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对运动决策的研究是认知运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运动预期被认为是运动决策的核心, 受到运动学和非运动学信息的影响。其中, 对运动预期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探讨不同信息源对运动结果预期的贡献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者运用贝叶斯决策理论解释运动预期中不同信息的整合过程, 分析运动员在复杂的竞赛情景中如何做出最佳决策, 尤其是对该理论在网球和足球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分析。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竞技体育中并非所有的选择、结果或概率都是已知的, 故有研究者认为概率论和经典的决策理论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然而新近提出的启发式近似, 为运动员在贝叶斯框架下如何快速做出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 在复杂和有时间压力的竞赛情景中, 启发式近似假设运动员依据竞赛中不同信息源的不确定程度, 很可能选择在运动学信息和情境先验之间进行切换启发式, 提高运动预期的效率。其次, 判断效用通过卷积效应影响两种信息源的整合, 降低情境先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环境中的运动刺激往往多变, 更好的方向感知需要同时依赖当前信息和先验信息。然而, 当前刺激的不确定性与先验线索的预期有效性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如何整合尚不清楚。研究采用随机点运动范式, 要求被试判断散点群的整体运动方向, 方向一致的散点为相干点, 其比例越低, 不确定性越高。实验1比较了不同相干点比例下的感知准确度。根据实验1的结果, 选出20%和60%的相干点比例分别对应实验2中散点群的高、低不确定性水平。实验2比较了高、低不确定性和高、低预期有效性(线索正确预测目标的概率)下的感知准确度。结果发现, 随着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预期有效性的增加, 感知准确度显著提高; 预期效应(高、低有效性下感知准确度的差异)随不确定性的提高而增加。结果表明, 先验信息与感觉信息能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整合。研究为双重控制机制(DMC)理论下主动性与反应性控制协同工作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 并为交通事故的解释与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广受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但他们对人的决策行为有不同的解释。该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决策理论,包括预期效用理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主要介绍了“生态理性”观对人的决策心理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研究发现的几种启发式策略,如“一个理由策略”,并探讨了他们在人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中最后分析了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温迺 《应用心理学》2012,18(1):13-23
在构像理论中,用来证明决策分为筛选和选择两个独立阶段的证据存在于:筛选阶段的信息在选择阶段不再被使用。本研究以构像理论为基础,设计实验室模拟实验,以实验情境中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条件,迫使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不利用筛选信息,以此来检验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是否利用筛选信息,以及利用的程度和条件。实验情境的设计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信息最容易获得,记忆负荷最小的决策情境,过渡到信息最难以获得,记忆负荷最大的决策情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筛选信息在大部分决策者进行选择性决策的时候得到了利用,用以选择最终的备择项;(2)随着选择决策过程中对于筛选信息的记忆负荷,以及认知负荷的增加,筛选信息在选择阶段被利用的可能性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情感启发式是指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自己对任务选项的主观情感反应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个体头脑中物体和事件的表征会激起不同水平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体验会对所有的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被标记的体验来做出判断和决策。情感启发式是个体在决策中常用的策略。目前,关于情感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情感启发式模型和双加工理论。此外,情感启发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时间压力、可评估性和计数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探究情感启发式的产生根源和进一步扩展情感启发式应用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蕾  李爱梅  张磊  李纾  梁竹苑 《心理学报》2019,51(3):337-352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 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 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 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 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 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 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群体决策是重要的社会现象, 个体自信度在群体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开展了不同难度和信息交流方式下的双人决策实验, 通过分析自信度和个体决策以及决策调整行为的关系, 研究了个体自信度的交流对双人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个体的自信度与选择的正确率高度正相关; 双人决策过程是个体根据对方的自信度和选择来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并通过交互过程提高双人决策的正确率; 实验中双人决策的质量明显优于“自信度分享模型”和“更自信者主导决策模型”的预期结果, 表明群体决策不是通过分享自信度进行的贝叶斯优化整合过程, 也不是由更自信的个体完全主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运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复杂情境下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在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有意识思维方式下的决策表现差异。实验1发现复杂情境中无意识思维方式下,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表现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发现复杂情境中有意识思维时,在陌生人条件下,为他人决策表现分数显著高于自我决策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在朋友条件下,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视角-心理距离作用假设(the Perspective-Distance Effect Hypothesis,PDEH)。  相似文献   

10.
汪祚军  李纾 《心理学报》2012,44(2):179-198
基于信息加工过程视角,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检验风险决策整合模型和占优启发式模型。结果表明,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均不同于期望价值(EV)迫选任务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选项间整体值(CPT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 且基于特征(attribute-based)的信息搜索多于基于选项(option-based)的信息搜索, 不符合整合模型预期。此外, 决策者亦未按照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进行决策。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结果既不利于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 亦不利于占优启发式模型。文章建议从决策过程视角检验已有决策模型及建立新的启发式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相似文献   

