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学的系统     
人的问题(确切些说,是问题的综合或类)在现代科学知识中日益提到前位,这是同人的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一种罕有的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是这种现象的特点,这种独特性给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人以特殊地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部分技术科学都在研究这个领域。各门社会科学把人作为任何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性质的基本载体进行研究。人被看作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个性,以及教育的对象等等。这说明,社  相似文献   

2.
1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各样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的活动的总称。日常活动区别于自觉的类的活动(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个体的再生产;而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类活动的功能则是社会的再生产。然而,日常生活(个体再生产)又构成类生活(社会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换言之,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断再生产出个体自身,而且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已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今天,关于社会科学(取其广义,即包括人文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尝试探究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范式向人文社会研究领域转移的产物,也可以说,自然科学范式的引入使人文社会领域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的对象。所谓“研究”,其表征为对对象采取“知识”或者说“认知”的态度去处置。作为最早实现的知识形态,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本质。分析起来,它包括诸多成分: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柏拉图主义存在论)、知识论、语言分析哲学、数学-逻辑和实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要点有四:(1)凡是感性的东西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凡是生命机体都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3)凡人作为类存在物都在其类活动中显示出其类特性为自由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4)凡人的自我实现都作为主体能力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以这个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来解决主体与对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四个结论: 1、人的哲学就是主体哲学。人作为历史主体,不仅在历史中有其现实性,而且在人类思维中也以展开的逻辑形式得到确认:人始终是主体。 2、主体就是在人类总体生活中作为角色的人,是在对象世界中发动和实现认识、评价、交往和实践的整合的对象性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5.
对象性关系和人化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其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化自然是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它包括作为人认识对象的自然事物和作为人实践对象改造过的自然事物。  相似文献   

6.
在其最新专著《承认:一个欧洲的观念史》中,霍耐特首次系统地重构了承认观念在欧洲(主要是法国、英国和德国)思想传统中的不同内涵与发展。法国的承认范式被视作否定的范式,英国和德国的则被视作肯定的范式。在否定的范式中,追求他人的承认会导致自我丧失,承认是一种误认。在肯定的范式中,追求他人的承认要么被视作道德上的自我控制行为,要么被视为个体积极追求自我规定的条件。霍耐特主张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能够融合法国与英国的承认范式。霍耐特重构承认在欧洲的观念史发展,并试图融合各种不同的承认观念,是为建立一套完备的承认理论所服务的,该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谋求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愈来愈受到思维科学、哲学认识论和人工智能工作者的重视。一、何谓认知科学 (一) 关于认知科学的定义认知科学是一门以人的认知过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新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到诸如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目前,对于认知科学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认知科学是研究“心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宗教视作一种和生物进化类似的自然现象,那么它就应该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探索这个意义上的宗教起源已经成为了进化心理学等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宗教可能是作为促进了人的生存和繁殖机会的一种适应,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进化了出来。另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宗教是意识进化的一个副产品。或者,宗教的起源是适应和副产品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9.
《哲学动态》2012,(6):37
徐长福教授撰著的《拯救实践》(第一卷意识与异质性)于2012年4月在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该著阐述了一套原创性学说——异质性哲学,其核心内容如下:人的意识有两个领域: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符号指谓把自然直观所提供的对象分解为主词所意指的东西和谓词所述谓的东西,主词表示有一个对象存在,谓词表示一个起说明作  相似文献   

10.
崔发展 《孔子研究》2012,(1):104-114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释目标)等几个方面。而其具体内容亦可简括为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者")从坚实的、客观的阐释对象("实事")出发,通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阐释方法("求"),就能将客观的经文、经义或儒道("是")阐释或还原出来。通过尝试性地展开这一命题,它所内含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约翰福音》的序言中,“道”(λóγοζ)一词被用来指称耶稣.关于此词的选用意图和背景,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希腊文化对“道”一词的选用有直接影响,还有一种认为犹太教背景才是理解其意义的关键,另外一些人则把希腊化犹太教视作是影响《约翰福音》的最主要因素.在考察上述三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犹太教哲学家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对“道”的论述,指出其对“道”的理解对于解释《约翰福音》序言十分重要,作为《约翰福音》序言中“道”的一个可能的选词来源,斐洛的“道”或许是一座连通《约翰福音》序言当中希腊和犹太背景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有《辩证法要素》,二者作为辩证法体系的提纲性雏形有倾向性的差异:(1)从哲学对象上看:前者以“事物、现实、感性”即属人的感性现实世界为对象,不涉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后者则以“自在之物本身”为对象。(2)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1)哲学阶段,它稍早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为代表,肯定了人是一切社会形式的本质,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视作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稍晚则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摆脱了  相似文献   

