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2.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似乎已经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两类不同的定义,即可发现,对于第一类定义,内涵以“且”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对于第二类定义,内涵以“或”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这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增减是正变关系,而非反变关系.因此,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有共变关系.当概  相似文献   

3.
三、扩大人称指代可以按另一种标准划分为扩大的指代和限制的指代。所谓“扩大”和“限制”是相对于人称指代来说的,与普通逻辑书上所谓“概念的扩大和限制”有所不同。彼得说:“限制是一个普遍词项从比较大的指代缩减到比较小的指代”。例如,在“一个白的人在跑”中,形容词“白的”把“人”的外延只限于白的人。扩大是一个普遍词项的外延从比较小的指代到比较大的指代,例如在“一个人可能是反基督的”中,词项“人”不仅指称现在存在的人,而且  相似文献   

4.
1992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试题中有一道单项选择题。题为“联言判断”可以概括为( ),四个答案分别是:(1)联言推理;(2)复合判断;(3)选言判断;(4)负判断。但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对这种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却找不出正确的答案,实在令人遗憾。究其原因,乃是这些考生没有把握住正确进行概念概括和限制的关键。概念的概括也好,限制也好,它们必是在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的。不存在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既不能限制也不能概括。属概念就是外延较大且真包含了种概念全部外延的概念。种概念就是外延较小且外延全部真包含于属概念的概念。概念的概括就是从种概念过渡到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远比阶级性大得多.”(西南政法学院学报《法学季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第13页) 上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这就说明“社会性”是属概念,“阶级性”是种概念,两者是属种关系.我们知道,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内涵较多,则其外延就  相似文献   

6.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7.
关于概括的过程,通常是作为思维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被探讨的;在探讨思维时谈到概括,又多是同概念的形成相联系的。因此这种概括,实际上只是一种概念性概括。然而除了概念性概括之外,还存在概括的另一种形式,即形象性概括。对形象性概括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但它的重要性却不可忽视。本文拟就形象概括的特点、它与概念概括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概括的认识功能问题作一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抽象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但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不能仅仅简单地被归结为从直接地、经验地、感性地给予的特性中挑选出一般的特性。概括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选择,而同时也是改造。一般的概念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就使现象“观念化”。它是以不被无关和附带情况复杂化的纯粹形态来概括现象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抽象单独词项 (包括对抽象实体假定)比用实指法获得具体的单独词项和一般词项迈进了一步。概念结构由于抽象实体的被承认而得以继续,并由此产生出更为抽象的无穷无尽的系统。因此,抽象被称为“哲学上革命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内涵”和“外延”的误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学的术语,常常被人曲解和误用,请看: 1.我们在给一个词下定义的时候,应力求释义准确无误,用语简明扼要,既不能信手添枝加叶,也不能随意缩小原有的外延和内涵。(《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4期第23页) 我们知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或称“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外延愈宽,则内涵愈少;相反,概念的外延愈窄,则内涵愈多。所以,要想同时缩小“(某一概念)的原有外延和内涵”,这在形式逻辑中是不可能的。(确切地说,“内涵”只能说“减少”,不能说“缩小”。) 2.随着历史的发展,衣服的式样、种类也不断变化、增多,出现了褂、襦、衫、裙、裈、袴等名称的上衣和下衣。这样,“衣”和“裳”的内涵扩大了,它的概念也变得抽象起来了。(《语文知识》1988年第1期第28页)  相似文献   

10.
欧拉图是形式逻辑中一般用来刻划概念间外延关系而采用的一种图解方法。由于它具有形象直观、使用简便等优点,因而是学习逻辑尤其是概念间外延关系分析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对欧拉图解方法的掌握总不太如人意,不是面对较复杂一些图解一头雾水茫茫然;就是在处理数个概念间外延关系时,不能准确地做出图解。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能较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超越旧哲学本体论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不是停留于传统的自然本体论,而是以“人的存在”为本体,并由此展开了新哲学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人的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这里的“人”是概括了人的个体、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总体性概念)。对“人的存在”的探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那么,马克思“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马克思如何揭示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探解的方法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何在?本文主要以体现马克思哲学思想形…  相似文献   

