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 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 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 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 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 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 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 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 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 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 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 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 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 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 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 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 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杨骏 《心理科学》2013,36(6):1435-1440
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风险偏好如何影响信息加工过程;同时呈现信息的完整性是否影响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以31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进行职业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结果显示:(1) 低风险偏好者比高风险偏好者更关注与概率相关的线索;(2) 当信息不完整时,个体在决策中增加了对概率相关线索的关注;(3) 信息完整性对个体决策信息加工过程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交通系统的复杂化,行人安全受到的威胁日益增加。本文以行人穿过马路的心理步骤为切入点,对行人观察感知、判断决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在观察感知方面,主要分析了观察内容、策略及注意失误的原因,在判断决策方面,介绍了内部心理机制中相关的理论模型,包括效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具体行为机制中的可接受间隙理论,并重点分析了具体行为机制里闯红灯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行人过街的认知心理模型,为以后的行人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为交通安全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儿童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险行为是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的行为意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儿童的冒险行为受到个体、家庭、社会-情境三个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方面,儿童的性别和年龄会影响他们对风险的知觉、对受伤风险的估计和对行为后果的归因;认知决策能力和预期情绪体验则影响到儿童对风险情境的判断。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和兄姐是影响儿童冒险行为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冒险行为,而兄姐的言语和行为会改变他们的风险决策。从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看,风险情境会对儿童的冒险决策带来压力,有同伴在场时会促使儿童更倾向于参与冒险。综合分析并探讨冒险行为的各个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对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儿童因冒险行为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公益情境下,囿于人际接触与沟通的缺乏,信息成为影响人们公益参与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探讨了信息加工流畅性与真实性对个体捐助行为的影响。通过4个实验,作者发现:当求助信息真实性不明确时,人们会将信息加工流畅性作为推断信息可信度的线索:信息加工越流畅,感知信息可信度越高,进而捐助意愿越高。当求助信息真实性得到核实之后,人们会将信息加工流畅性作为推断求助者困难程度的线索:信息加工越不流畅,感知求助者的处境越艰难,进而捐助意愿越高。上述研究发现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信息加工流畅性对道德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时也为互联网公益情境下个人求助及平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全成  刘阳 《心理学报》2014,46(11):1639-1648
研究使用图形面积判断任务取代典型的双属性决策框架, 考察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和信息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实验1比较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 当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面积比较判断时, 吸引效应不显著, 而以分析的信息加工方式判断时吸引效应明显存在, 后者效应强度显著大于前者。实验2通过调整图形排列顺序, 比较了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判断时吸引效应依然存在, 但其表现要受信息呈现方式影响, 相对于将目标图形放置于诱引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 将诱引图形放置于目标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而成为判断背景时, 吸引效应强度更大。研究提出了吸引效应形成的两阶段理论, 认为吸引效应产生的根源同时来自直觉的和分析的两个信息加工阶段, 研究也证实信息呈现方式对被试信息加工方式造成较大影响, 进而影响吸引效应强度。  相似文献   

7.
焦虑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探讨焦虑情绪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是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往研究显示焦虑水平的提高会对社会能力和社交技巧造成显著的影响。在社会决策领域中, 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高焦虑者比低焦虑者更倾向于采取回避风险的策略。但是, 过往研究主要关心包含经济因素的社会决策, 而对其他类型的社会行为的探索存在不足。以下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者们关注:在个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 表现出更强的从众行为和权威依从倾向, 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或社会竞争的动机是否会被削弱?在群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更容易表现出人际信任, 以及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服从集体倾向?考察这些问题将会为针对焦虑情绪的认知研究和临床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中华  赵光  刘强  李红 《心理学报》2012,44(4):435-445
已有研究发现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对直视的探测比斜视更快且更准确, 该现象被命名为“人群中的凝视效应”。大多数研究者将该效应的产生归因于直视会捕获更多的注意。然而, 直视条件下对搜索项的匹配加工更容易也有可能导致对直视的探测比斜视快。此外,已有研究还发现头的朝向会影响对注视方向的探测, 但对于其产生原因缺乏实验验证。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运用眼动技术, 把注视探测的视觉搜索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和反应阶段, 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对直视的探测优势主要表现在搜索阶段和反应阶段; 在搜索阶段直视的探测优势获益于搜索路径的变短和分心项数量的变少以及分心项平均注视时间的变短; 头的朝向仅在搜索阶段对注视探测产生影响。该结果表明, 在直视探测中对搜索项的匹配加工比在斜视探测中更容易也是导致“人群中的凝视效应”的原因之一; 头的朝向仅仅影响了对注视方向的搜索并没有影响对其的确认加工。  相似文献   

