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系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谓"文物风俗,渊薮于此"。这样的一个时代,在社会组织、政治架构、文化价值的公共层面、乃至家庭伦理、道德理念、起居饮食等私人领域,都有浓重的神学与宗教色彩。进入西周末年,随着政治动荡、社会危机的出现,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机构开始自我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完成了从宗教蒙昧到人文理性的转变。这样一个自我革新的路径和理性的传承奠定了嗣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注定华夏文明的主流是温和的、保守自由的和人文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王星光 《学海》2005,(1):198-200
王健研究员的《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一书2 0 0 4年 5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开卷阅读 ,便被书中明晰的思路和清新的见解所吸引 ,使我颇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在三代的历史中 ,周代是更为成熟的朝代 ,周代不但继承了夏商两代的疆域版图 ,而且沿袭了夏商的一些典章制度 ,并根据西周的统治格局加以系统化和完善。因此 ,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制度中最为完备的时期。正像农民要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田亩沟垅以便耕作、浇灌、管理一样 ,一个国家也要将全部国土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 ,以便加强统治和管理 …  相似文献   

3.
儒家在《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之上形成三代观念。早期儒家认为三代之所以为一个整体,其根本在于礼。从《礼记》等资料可知,三代礼制损益的重点在于祭礼。儒家用德来解释三代历史的更替。正是德与礼的变奏使三代不但成为儒家文明与价值的源头,而且在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为解释历史的模式。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虽然否定儒家建构起来的三代叙事,但在儒学内部三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公望吕尚为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师,并尊之为“圣人”,又是西周齐国的始封君主(侯爵)。世传太公望所著的《六韬六卷》,史家称之为中国兵书之祖,所创立的《九府圆法》,视之为中国早期的财政典籍。太公望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太公望的出生地点在那里,历来众说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5.
西周青铜文化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信仰以及艺术、审美等特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探讨我国文献贫乏的西周历史意义重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且西周青铜艺术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墨子居鲁     
一、鲁是周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学术中心从西周初年始,鲁便开始成为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因为它不仅是西周一个重要的诸侯国的都邑,而且与西周王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周武王克殷后,封周公旦于鲁,武王死,成王幼冲嗣位,周公以武王母弟、开国元勋摄政,命其长子伯禽代其受封。在诸侯国心目  相似文献   

7.
刘日明 《哲学研究》2023,(2):5-15+128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可能性的生成立场上,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马克思寻找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前提、本质真相和来历,把握到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得以确立的历史本质性和社会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和限度,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筹划了未来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展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本身的特征和态势,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易>古经<益>卦爻辞,与西周王朝迁建新都洛邑这一历史事件,存在非常紧密联系.笔者试图将该卦六爻爻辞,与西周迁都具体历史过程,即西周君臣卜洛、周公被派建洛、西周重臣被派守洛结合起来进行比照研究,透析两者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辉 《管子学刊》2010,(3):102-105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墓地的发现对于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迄今所报道的资料,对两则铜器铭文做了解读,并对陈庄城址的性质做了推考。文章认为,陈庄墓地从西周早期成王开始延续到中期的昭穆时期,其间未曾中断,与城址的存续时间相吻合。陈庄城址规模较小,不大可能是西周齐国的都城,其属于齐国贵族封邑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个封邑,应该是豐。  相似文献   

10.
考察儒家思想的起源,须联系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西周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章太炎与胡适等人分别从语言学与历史学,探讨"儒"字的起源,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儒家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起源。如果从思想研究的立场上看,从天命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天命无常的前提下,《周书》就特别强调"德"的观念。"敬德"和"保民"在西周的政治文化里已经特别突出,这是一种天民合一论,表现了一种新的天命观。从教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前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一种儒,其身份是表示对六艺六仪有专门的知识,用来教育教化当时的国子和民众,《周礼》包含有儒家教化思想的来源和基础。从德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西周文化将正德放在第一位,预示着以德治国理念的萌芽,周文之德这一基本治国的理念已经树立起来。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文化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升南 《管子学刊》2012,(4):123-124
冶铁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恩格斯指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原料"。因此,在研究中华文明史时,探讨冶铁技术起源的时间及地点,就是一项具重大意义的学术课题。我国冶铁技术起源于何时何地,一直时是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对于起源的时间有商代说、西周说、西周晚期说、春秋早期说等,  相似文献   

