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本研究以问卷法对湖北省两所中学共3219名初一至初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使用科技设备而产生的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还能通过情绪症状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环境敏感性在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较高的环境敏感性能够缓冲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以湖北省某中学的132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智能手机成瘾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环境敏感性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手机使用频率后,父母心理控制对智能手机成瘾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智能手机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中介链条的后半段,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和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受到环境敏感性的调节。具体来说,对于高环境敏感性的人,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正向预测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反刍这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体象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象量表(BI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SS)和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乳腺癌患者的体象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2)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在体象和PTSD的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象与PTG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体象既可以正向预测乳腺癌患者的PTSD和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中介作用影响PTSD。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PTSD、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和影响机制,选取云南省和山东省5所普通中学的155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无聊倾向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2)学习倦怠在青少年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方式在无聊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内部机制,并基于I-PACE模型构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模型,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机制,以12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大学生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倾向及孤独感彼此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孤独感在述情障碍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可以显著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正念和孤独感在述情障碍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形成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各个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安全感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8.5年后的113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分别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侵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安全感在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PTSD与自杀意念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在回避性症状与自杀意念之间不起调节作用。这表明PTSD各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同,且安全感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initiat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igiosity,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oneliness in a sample of 452 Indonesian Muslim 13- and 16-year-old adolescents. Religiosity was operationally defined as participation in required and optional religious activities; Depression was assessed using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and Lonelines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Religiosity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despite controlling for loneliness, gender, and grade. Religios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suggesting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usly and depression. It is important in future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religiosity serves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Indonesian Muslim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并验证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了研究性的支持。采用手机成瘾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自我和谐问卷,通过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结论: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an organized visit to Polish concentration camps on Jewish-American adolescents. Eighty-seven adolesc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a B'nai B'rith memorial visit to concentration camps in Poland completed measures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t four time-points: pretest, posttest, 6-month follow-up and 12-month follow-up. Measures included the SCL-90-R, the Mississippi Scale for PTSD, and the Impact of Events Scale (IES) for PTSD. On the SCL-90-R, changes in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bsessive-compulsive tendencie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hobic anxiety were observed over time, with peak symptom scores at posttest and 6-month follow-up. Scores on the Mississippi Scale for PTSD and the IES Intrusion subscale also increased at 6-months. Predictors of PTSD symptoms on the Mississippi Scale included previous psychiatric treatment and SCL-90-R symptoms of paranoia, depression, and psychosis. Elevated psychotic symptoms on the SCL-90-R predicted PTSD symptoms on the IES. Jewish adolescents with preexisting symptoms of generalized distress or psychoticism appeared at increased risk for PTSD symptoms following exposure to Holocaust stimuli. This study contributes a prospective, multi-measure assessment of trauma reactions in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5.
李笑燃  姜永志  张斌 《心理科学》2018,(5):1117-1123
摘 要:为探讨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孤独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取样方式选取287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8.0、Amos以及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同时孤独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neliness, self‐esteem, life satisfa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Participants were 384 university students (114 males, 270 females) from 18 to 24 years old from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in Turkey. The Internet Addiction, UCLA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were distributed to about 1000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38.4% completed the survey (see Appendix A and B). It was found that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explained 38%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Internet addiction. Lonelines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subscales. Loneliness and self‐esteem together explained time‐management problems and interpersonal and health problems while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together explained only the interpersonal and health problems subscales.  相似文献   

18.
丁子恩  刘勤学 《心理科学》2022,45(6):1383-1389
为探讨科技干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归属需求和友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科技干扰量表,归属需求量表,友谊质量量表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30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归属需求是否在科技干扰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归属需求在科技干扰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的作用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作用受到了友谊质量的调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科技干扰会通过归属需求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且友谊质量会降低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