,生活在世俗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就意味着在一个世俗多元处境的世界里游刃有余,认可、放弃某种权威的游戏规则。纵观已经世俗化了的信息社会,我们不难发现,肇始于16世纪西欧的现代化经过几次变革扩展至21世纪全球  相似文献   

3.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4.
张红 《学海》2015,(2):205-210
塞西尔·罗得斯是帝国主义时代杰出的代表,他的扩张理念诠释了帝国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他的种族优越论是帝国扩张的最大动力,他的扩张行为为英帝国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疯狂争夺中取得了最大的份额。同时,他在南非的扩张行为也是帝国主义时代权力与金钱的结合典型表现:政治家需要他的财富,他用金钱换取权力实现了他的扩张抱负。  相似文献   

5.
反帝国主义运动与美国新扩张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春龙 《学海》2004,(6):54-59
美国反帝国主义运动具有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性质,是美国走向全球扩张过程中统治集团对外政策分歧的产物。帝国主义者激烈主张推动海外扩张,却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扩张特性。反帝国主义者虽然反对海外的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但他们支持走经济渗透与和平征服的海外扩张道路。因此,反帝国主义运动推动美国走上了一定程度上拒绝战争和领土兼并的和平扩张道路。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道教》2010,(1):61-61
邢梅岭先生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6期指出,绵延传承数千年的道家思想,以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智慧影响着东亚地区。研究道家思想在东亚的传播史,是了解中国文化在异域影响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道家就不只是一种仅供思辨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化和政治已经导致了全球帝国主义,即一种通过一个国家来创建一个无所不包的帝国的尝试。为了战胜这种全球帝国主义,需要从现代世界秩序转向一种后现代世界秩序,其中,以主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的无政府秩序将被全球民主所取代。怀特海式的重构的后现代主义为后现代政治的双重任务(抵抗全球帝国主义和建立全球民主)提供了各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李娜 《学海》2011,(2):183-188
19世纪末到1945年,帝国主义列强对北京门头沟地区煤矿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列强对门头沟煤矿的的掠夺,主要分为19世纪末至七七事变和七七事变至1945年10月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英、美、德、比、日等列强先后共同掠夺门头沟煤矿,其中以英国的掠夺为最。在第二个时期,日本独占了门头沟煤矿的一切权利。日本对门头沟煤矿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做法,竭泽而渔。1945年日本战败后,帝国主义掠夺门头沟煤矿的历史结束。  相似文献   

10.
孟姜女称谓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起初是泛指姜姓家族中的大姑娘和齐国的美貌女子,后来由于杞梁妻这个心灵美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才使孟姜女的形象趋于完美,并开始有了实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2.
如果将哲学的定义限定为关于有效性的认知主张,且这些主张能够经受理性的、开放式的论辩及反驳,那么可以说这种强调认知主张重要性的"哲学"定义,导向了对"哲学史"观念的扩展。这种哲学史除了要根据思想家自己的路径和预设去考察思想家自身,也关心思想家们之间的参照和争论,并与各种科学和人文学科所提出的认知主张以及各种宗教、文化信仰中内在的认知主张相关联,而且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此种哲学史应该是论辩性的和情境性的。在当代世界,这种广泛的哲学史是全球性的,亦有充分的理由被视为是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性历史,其重点是形式多样的理性、合理性及其历史和制度的情境性的发展——既作为共同的现代性,又作为多元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文化产品研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不同时空下文化本身、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中国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利用文化产品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以及近几十年社会巨变对中国人的和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翔 《哲学动态》2002,(6):24-27
一、全球化与"世界历史":两种不同的视角 全球化的演进将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学界有着种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如多元化和一体化之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概念的模糊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document the extent to which ethnocentrism and imperialism exist in American and Scandinavian report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Journal citat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rticles appearing in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referenced numerous U.S. resources but also many resources from Europe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 contrast, articles published in American journals cited a preponderance of U.S. sources and, for the most part, excluded reference to Scandinavia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ese findings wer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empirical ethnocentrism in U.S. journal citations, and media-based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Scandinavian report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urns to the concept of self.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ceive of that reality to which the concepts of self refer as a narrative, employing especially autobiographies and other ego-documents in empirical exploration. After discussing som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bout “self,”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y may well be applied in research on personal religiosity.  相似文献   

17.
18.
Written as a response to a conference exhibition of medical illustrations of reproduc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gain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medical illustration to both historians and medics. The article insists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be attuned to the cultural work that such representations perform but also that such illustra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material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 often humane impulses that drive them.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