13.
关键是确定负概念的论域——答邢运中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教<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四个换质推理,就其正误征求答案。邢同志认为,如果回答正确,那就违背了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如果回答不正确,那又否定了换质法的基本规则。“因此,我要么违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要么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于是,邢同志陷入了“二难”境地。对此,笔者不揣冒昧,直陈浅见,以与邢同志交流学习心得。按照换质法的规则,结论判断中一定会出现一个负概念。这个负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只有在确定了负概念的论域以后才能明确。因此,要回答以上四个推理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关键是要确定各个推理的结论判断中的负概念的论域,并进而明确其内涵、外延。负概念总是相对一个特定的范围而言的。这种“特定的范围”在逻辑学中就称为论域。对一个负概念来说,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其论域的变化而变化的。论域越大,负概念的外延越大;论域越小,负概念的外延越小。如“非文艺书籍”这一负概念,在“书籍”的论域里,  相似文献   

14.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5.
山羊与老虎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小山羊误入了老虎洞,正准备离开这个有生命危险的地方时,老虎回来了。老虎问:“你是什么人?敢擅自进入我的家?”山羊一听老虎的口气,便知道老虎并不认识它。于是从容不迫地叼起一根老虎吃剩的骨头,自言自语似地说:“老虎肉真香呀!”老虎起疑了,壮着胆子又问:“你到底是什么人?敢吃我的肉?”山羊盛气凌人地说:“有眼无珠的东西,连我山大王都不认识吗?你也过来让我吃吧!”说着用它一对癥角迅速地向老虎冲去。老虎吓得掉头就跑。在逃跑中,遇见了狐狸。狐狸问:“虎大哥,山大王是什么样子?”老虎说:“浑身长着雪白的毛,头…  相似文献   

16.
姚俊 《学海》2007,(2):137-141
“关系”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乃至整个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自从它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分类、操作乃至如何运用它来建构理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以“东西方差异”作为反思“关系”概念的切入口,指出现有的“关系”概念所包含的东西方差异实质上是一种假象,并就国内学者对“关系”概念的反思进行了梳理、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走进天津东站,看到有这么一个标语牌: “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等危险品进站上车!”这条标语写得好,好就好在它用了一个“等”字,把“易燃品”、“爆炸品”和“危险品”等概念的关系弄清楚了。有些地方的这类标语却把“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这些小概念和“危险品”这个大概念平列在一起,分不清楚逻辑的层次。这样,就可能给旅客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不是“危险品”。当然,有思维能力的人,多  相似文献   

18.
易学象数思维与中华文化走向——对“易道”内核的探讨之一张其成《周易》从一本占筮书(经文)过渡到一本哲学书(传文),其后儒、道、释三家,象数、义理二派对《易》不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各层面又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致使《易》的性质扑朔难辨。即使是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努力与《易》“攀亲”,什么“科学易”、“医易”、“人文易”、“哲学易”、“艺术易”、“生活易”,大有不攀上“易”就不光彩之感。“易”简直成了万金油。众所周知,一个概念,它的外延越大,那么它的内涵就越小。如果“易”的外延无限大…  相似文献   

19.
形式逻辑讲的概念间的关系着重于概念的外延。多个概念间的关系以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为基础。对概念间关系的识别,主要应根据其定义;而语言识别也是教学中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辅助手段。下面介绍概念间各种关系的语言识别方法。1.全同关系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都相同。欧拉图为语言识别:两个概念能用“是”双向联接。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说“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下”均成立,则“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间里全同关系。再如“珠穆朗玛峰”与“世界第…  相似文献   

20.
“限制”是形式逻辑(即普通逻辑,下同)所研究的明确概念的简单逻辑方法之一。以科学性著称的形式逻辑,对限制这一方法的理解,本应同思维实际相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逻辑读物,大多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出发,把限制理解为“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这一解释适用于任何概念,其中也包括单独概念,就会与形式逻辑关于单独概念的定义相矛盾.因为在形式逻辑看来,单独概念是外延最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