12.
赵明 《管子学刊》2020,(1):59-65
司马迁将韩非子与老子同传,旨在礼乐文明转向帝制文明的背景中揭示韩非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对年轻孔丘的教言实质上是对韩非人生际遇的历史预言。老庄与申韩虽同"绌儒学",但二者本身其实是对立的。汉儒虽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却是韩非子架设了连接春秋战国到西汉帝国之政治立法主张的桥梁;此乃史家反思和批判汉儒的高明见识。  相似文献   

13.
以博求专新意迭出──读《齐文化论稿》张玉书继主编的《齐文化概论》出版以后。王志民教授的又一本齐文化研究的专著《齐文化论稿》带着墨香、挟着新气,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本书由山东大学著名学者董治安先生作序,二十多万字,"对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荣捷不仅是一位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作为哲学史家,他对于中国哲学史尤其是朱熹哲学的研究享誉中外。作为哲学家,他对于儒家哲学有诸多理论创新。具体来讲,其儒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本主义非西方所独有,儒学亦为人本主义;其二,与西方哲学之二元论不同,儒学形上学具有"综合"特征;其三,儒学虽不是典型宗教,但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16.
孔子 (前 5 5 1—前 4 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市 )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 ,到了孔子时代 ,开始礼坏乐崩 ,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 ,要继承优秀传统 ;“鼎新” ,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 ,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 ,以“斯文”自任 ,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 ,继往开来 ,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 ,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汐朋 《管子学刊》2009,(4):98-103
在殷商、西周、春秋三个时期,卜筮对于中国早期至上神信仰的作用历经了从催生到消泯的变化:殷商时期,卜筮与至上神"帝"信仰有着表里与共的内在关系,卜筮催生宗教;西周以后,周人不再把"帝"而是把祖考作为信仰对象,卜筮沦为了政治的工具,与"帝"信仰发生了断裂;春秋时期,卜筮又成了人本精神所利用的舞台,周人借助对卜筮形式的肯定和卜筮结果的否定来彰显人的主体性,消泯"帝"信仰。卜筮在历史中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发生与夭折形成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周初期人文意识与历史观念的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西周初期思想意识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突出表现是 ,文明社会初期阶段 (夏殷 )以崇神事鬼为特色的鬼神观念衰落 ,蕴涵伦理道德意味的以人为本位的天命观念形成 ,融入了人文意识的、有别于夏殷神意史观的天命史观的出现。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 :它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神话传说的历史和人类现实社会的历史 ,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历史理性精神的增强和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早已在社会上流传。作为古传文献,“六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早期文明发展的大致框架与基本内涵,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书面资料。由于孔子的传授及其弟子的普及流传,这批资料虽经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仍得以保存,又因司马迁《史记》的全面采用而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六经”的史料价值也因此而愈显珍贵。历史考古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时,“六经”是值得信任并应当充分重视的文献典籍;而哲学文化界研究“六经”时,若能从文明史角度入手,便能发现其中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林国华 《现代哲学》2008,(2):96-102
政体分类理论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但是对它的讨论并不限于政治哲学家,古代诗人和史家也都把它当作自己的问题."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经典史撰第三卷第79-83节记述了一场著名的对话,其主题就是比较三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优劣.这段辩论被后世学界一直当作政体分类理论最早的"客观研究".本文通过精读这段历史文本,指出希罗多德的研究也许并非客观,而且也不必客观,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