9.
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虑情绪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焦虑水平的提高会使决策者倾向于回避风险,做出保守的选择。近年来,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出了几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资源因素、信息加工因素、概率偏向因素与情绪取向因素等。这些因素的提出,促进了对焦虑影响决策的机制的认识。它们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有待于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11.
刘洪志  李兴珊  李纾  饶俪琳 《心理学报》2022,54(12):1517-1531
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健康医疗领域,数学运算能力是公众维护健康和做出合理治疗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进行介绍,然后对数学运算能力与健康相关风险认知、医疗决策模式、健康行为及结果的关系进行系统回顾,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运算能力与健康相关风险的准确理解相关,数学运算能力低的患者更容易做出低质量的医疗决策,表现出更少健康行为,进而获得更不利的健康结果。最后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开讨论,并指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娟  金志成  张庆国 《心理科学》2005,28(6):1393-1398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深入考察了分心物特性抑制和记忆提取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分心物特性抑制组被试的记忆提取成绩比低分心物特性抑制组被试的成绩好,两者的差异显著。这说明分心物特性抑制对记忆提取有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分心物抑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性和策略性的提取机制;在存在干扰或反应竞争的情境下,这种机制通过直接抑制无关信息的激活扩散,而快速有效的提取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14.
应激是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者潜在的威胁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 伴随着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体验,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多以及脑干−边缘系统−前额叶神经环路的改变。应激对个体在风险决策行为中的风险寻求和风险回避倾向, 社会决策行为中的利己和利他倾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策略使用异常、习惯化和自动化反应增强、反馈学习过程以及奖惩敏感性的改变是应激影响决策行为的认知基础; 应激激素的分泌, 及杏仁核、前额叶等在决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脑区活动的改变则为应激作用于决策行为的神经基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应激的个体差异与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多样性的关系; 综合多种指标对应激进行测量; 考察应激的时序效应; 揭示个体的最佳应激水平; 加强对慢性应激影响决策以及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可逆性的研究; 揭示应激影响决策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真实和虚拟金钱奖赏影响风险决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情境下人类如何决策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众多研究采用真实或虚拟金钱作为奖赏强化物来探索风险决策行为的过程和机制,但对金钱奖赏真实性如何影响决策了解很少。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评估个体在真实社会中的风险行为。本研究采用 BART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和比较了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虚拟金钱奖赏相比,真实金钱奖赏情境下的风险决策更容易受上一次决策结果的影响,上一次决策失败会导致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吹气球的次数显著减少),同时决策失败(气球吹爆)次数也显著减少,提示真实金钱奖赏下有更强的反馈学习效应。实验二重复了实验一的结果,并进一步发现,虚拟金钱奖赏的幅度对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没有影响,而真实金钱奖赏的幅度能显著改变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较大幅度的真实金钱奖赏可以显著降低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但这种奖赏幅度对风险偏好的调控效应只对感觉寻求水平低的被试有效,感觉寻求水平高的被试不受影响。这些发现表明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结果可以用风险决策的后悔理论或齐当别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荣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328-1337
因使用移动电话而导致的“驾驶分心”已成为一种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驾驶者总体上能意识到其危害, 但在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的现象很普遍。以往研究不能全面地对这一矛盾予以解释, 长期以来更是忽略了对“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进行研究, 而这一问题能够直接解释驾驶中的移动电话使用行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与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1)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一般规律(类型、频率和危险感知等), 驾驶者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理解是诱发自我调整行为的基础; (2)驾驶情境下移动电话使用中可能触发的自我调整行为, 该部分将主要分析自我调整行为的类型及相关属性; (3)如何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和自我调整行为进行预测。总体上, 基于对补偿式安全信念进行理解和度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及与其有关的自我调整行为展开研究,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驾驶分心行为。  相似文献   

18.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奇  吴浩  周晴  陈东方  鲁帅  李林芮 《心理学报》2022,54(8):931-950
研究首次考察了行为免疫系统与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关系。3个研究一致显示:行为免疫系统特质性激活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对就医持消极态度和延迟就医; 情境性激活行为免疫系统会使得个体更不愿意就医和更倾向于延迟就医; 且行为免疫系统激活对就医态度和就医延迟倾向的影响以对就医感染风险的感知为中介。这支持了进化失配假说, 提示行为免疫系统对现代医学可能缺乏进化的适应性, 并为理解现代人类就医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危险知觉是指驾驶员在交通情境中对明显危险和潜在危险的识别、预测和反应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驾驶员对当前交通情境形成的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复合认知表征。以往研究表明,对于行人过马路这类明显危险,新手和经验驾驶员危险知觉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是当明显危险(行人)和潜在危险(前车制动)并存时,经验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知觉反应是否会突显出优势呢?本研究通过设置两种交通场景:行人单一危险条件和行人-前车双重危险条件,考察不同经验人群对行人危险的反应及眼动特点。在第一个研究中,使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通过反应时和眼动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危险场景中,不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的行为反应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指标(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的影响。采用2(交通场景:行人场景、行人-前车场景)×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交通场景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驾驶员对行人危险进行反应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数据(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交通场景视频,当发现危险时,立刻按键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前车条件下,经验组被试的反应时快于新手组(p=.039)和无驾照组(p=.013),F(2,30)=3.98,p=.029。无驾照组被试对行人的平均注视时间长于经验组(p=.043)和新手组(p=.024),F(2,30)=3.39,p=.047,ηp2= .18。无驾照组被试对场景的水平搜索广度均小于经验组(p=.006)和新手组(p=.016),F(2,30)=5.17,p=.012,ηp2= .26。在第二个研究中,对研究一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双重危险场景中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及信息加工效率的影响。采用2(兴趣区类型:行人、前车)×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兴趣区类型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搜索行人和前车时的眼动数据(总注视时间、搜索次数和平均搜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3),F(2,30)=5.99,p=.006。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4),F(2,30)=5.50,p=.009。在有前车条件下,控制了性别、年龄后,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时间越长,对行人的危险反应时越长(β=.393,p<0.05,R2=.308)。这些结果说明:无经验和新手驾驶员糟糕的搜索行为不仅仅是由于操作抢夺认知资源或者情绪紧张导致的。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更低,搜索模式不够灵活,也是导致新手驾驶员行人碰撞事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驾驶员培训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和搜索模式灵活性。积累更多的驾驶经验可以提升驾驶员对潜在危险的的视觉搜索和注意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加快危险反应时间。未来的驾驶员培训应加强对新手驾驶员搜索技能的培训,并持续提供更多的驾驶员继续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