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心理学探新》2009,29(3):52-56
该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人格反馈操纵前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同时探究了不同外显自尊水平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被试会出现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人格反馈操纵对内隐自尊起抑制作用,正负反馈的影响存在差异;外显与内隐自尊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3.
社会比较中的妒忌:基于不同测量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娴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8,31(3):685-689
文章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以59名高职学生为被试,让被试与假想的目标(优秀群体和一般群体)进行比较,运用外显的自我报告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竞争失利后被试对于不同群体(优秀组和一般组)产生的外显和内隐妒忌,结果显示:⑴在外显测量中,被试对优秀组和一般组的优势地位的妒忌没有显著差异;⑵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对于一般群体的妒忌高于优秀群体;⑶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对于两种群体的外显妒忌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内隐测验上,女生对一般群体的内隐妒忌高于男生,表明了不同测量方式上性别的分离;⑷外显和内隐妒忌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胡伟  吕勇 《心理学探新》2011,(4):326-331
知识内隐性的判别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恰当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对于该类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知识内隐性判别问题的研究历史,由最初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到后来改进的研究方法,指出了随着对待内隐和外显学习两者关系的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有必要与时俱进,并提出了新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新方法从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为补充、"任何一种学习即存在内隐学习,也存在外显学习"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被试的猜测水平来判断其内隐水平,并确定"纯的"内隐被试的标准。该方法发展地看待内隐学习及其与外显学习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精确地研究内隐学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和外显年龄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身体特征、个人表达和认知能力等3个方面对老年人都普遍存在明显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在外显测量中,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和外显的年龄刻板印象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可以用不同的记忆系统理论和联结-命题评价(APE)模型来解释内隐和外显测量不一致现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中测得的年龄刻板印象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相似文献   

8.
利他行为是指人们自愿付出一定代价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该研究以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效度,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将4种内隐利他测量方法和1种外显利他测量方法相结合,以自发性水平不同的3种利他行为为结果变量。结果发现,IAT和BIAT的信度和效度较好,BIAT尤其值得采用。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有效地预测真实情境中自发性较高的捐助行为,外显测量则预测了意识控制下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只有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预测真实情境中快速发生的利他行为。其作用是外显利他测量和内隐利他态度测量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关系等级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分别作为研究依恋表征的外显和内隐的测量工具,以103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探讨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的意识性与无意识性以及它们的一致性。结果发现:(1)一般依恋表征和特殊依恋表征中,安全型和恐惧型的个体在无意识层面上的反应时表现与外显理论相符,过度投入型的被试意识和无意识的表现不一致;(2)个体在无意识水平上对目标人物积极评价的差异与个体在意识水平上的依恋状况(一般依恋关系和婚恋关系)有关。(3)一般依恋表征中过度投入型和冷漠型被试,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依恋量表结果一致的占33%;特殊依恋表征中过度投入型和冷漠型被试,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依恋量表结果一致的占37%。  相似文献   

10.
时金献  谭亚梅 《心理科学》2008,31(3):736-738
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关系.201名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分别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测量学习倦怠和外显自尊,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成就感降低对于内隐自尊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但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p<0.01);耗竭和人格解体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也达到了边缘显著性水平(p=0.089,p=0.077).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尊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并分析内隐和外显测验的关系,对280名大学生进行了外显连线测试,对87名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发现: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男女大学生均存在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将男性名字更多地与愤怒词相联系,将女性名字更多地与高兴词相联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更明显地表现出"男性更容易愤怒、女性更容易高兴"的偏见;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 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 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 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 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 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廖毅  张薇 《心理学探新》2020,(4):345-353
本研究选择汉语量词为目标语结构,考察工作记忆容量对显、隐性两类反馈不同的调节机制。105名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地区母语为英语的中学生被随机分为显性修正组、隐性重铸组和控制组,工作记忆容量采用听力跨度测试测量,显、隐性反馈的效果通过语法判断测试与引导性模仿测试分别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记忆容量有效调节了显性反馈,但对隐性反馈的调节作用不明显;(2)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对显性反馈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内隐竞争心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探讨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考察内隐竞争与外显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并探讨男女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1考察了被试对竞争图片与非竞争图片的潜在反应倾向。实验2考察被试对竞争词与非竞争词的潜在反应倾向。结果发现:外显竞争与内隐竞争的表现具有一致性。竞争测量中高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明显地高于中低得分组,中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也明显地高于低分组。同时,内隐竞争倾向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比女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强。  相似文献   

15.
过去经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爱保 《心理学报》1998,31(2):149-153
通过选择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被试以及不同年代的浒词材料对“经验”变量进行了实验操作;同时,采用“意识过滤技术”一速示辨认测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双字词原笔划数,被试的性别对内隐社会知觉没有影响,而经验对内 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还证明示测验作为间接测量方法是比较“纯净”的,没有受到意识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7.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全全  耿晓伟 《心理科学》2006,29(3):558-562
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研究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1)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非文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秀艳  邹玉梅  李强  黄佳 《心理科学》2003,26(2):292-296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计算机将人工语法范式程序化,分别以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研究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并增设时间变量(单元)以了解学习的详细进程。结果发现:1.学习材料上存在主效应,非言语材料(包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2.时间变量上也存在主效应,整体呈递增趋势;3.指导语上不存在主效应,即内隐学习在不同材料上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实验结果极好地支持了非文字内隐学习优势效应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The issue of ethnic divers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n immigrant nation such as the USA is a recurrent topic of debate. We review and integrate research examin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merican identity is implicitly granted or denied to member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onsistently, European Americans are implicitly conceived of as being more American than African, Asian, Latino, and even Native Americans. This implicit American = White effect emerges when explicit knowledge or perceptions poin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propensity to deny the American identity to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when targets (individuals or groups) are constru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ethnic identities. Implicit ethnic–national associations fluctuate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rs'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but also contextual or situational factors. The tendency to equate being American with being White accounts for the strength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mong European Americans)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including hiring recommendations and voting intentions. The robust propensity to deny the American identity to ethnic minority groups reflects an exclusionary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