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澄清“组块紧密性为何导致组块破解困难”。研究基于汉字减法任务,也即让被试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一个目标部件从而得到一个新汉字,在三个实验中检验了部件类型和交错关系的作用。结果显示,交错条件比非交错条件解答率更低反应时更长;而部件类型效应则主要体现在非交错条件的反应时指标上。结果提示,组块紧密性导致了组块破解困难,这主要取决于空间交错关系;相对的,部件类型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顿悟式组块破解的时间进程:ER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永垒  韩玉昌  张侃 《心理科学》2005,28(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3.
张忠炉  邢强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19,(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探讨了顿悟问题解决不同阶段中工作记忆的作用。在实验1中,以87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多种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言语顿悟任务,探讨了工作记忆对于言语顿悟问题解决不同阶段的影响;在实验2中,以11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多种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空间顿悟任务,探讨了工作记忆对于空间顿悟问题解决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搜索阶段与重构阶段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工作记忆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它主要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初始搜索阶段,工作记忆能力越强,初始搜索阶段所需时间越少;工作记忆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阶段无显著影响,这一点支持了关于重构内在机制的特殊过程观。  相似文献   

5.
以停车场问题为实验材料,以4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灵活性高和低的被试在不同练习类型下顿悟问题表征转换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的练习类型对顿悟表征转换有影响,被试在难度逐渐增加的练习类型下比在简单的练习类型下顿悟产生得更快;2)顿悟表征转换的速度因认知灵活性的不同有差异,在简单的练习类型下,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比认知灵活性低的被试顿悟产生得更早,在难度逐渐增加的练习类型下两者无差异;3)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比认知灵活性低的被试顿悟问题解决更快。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区分与研究导致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对内隐认知现象的更深入探讨。该文 从内隐认知的新角度,初步分析了问题解决过程所蕴含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介绍了 国外当今问题解决领域有关直觉、顿悟和酝酿效应的一些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抑制功能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1中,以14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潜伏抑制任务、提取抑制任务等多种抑制功能任务和若干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言语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言语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在实验2中,以15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等抑制功能任务和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空间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空间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发性侧抑制功能和主动性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均有不利影响;(2)抑制功能主要作用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阶段。这些结果表明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摘要 采用顿悟-分析自我报告范式,以远距离联想任务为实验材料,从工作记忆容量和工作记忆负荷两个角度考察了工作记忆对顿悟和分析型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分析型问题解决的表现优于低工作记忆容量者,但在顿悟表现上无显著差异;工作记忆负荷较小时个体分析型问题解决表现更佳,但对顿悟表现没有影响。说明通过分析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表现依赖于工作记忆的支持,而通过顿悟解决问题的表现与工作记忆无关。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认为联想能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一论断,这可能是由于联想能力的界定不清所造成的。本研究梳理了以往研究中联想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了联想能力测验所反映的实质,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创造性问题解决中联想能力的作用模型:(1)联想能力主要作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重构阶段;(2)存在三种相对独立的联想能力,它们对空间类顿悟问题和言语类顿悟问题的影响不同;(3)联想内容中经验关系的联想能力与领域一般创造力关联最密切。  相似文献   

10.
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270名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解决顿悟问题T puzzle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图式运用水平的发展,知觉定势在单一线索下对高二被试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导致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时间短于高中二年级;(2)由于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增大需操作表征数目的线索不利于五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较高的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使得高二被试在多重线索下有更好的解决成绩;(3)与图式相关的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解决顿悟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s of self-observation on children's problem solving were investigated. Children (N = 124) aged 6-8 years attempted to solve the 3-disc Tower of Hanoi problem. After pretesting, children were grouped into those who (a) practiced solving the problem independently, (b) received instruction on the most efficient solution, (c) observed a videotape recording of their previous attempt, and (d) served as a control. Subsequently, children were immediately tested on the 3-disc problem and a more difficult 4-disc problem. They were tested again 1 week later. Performance was most improved for children in the practice and video conditions on the 4-disc problem. Improvements were maintained over the 1-week interv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self-observ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根据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原型启发的时间抵消和位置效应。实验1采用2(字谜类型)×2(原型呈现时间)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松组块字谜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紧组块字谜;原型谜面消失的正确率显著大于谜面存在的正确率。实验2采用2(原型位置)×2(字谜类型)×2(原型呈现时间)混合设计,结果不仅证明了实验1,且原型位置、字谜类型、原型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原型在靶字谜之前时,紧组块字谜上谜面消失的正确率显著大于谜面存在的正确率;原型在靶字谜之后时,松组块字谜上谜面消失的正确率显著大于谜面存在的正确率。表明字谜顿悟问题解决中存在原型的时间抵消和位置效应,二者连同任务难度共同影响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3.
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何文广  孔伟 《心理学报》2011,43(11):1283-1292
以104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4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探讨了工作记忆广度、问题表征方式与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关系。结果表明:(1)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只影响高难度应用题的解决, 在低难度、中等难度的应用题解决上, 高、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2)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低难度、中等难度、高难度应用题的解决都存在影响; (3)问题表征方式影响数学应用题的解决, 应用题的解题成绩与问题表征方式的使用有关; (4)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对应用题的表征方式没有影响, 高、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者在三种难度水平应用题的表征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应用题的表征方式存在影响, 高、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者在三种难度水平应用题的表征方式上均存在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实验通过人—机界面,对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策略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对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和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的差异比较后显示: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尤其在问题解决的思考推理方向上没有类似专家和新手之间的显著差异;学习成绩的优、差对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具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规则的选择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规则的掌握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和美君  刘儒德 《心理科学》2012,35(3):642-646
情境模型与问题模型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是对问题所述情境的日常化的定性表征,后者是基于图式知识对问题关键变量的数量关系表征。本文介绍了两种模型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铸 《心理学探新》2003,23(4):17-20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简称RST)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问题的表征态连续、非线性的变化的过程,其中存在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两种方式。在问题表征态变化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同化的基础,也是对问题结构进行心理建构的基础。RST的假设及其推论在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