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它临在于人的体验和认知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生活而得到多元化的彰显.终极实在在宗教上以多元化的方式得到体验、回应、信仰和认知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样性.长期以来,宗教多样性既得不到客观的认知,也得不到善意的对待.以基督教排他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宗教排他主义或者否认宗教的多样性,或者否认其他宗教的价值平等性,造成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文明关系的对立.当代宗教多元论者适应宗教和平的历史趋势,肯认宗教多样性,谋求宗教和谐关系的建构,表现出对宗教排他主义的超越.本文具体探讨约翰-希克对基督教排他主义的拆解,说明宗教多元论的解构旨趣及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约翰·希克是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之一,宗教多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通过对传统的宗教解释和自然主义的宗教解释的区分,试图做出一种综合性的宗教解释.他把宗教视为一种"家族相似"概念,并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宗教的合理性做出某种辩护.他从神圣者因素和属人因素两方面来描述宗教,提出了他的"实在者"概念和救赎论结构,从而形成他的宗教多元时代里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5年"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结果为基础,就当代中国宗教徒的宗教冷漠、非宗教徒的宗教倾向和无神论者的宗教兴趣展开讨论,试图揭示当代中国汉族民众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分离的现实,并就其缘由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4年彼得·伯格同时在德国和美国出版《现代化的多种祭坛:多元主义时代的宗教研究新范式刍议》,该书可以视为伯格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最新探索,当然也可以说是晚年定论。伯格试图在“世俗化”和“去世俗化”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为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提供理论阐释。他认为,现代性必然会导致多元主义的出现且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现代性意味着人类生存境况“从命运到选择”的巨大转变,多元主义是促成这场转变的重要因素。多元主义极大地削弱人们赖以生存的原有世界的确定性,引发普遍的焦虑,基要主义和相对主义是缓解焦虑的两种可能模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既非基要主义者也非相对主义者,对于相对性,他们处于拒、迎之间的中间立场,更多的是以实用的态度应对和处理多元主义的生活难题。伯格将其探索始终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宗教多元主义,并关注了多元主义在个体信仰和宗教组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语境下,宗教因其组织化的结构而成为教会的代名词。与此相对照,宗教这一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并未一神化、体制化,因而各种宗教呈现出"多元通和"的局面。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方式是世界宗教的一种常态。近年来,西方社会制度性宗教呈衰落之势,追求灵性的人数则持续上升,反映出"宗教性"或"个体化宗教"这一宗教观念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不容异说与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从绝对君主制下的一项实用主义原则,演变为民主政治下宗教多元主义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原则,本文对此进行了溯源。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宽容:一是对待外人的一般宽容,即对被人们认为是弱者的宽容;二是建立在不同世界观上彼此形成共识基础上的宽容。后者的宽容允许宗教和民主政治共存于多元论的环境中,并为文化多元主义和平等主义之间的和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约翰·希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多元论的倡导者。在中国宗教学界,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宗教学20多年的发展走向。本文就约翰·希克和中国宗教研究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梳理,以此让学界尤其西方学界了解希克对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坚 《宗教学研究》2005,46(3):91-97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侯惠勤  仲伟良 《学海》2005,25(2):58-66
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基督宗教的非凡生平和不朽文本中所形成的有关宗教的学说,不仅在理论内容上与他们的政治观、历史观、辩证法和人类未来设想(广义社会主义观)等学说一样且互渗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伟大思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批判特质,一种理论创造的更原初来源更博大精深语境更丰满(生命)主体向度,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善于透过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的宗教神学的某些论断把握其精神实质,他们正是在对宗教等周围世界"问题"的理论关注,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首当其冲的猛烈批判和争取人类真正平等自由解放--美好未来的"人间实现"的"主义"宣解,即壮阔的世界历史感和实践过程中的"宏大叙事",实现其哲学变革、思想更新和(就其从社会形态转向本真形态意义上的)"可能意识形态"的原初发掘,开创人类理解新境界,从而极其深远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因此,在这宗教因素不可避免地现于国际交往和国内建设的当今,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基督宗教问题,对于展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时代要义、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根本价值以及践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稳妥发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