11.
公共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公共决策情境中, 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媒体或领导人对同一问题的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目前, 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查询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人际沟通、情绪以及框架的特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及神经机制、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方式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3):678-680
当人穿越杂乱的环境到达一个目标时,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进行行为控制,这些信息既包括物理信息又包括视觉信息,人们有选择地利用各种信息或信息的整合控制计时行为。本文阐述了不同运动条件下如步行运动、拦截行为、飞行运动和驾驶运动观察者所使用的行为控制策略,这些控制策略与各种信息源密切相关并依赖于特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性风险选择的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霞  潘晓良 《心理科学》1998,21(5):412-414,419
本文认为不确定性风险决策备择方案的选择标准既不是规范效用理论所主张的效用最大化,也不只是研究者们基于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而提出的抱负水平,而是存在于决策不同阶段上的、由启发式策略控制着的这两种标准的整合,我们称之为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标准。为此,我们在研究抱负水平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负险选择的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理论及其支持性研究证据,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指出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是风  相似文献   

14.
快速节俭启发式框架假定人们使用一套简捷的决策策略——启发式——进行推理、选择、评价及其他决策。这些启发式策略能顺应任务情境结构中的规律, 利用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正基于此, 启发式成就了适应性行为。本文拟对启发式框架进行回顾, 并简要陈述引导研究者研究人类适应性工具箱的五条原则。我们强调, 启发式模型应(ⅰ)精确界定(ⅱ)对照检验(ⅲ)与策略选择理论相符(ⅳ)能评估其对新资料的预测力(ⅴ)能既在实验室又在现实世界中得以检验。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采用修改版的多伦多赌博任务考察决策情境对海洛因戒断者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发现,海洛因戒断者在损失情境下的风险寻求决策比率与吸毒年限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提示了风险决策背景下海洛因成瘾者持续使用毒品与其较低的损失敏感性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其次,海洛因戒断者在做出风险决策后收到消极反馈时的风险规避倾向可以负向预测其风险寻求决策比率,这可能进一步反映了海洛因戒断者风险感知的钝化或其对消极反馈信息的整合加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6.
多特征多选择决策任务的信息策略测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严进 《心理科学》2002,25(5):618-619
启发式是人类决策的重要特征,当决策信息加工容量超过决策者信息加工能力的时候,这时Simon所说的“有限理性”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决策者经常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省略许多决策线索的搜索,寻找一个所谓“满意的选择”。当决策任务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状态与战略性的情景的时候,引导决策者行动的已经不是决策任务信息,决策者已经没有时间或者没有信息来源去考查这些信息,启发式与行动策略已经成为影响决策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史滋福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1):181-184
采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和经典测查任务探讨了任务情境对青少年贝叶斯推理的影响,以及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不同证据信息对青少年贝叶斯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被试的贝叶斯推理能力稳步缓慢提升(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更容易达到显著水平),发展没有出现加速期,而经典测查任务情境下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2)贝叶斯推理作为条件概率的判断不仅受任务情境的影响,而且同一任务情境中不同证据信息也会影响贝叶斯判断.当证据信息与先验信念一致时,被试可以充分利用线索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18.
苗秀影  迟立忠 《心理科学》2017,40(2):329-334
本研究以81名篮球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决策篮球视频,考察运动决策中的无意识思维效应。实验1探讨了不同运动决策信息下的无意识思维决策差异,发现呈现直觉性决策信息时,无意识思维组的决策效果好于意识思维组。实验2在无意识思维阶段通过启动被试的加工方式,考察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运动决策的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影响,发现整体加工组的无意识思维决策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被试的整体加工方式,其无意识思维的决策效果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代表的框架效应是描述性决策理论违背规范性理论的经典"异像",而辨优启发式是行为决策理论的一大新进展。该研究探讨了辨优启发式对框架效应的解释过程。以经营风险决策为情境,以有管理经验的被试为样本,实验结果发现选择理由越少的情景其反应时越短、相应的优势项的选择比例也越高,这一结果有效地支持了辨优启发作为过程模型的次序规则、停规则和裁决规则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间接证实了辨优启发式对框架效应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决策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传统决策理论。文章回顾了近十年决策个体差异研究的主要变量(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年龄)和研究结果,并简要总结了该类研究的背景、研究范式和理论意义。这些研究一致发现个体差异变量对决策过程、决策表现等具有影响作用,说明个体差异与决策加工中复杂的人-情境间联系有关。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决策情境、情绪和决策主体的理论模型,以期对个体差异在决策中的作用做出更好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