14.
戴维·米勒所建构的现实主义的全球正义理念虽然为民族自决和对民族同胞的偏爱情感提供了空间,但其理论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作为其全球正义关怀之终极单元的人的概念(即需要帮助的受动者和具有选择能力的行动者)既缺乏足够的规范内涵,也不具有“自由而平等的世界公民”概念所具有的那种普遍性,难以成为全球正义理念的人学基础;综合个人道德与制度伦理双重视角的全球正义进路误解了全球正义的约束对象,把基于自然人格的自然义务与基于法理人格的人为义务混为一谈;强调国内领域与国际领域之截然二分的情境主义的二元论正义观忽视了国内正义与全球正义之间的本质联系,低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大陆16个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278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及其与功能领域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依恋总体水平偏低;(2)自闭症儿童依恋与各个功能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3)影响自闭症儿童总体依恋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程度,具体取决于交往、认知、感觉、生活自理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启蒙辩证法》延续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视作普遍性问题的思路,将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问题同样视作具有普遍性根源的普遍性问题。这一普遍性根源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型,形式主义化了的自我保存理性彻底沦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这首先可以解释犹太人为何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强权者视作需要清除的对象:在认定犹太人具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原始拟态特质的基础上,强权者在调用自我保存理性进行虚假投射活动时,特别地将犹太人视作投射对象。其次,这一分析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提示我们: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时,像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那样的社会灾难可能以非反犹主义的面目再度出现。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陷入危机、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复起的时代背景下,《启蒙辩证法》的提示愈加显示出深刻的预见性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身体与医学在福柯权力分析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作用。身体在福柯权力分析中一方面作为权力的实施对象出现,为权力的刻画提供了可能,反映了权力技术的运行;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反抗权力的可能性,是寻求自由的潜在领域。同时,知识为权力刻画和支配人的身体与生命提供了合理性支撑,而医学作为与身体和生命紧密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知识—权力"分析中承担了作为现代知识典型代表的角色,被福柯用以描述"话语—知识"、"身体—知识"、"知识—权力"的关系,揭示了人的身体及生命如何被纳入到"知识—权力"的领域,并成为规训技术与调节技术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胡翠萍  潘佶琦 《学海》2007,(6):183-185
高等院校的立法资格和高校校规的法律性质 (一)现代"行政法治"理念下 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大学的行政色彩相当明显.法国明确将公立大学定为行政机关;德国将学校作为公营造物来看待,实行典型的行政管理;日本也一直将大学视作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钟慧 《心理科学》2003,26(4):747-747,749
1 前言 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黄希庭,张志杰,2001),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作为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表明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事业有成,极易在所在领域中获取成功。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著作中Fetischismus及相关词Fetisch、Fetischdiener的使用,经历了由“沿用旧义”到“赋予新意”的“话语变迁”。这一“话语变迁”,缘于“指称对象”的“领域转移”:由指称社会崇拜现象(属“意识形态领域”)到指称商品生产与交换领域的现象。这一“领域转移”,是在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思想大背景下发生的,它缘于马克思对于两个“指称对象”的“共同点”的体认——“人手的产物”与“人脑的产物”作为“产物”都实现了相对于自己的“创造者”的“独立化”。不过,我们需要同时明确两个“指称对象”的差别:Fetischismus的“旧义”,泛指人们把某种自然或人造物看作具有魔力的东西而加以崇拜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赋予Fetischismus的其中一个“新意”,却特指“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认”;“崇拜”物与作为一种“错认”的“拜物教观念”,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