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何谓“知言”?《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学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何谓知言?”孟子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可见,孟子“知言”主要表现在:片面的言辞,知道它欺骗隐瞒、掩盖遮蔽的原因;浮夸的言辞,知道它不切实际、虚晃失陷的原因;邪异的言辞,知道它诡异狡黠、偏离正道的原因;搪塞的言辞,知道它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原因。孟子对“知言”的回答,意味着他善于分析研究他人的言辞,  相似文献   

2.
实证“实质”论并不能等同于“中医科学”。所谓“研究证的实质”或“经络实质研究”一样,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学中”大潮后。当时由于人们还未来得及从思维科学方法着手,澄清近代中医学发展迟缓的症结,故不能明确地揭示它是遵循什么理论科学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实证“实质”的“中医科研”审查、改造的尴尬境遇。例如,“30多年来,西医的解剖刀、显微镜至今仍未能发现人体中经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代中西医学家”陈可冀先生承认:以实证“实质”的经络研究“但找它的结构却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逻辑家把推理(包括论证)叫做“说”。他们对于“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作用、原理和方式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一、说的实质和作用。《经上》说:“说。所以明也。”《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原意是说明、解说。作为思维形式的“说”的实质,在于揭示一个“辞”(结论或论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即确立结论对前提,或论题对论据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事物的“故”(原因)是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经说上》说:“故  相似文献   

4.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焦点和实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因为有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而引发的。“两个凡是”这种观点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一切理论上、方针政策上的是非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两个凡是”的观点把领袖的决策和指示,也就是把一种...  相似文献   

5.
“态”是表现事物和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范畴,它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与美学理论中经常使用,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更没有上升到美学范畴的角度给予重视和专门研究。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尝试对“态”这个范畴的哲学意义和它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一、牢笼宇宙之态——“态”的本体性意义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所谓“牢笼宇宙之态”,是要求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有限的言辞表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态”;或者说宇宙万物都是以某种“态”存在并被人们所感知、认识,同时也…  相似文献   

6.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认为理性的作用必须通过情感这一中介,“理性和判断由于推动或指导一种情感的确成为一种德性的间接原因。”休谟的同情为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变化提供了参照,本文试图用这种“情感传导”来说明心理治疗中的人格变化的实质,并发掘其对现存心理治疗缺陷的矫正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百分率,除了五年级略有下降外,其它都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三、四年级的增长幅度较大,六年级的正确率已达87.9%.2)三个结构助词中“的”字儿童最易掌握,“得”和“地”次之.3)四种不同类型的作业(听写、填充、联词组句和改错)之间无显著差异。4)作业中判断使用哪一个结构助词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迁移,凭语感作判断及依据词性作判断等。  相似文献   

8.
梁涛 《管子学刊》2024,(1):53-78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人类的需求中,住房和食物、服装一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穴洞而居至叠砌砖石为墙的房屋建筑,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总认为它是“实质”的,建筑师们也是以表现“体量”和“实质”为主。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钢和钢筋混凝土粱柱、提架、空间结构的先后出现,使墙从承重作用退居到围护的作用,加以建筑思想上的变化,要求“空气和阳光”,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逐步从实体的转变为“空  相似文献   

10.
华人社会中的自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金生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6):1392-1395
通过对典籍的梳理初步探讨了华人社会中自谦的内涵、实质和运作模式。自谦可能包涵“守弱处柔”、“卑己尊人”、“恭允克让”和“恭敬有实”四个方面。自谦的实质涉及“和合”、“远耻”、“隐显”;自谦包括“功利性”和“真诚性”两个因素,体现在“淡泊超脱—刻意功利”与“直率真诚—婉转伪饰”两个维度上。以这两个维度为基础的“谦礼”、“谦敬”、“谦卑”和“谦忍”可能是华人社会自谦的主要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述而不作”之于孔子——一个阐释学角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待精神遗产的基本观点 ,涉及到“礼”和“道”、历史与哲学两个层面。孔子非常重视“述” ,但实质上并没将“述”和“作”视为冲突。尽管他认为“道”已经给定 ,但仍强调主体的积极介入。从《论语》中的阐述来看 ,“述而不作” ,其重心已转为“述”中之“作” ,每个人的“作” ,人的鲜活存在构成了“历史”、“真理”鲜活的存在。在纳入性的理解和发散性的阐释中 ,孔子更为赞赏后者。“述而不作”导致“我注六经” ,而“我注六经”的实质却多有“六经注我”。“托古改制”的方式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频仍使用 ,阻力较小 ,其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这种“述而不作”的论述与实质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群哲学家为何要借此次世界大会聚首7天?我们的交流、研讨、阐述和讨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仅仅是一些言辞而已吗?这些言辞能对当今世界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连词的数量很多,它在句中表示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本文仅就连词“和”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谈几点看法。一、有关系“和”与无关系“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判断和联言判断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常使用连词“和”。关系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联言判断是同时断定几种思维对象的判断。连词“和”在这两种判断中表示了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句: ①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②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例①是一个关系判断。它表明了“中国”和“日本”之间有“邻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所”是中学文言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文言虚词。对于它的词性及作用历来是众说纷纭。这里想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各家明见,提出一些看法。一我对“所”的词性的基本判断是:“所”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必须和动词或介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才能表现出它所指代的意义。由于“所字结构”使用比较灵活,所以“所”指代的作用也有较多的变化,其具体解释要根据具体句子而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普通逻辑中,正确地把握联结项的逻辑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谓的联结项,是专指复合判断中联结肢判断的逻辑常项,诸如“并”、“或”、“如果,则”、“只有,才”、“当且仅当”、“并非”等。这些联结项在普通逻辑中的性质和作用,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联结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它们的不同涵义规定了复合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逻辑特征。假定有两个简单判断,当我们用“并”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它的逻辑涵义便是只有两者都真时它才真;当我们用“或”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  相似文献   

17.
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判断测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和Q 分类等技术,探索了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成熟的德性结构包括律己、利他性等八种基本的观念,它们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价值可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对于我国德性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实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串着人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要做到对事物认识准确、分析透彻、判断无误,就必须使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汉语中,就不乏涉及思维严密性的成语。“投鼠忌器”与“杯弓蛇影”即是。  相似文献   

19.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研究是社会认知双过程加工理论在公正领域的拓展, 也是不确定性管理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就加工过程而言, 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是公正判断中“非理性”的主要表现。自我因素、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等个体变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 目前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研究还比较庞杂, 其进化根源、生理机制、如何与理性过程交互作用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第三方视角、多理论解释的整合及多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以及非自然主义都是认知论,就是说,他们认为陈述形式的道德言辞是断言某些道德事实存在因而或真或假的作陈述的言辞。但是,先在瑞典而后在英美,产生了一种迥然相异的叫做非认知论的元伦理学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看来,道德陈述并不断言道德事实;它们既不是可证实的也不是可否定的,不存在可由“道德直觉”了解的任何事物。甚至表示这个观点的特点就是,论证表征道德言辞真假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令人误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