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于2005年5月20日逝世,享年92岁.次日,法国总理拉法兰发表声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整个法国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人文传统的卓越阐释者而悲悼."巴黎《费加罗报》,这家有世界性影响的大报,在5月23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利科的哲学,称利科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利科是中国学界最为熟知的法国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萨特、梅洛 -庞蒂、马塞尔、列维纳斯和利科等著名哲学家构成为法国现象学学派。他们的共同点是从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出发 ,但他们接受了胡塞尔不同作品或不同阶段的思想 ;他们也都在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启发 ,但他们心目中的海德格尔也多有差异。这样 ,他们在现象学的大旗下开始哲学研究 ,但最终走向却各不相同。国外学者往往在考虑他们的现象学背景的同时探讨他们各自思想的独特性。国内较少从现象学角度考虑这些哲学家 :通常在存在主义名义下 (有时则冠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之名 )讨论萨特、梅洛 -庞蒂和马塞尔 ,在解释学名义下讨论利科 ,列维纳…  相似文献   

3.
欧阳康 《哲学动态》2004,(11):39-44
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方兴未艾.然而过去我们对解释学的关注多集中在它的发源地欧洲大陆,对于分析哲学传统占统治地位的北美哲学界则关注不够.笔者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访问时采访了该系一位非常著名的解释学哲学家乔治·格雷西亚(Jorge J.E.Gracia)教授,下面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保罗·利科是以其特有的法国式的现象学而闻名的.解释学现象学是利科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科在德国曾作过战俘,这使其有机会接触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为他日后发展解释学现象学奠定了基础.《胡塞尔及其现象学分析》一书就是他系统地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结晶.利科早期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很大,后来,他逐渐抛弃了他早期的意志现象学,着力于解释学和现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的解释学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明智之德     
明智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德性,但究竟有多重要,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说得十分清楚,研究者对此也历来众说纷纭。法国著名亚里士多德注释家P.奥班科(Pierre Aubenque)教授把明智德性作为整个《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核心,却遭到了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批驳。利科认为,  相似文献   

6.
2004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为主题举办了为期10天的讲习班.主讲者是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胡必希(Christoph Hubig)先生.借此机会,我们邀请胡必希先生、正在中国访问的柏林工业大学哲学系教授波塞尔(Hans Poser)先生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就德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分期、主要代表人物、技术哲学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本文根据对话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7.
中日学者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话赵丽霞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邀请,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岛崎隆先生,于1994年3月15日─23日对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访问期间,岛崎先生为哲学系师生作了题为“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徐纪亮先生主编、汝信先生作序的10卷本《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是该社继80年代出版了8卷本《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和2卷《续编》后,出版的又一套大型当代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专著。此书对当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评介。其中包括: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道德哲学、逻辑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人文哲学和社会哲学等10个大派。而每一个派别中,又挑选10名左右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分别对他们的生平和著作、学术观点和学术影响进行了翔…  相似文献   

9.
1988年3月29日,法国哲学协会主席董特(D'Hondt)教授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这是来访该所的第一位法国哲学家。哲学所副所长陈筠泉同志主持了有二十多人参加的座谈会。董特教授介绍了目前法国哲学界的一般状况。他说,目前法国哲学  相似文献   

10.
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紧扣美国哲学家J.D.卡普托"激进解释学"的范式特征,深入探究"激进解释学"的核心内容。"激进解释学"谱系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谱系的反叛者,该范式将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视为其谱系源泉。"激进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涵盖"流变"、"生活的困难性"、"重复"和"解构"等重要内容,它掀起了即将到来的"后形而上学"解释学潮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天,海峡两岸两位大师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先后谢世,一位是3月1日病故于上海、享寿81岁的冯契先生;一位是4月12日病故于台北、享寿87岁的牟宗三先生。收到两位先生病故的讣告后,我都发去了简短的唁电,但都引起了不能自己的深长的哀思。两位都是现代中国最有成就的哲学家;都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深厚感情和精深研究,并且兼通古今中西,有自己独创的哲学体系的大哲学家,他们的去世确实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两位哲学家的哲学立场根本不同。冯契先生是一位始终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道路前进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牟宗…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利科尔(Paul Ricoeur)生于1913年。在雷恩学习哲学结业以后,接替J. 依波利特,在斯特拉斯堡大学(1950—1955年)教授哲学。他先后在巴黎索邦大学(从1956年起)、南特大学(1966—1978年,1969年3月至1970年3月任南特大学哲学系主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现在他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所的主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一词今日实际上用于表示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门现代学科;由现代中国哲学家和国外汉学家经由中国古代人文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创建于20世纪。这门学科现在已获得汉学界和哲学界的公认,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个职业领域。正像其它学科一样,中国哲学学科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制度、科研规划、技术性标准和学术活动目标。从职业角度看,有关中国哲学的任何问题都可在其目前行之有效的学术框架内提出和解决。然而,中国哲学最近在其职业领域之外也引起了学术思想界的广泛关注,其现代价值也开始从其自身学科框架和习常讨论范围以外的各种新角度加以重新考察。本文即为从包括解释学在内的符号学角度对中国哲学学术思想价值和潜力重新进行评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编辑部,亲爱的先生: 《哲学研究》杂志今年第3期刊登了我的文章《梅叶——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法国的《阿登人》日报于1980年7月18日提到了你们的杂志,并向它的读者介绍了这篇关于这位著名的阿登人——梅叶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逝世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向媒体表示:德里达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今天的知识界.  相似文献   

17.
7月17日,任继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当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追思座谈会.宗教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出席并首先发言.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任继愈先生的一生.他说,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二,先生奠定和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著名的宗教学家;其三,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其四,他是中国最著名、最受拥戴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家.他勉励宗教所要按照任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任先生百年诞辰有深刻的意义。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纪念任先生百年诞辰,最根本的是学习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邀请,美国著名系统哲学家、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第一次到中国访问和讲学。1988年4月1日到28日,他先后在北京、西安、武汉、杭州和广州等地作了16场学术报告,会见了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界的知名人士,同研究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中国同行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兹译述他的7篇报告稿中的要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1981年4月,在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本文与解释”的专题讨论会。出席者中既有德国当代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又有法国后结构主义解构学派巨擘德里达。由于当代在世的哲学大家(尤其是分析哲学以外的哲学家)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面对面“交锋”似乎还是一个不成文的禁忌;由于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已成为西方在分析哲学之后影响日渐扩大的两门“显学”;由于这两支同源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又俨然成为对立的潮流在许多立场上既迥然有别,又相互纠缠,人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第一次学术“对话”怀有特殊的期望和兴趣。伽达默尔在会上作的长篇演讲中,将法国当代哲学思潮称作对自己的“真正挑战”,他提出了与德里达针锋相对的海德格尔解读,并声称德里达将解释学置诸形而上学范畴之下其实是一个错误,哲学解释学并不依赖于任何“出场(现时)的哲学”。德里达在后来的讨论中,则对伽达默尔视为理解之先决条件的立场(即每一对话的参与者都怀有乐于理解对方发言的“善良意志”)并提出质疑,坚持自己对解释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并阐述了解构哲学的独特主张。德里达的质询与伽达默尔的答复围绕解释与本文问题上双方的一系列对立如理解——非理解、内在——外在、连续——中断、真理——非真理等而展开。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也在于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对话、理解与解释的复杂个案,它同样给了我们许多与理解和主体间交流有关的提示,譬如最根本的,一种分别出自解构和解释学立场的真正相互交流是否可能。所以,诚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这次对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说出的那些方面,还在于那些未曾说出的和未曾发生的方面。大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