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姜玉敏 《天风》2004,(5):27-30
“在古希腊传说里,人间最早的诗人是神的儿子。诗人是了不起的,荷马经常用于形容诗人的一个分量不轻的赞词是theios,即‘神一样的’。一般来说,只有王者、先知、祭司和诗人才有幸接受此类赞誉。” 诗歌是希伯来诗人诗情的艺术体现,而智慧书中的《诗篇》和《雅歌》又是希伯来民族诗歌中的宗教诗和田园诗的精粹。希伯来诗歌对其民族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2.
在希伯来神经中,上帝有着雅威(YHWH)、埃尔(El)、埃洛希姆(Elohim)、埃洛阿赫(Eloah)、埃拉(Elah)、阿东乃(Adonai)等称谓和表述.本文基于希伯来圣经文本对上帝的称谓进行了神话谱系学的研究,间接地证实希伯来圣经的底本假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雅威”崇拜不单是希伯来人的信仰,它是古代迦南地区人们共同的宗教信仰;古代希伯来宗教曾经有着一段崇拜多神信仰的时期;在一神化的过程中,它排除了“雅威”的配偶亚舍拉等其它一些神灵.通过对希伯来圣经上帝称谓的谱系学研究,本文揭示了希伯来圣经与古代近东地区神话之间的复杂的神话谱系,这一神话谱系体现出希伯来圣经对古代迦南、古代近东文化的吸纳和包容.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九歌》是祭祀之作。《云中君》所祭祀的神祇是月神。①游国恩先生列云中君为天神之属;姜亮夫先生考为与东君(日神,男性神)相对的配偶神,她的自然原型是月亮,而在宗教祭歌中升格为女性的人格形象。印证诗中的描写,此说甚是。《九歌》是诗、歌、舞、乐诸种艺术方式相结合的人类早期的艺术产品,它属于宗教文化和神话文学,是自然宗教与古典诗歌相纠连不分的文学杰作,是楚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形象反映。沅湘之间的“荆楚蛮夷”与中原相比经济文化落后,加上闭关门户,地处偏僻,且又存在着丰富的自…  相似文献   

4.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艺术地、典型化地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域的社会生活和人化了的自然界的真实,它是典型地、具体形象地再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音乐对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艺术的典型化的反映,是在音乐形象、情节和场面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外加进去的."艺术的民族性也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艺术的民族性,离开民族发展和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历史阶级的内容,是不能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山神女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民间传诵不衰;巫山神女形象,既作为艺术形象,也作为宗教形象,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中去,成为人们藉以表达其艺术情感、宗教信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然而当今诸多注家对巫山女神故事的诠释往往不尽然、鉴此,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演变(尤其是在道教中的演变)及其流传,着重阐析了巫山神女的宗教形象,庶几有助于人们对巫山神女这一传统的文化意象有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宗教伦理问题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就是有关神与人关系的问题,因为宗教把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拟人化为神与人的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从属于对神的义务。不同的宗教对神与人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善恶观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解释,从而显示出不同宗教之间各自的特色。神是人创造的,不同的神与人关系是不同民族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不同的宗教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0,(4)
正关于神的形象,从整个世界宗教史来看都是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实质上是关涉偶像崇拜的问题。在宗教理念中,神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超越了一切物质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试图以物质形态的具体形象代表神、取代神的都是"伪像",都是对神的一种亵渎。因此,就有了犹太教"十诫"中"不可崇拜偶像"的戒律;基督教在八至九世纪的"捣毁圣像运动"。佛教在公元前五世纪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如佛典《十颂律》中就有"佛身不可造"。[1]《阿含经》中也有"佛形不可量、佛容不可测"的训告。然而,宗教  相似文献   

9.
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旧约》中,以"地府"这一本土宗教观念对译希伯来圣经中的■(shcht)。为这一古老的希伯来宗教观念又叠加了一道新的文化意涵。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力图描绘叠加在汉语圣经"地府"观念中几种不同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观念,动态分析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宗教观念的改造与丰富。  相似文献   

10.
范朴 《天风》2001,(7):43
民间艺术和宗教始终相互影响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初作为宗教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而出现。在远古时期,“艺术”的各种形式分别具有或者兼具事神、礼神等的功能,而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艺术逐步分化为具有独立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1.
黑天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最为重要的化身之一,本文结合印度古代宗教文学经典,考察并分析黑天形象的起源、嬗变及其宗教文化意蕴。黑天形象经历了从阿修罗部族首领到英雄神,再到至高人格神的复杂嬗变。一方面,黑天是人性的神格化、抽象化、崇高化;另一方面,他又是神性的人格化、具像化、世俗化。这既体现了印度古代土著文化与外来雅利安文化的融合,又揭示了印度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独特性:宗教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虚无的崇高,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哲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这三个社会上层建筑从古到今影响着人类历史的演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国家,哲学、宗教和艺术都有其不同的特质、内容和表现。就拿宗教来讲,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没有宗教。美国社会科学家A·莱德  相似文献   

13.
在宗教艺术中,"圣母"形象是一个经常被欧洲艺术家表现的主题。同时,在欧洲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社会发展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变革。圣母形象在神圣化和程式化时期,主要分析基督教美术在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在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期,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早期、兴盛期与晚期圣母形象的变化;在地域化和个性化时期,圣母形象与不同的地域风格相融合,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对圣母形象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总之,这些改变是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也侧面烘托出女性题材能更好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艺术史中,宗教与艺术时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于在中世纪时期,一切艺术都只为宗教服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分析艺术中的宗教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在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的绘画中表现出鲜明的宗教性特征。以当时的杰出画家鲁本斯的代表性作品《下十字架》,就从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佛兰德斯绘画中独特的宗教性及整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分别起源于东亚和中东地区,在古代有大漠和高原相隔,几乎互相没有来往。它们分别孕育出了不同的宗教河系及文明样态,现在依然在为后科学时代的我们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7.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山西寺庙大全》是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与领导下,在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当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教授的直接指导下,由原山西省副省长、今陕西省省长白清才同志主编的,反映山西名胜古建、旅游资源、儒佛道三教传统文化、宗教艺术、风土人情、以至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的一部资料翔实的大型工具书。它不仅奠定了研究古代祠神文化的坚实基础,填补了研究传统文化渊薮的空白,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可供决策机关、科研人员、文物古建、宗教艺术和旅游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收藏阅读的辞书。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中的许多神仙形象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道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仙形象也正是道教世俗化的产物,是“神仙”由单纯的宗教象征进入到世俗领域和普通人生活时的一种变化。本文在这一宗教背景下,探讨了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文学现象与道教世俗化过程中道教神仙体系对民间神灵的吸收及改造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