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讨同伴地位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同伴提名问卷、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128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同伴地位负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该预测作用是通过交往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实现的;(2)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调节。对于高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其冒险行为与交往不良同伴无关,但低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会因交往不良同伴而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基于问题行为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普通高中、中职院校68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积极同伴压力、自尊对青少年不同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和学校差异。结果表明:(1)中职院校生的积极同伴压力和冒险行为都显著高于普通高中生;(2)积极同伴压力不能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但可显著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3)自尊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显著正向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4)自尊仅可以调节普通高中生的积极同伴压力与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关系:高自尊增强了高积极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影响;但它不能调节无论哪所学校青少年的积极同伴压力与适应不良冒险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冒险行为及其与人格、依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问卷法对671名初、高中生及大学生进行青少年冒险行为、人格、同伴依恋调查。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独生子女与否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人格五因素既对青少年冒险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伴依恋的疏远维度为中介间接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颖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39-1148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青少年风险决策的发展认知神经机制成为了新近的一个热点课题。从双系统理论模型(社会情感神经网络系统、认知控制神经网络系统)出发, 对与青少年风险决策相关的大脑结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阐述, 重点分析了新近的大脑功能连接、脑网络的研究; 阐述了青少年风险决策认知神经机制的主要理论模型:双系统模型和三角模型。未来研究还应加强对认知神经机制理论模型的检验、整合和创新, 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参照系统(同伴关系、亚文化等)在青少年风险决策中的作用及机制, 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如何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7.
刘晓婷  张丽锦  张宁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75-1886
睡眠质量影响个体冒险行为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睡眠缺失既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完整性, 也影响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的激活, 从而降低了个体对危险的知觉和对损失的敏感, 导致冒险意愿和冒险行为增加。已往相关研究多以成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且忽略了个体特质与所处社会环境在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关系中的交互影响。由于青少年期睡眠不足和高冒险行为普遍存在, 未来研究应对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的关系及其中的影响作用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自控力的中介效应和不良同伴交往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对1263名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关系网络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同伴群体特征问卷、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结果表明:(1)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冒险行为。(2)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的间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交往较多的不良同伴使低自控力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增多。因此,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正成为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借助整体网和纵向数据, 通过两种作用机制, 即选择过程(selection process) (强调心理和行为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如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除)和影响过程(influence process) (强调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对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影响), 来分析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证研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如吸烟、喝酒、药物滥用)和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拓展社会网络的类型和样本、加强理论建构、增加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关系的研究, 并有望在互联网领域及社会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家庭功能问卷、自尊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94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不良不仅可直接预测青少年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而且也可通过使青少年交往更多不良同伴进而使其冒险行为进一步增多;(2)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的调节。低自尊个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而发生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表现出两风险因素的叠加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功能不良可使青少年适应不良,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或可降低这一风险。  相似文献   

11.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adolesc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peer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adolescents' individual variability, or susceptibility, to peer influence. In this study, a performance-based index from an experimental paradigm was used to directly measure adolescents' susceptibility to peers. A total of 36 adolescent boys participated in a "chat room" experiment in which they ostensibly were exposed to deviant or risky social norms communicated either by high-peer-status (i.e., popular, well-liked) or low-peer-status (i.e., unpopular, disliked) grade mates who actually were electronic confederates. Changes in adolescents' responses before and after exposure to peer norms were used as a measure of peer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These same adolesce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at the study outset and again 18 months later to assess their actual engagement in deviant behavior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ir best friend's engagement in deviant behavior. Only among adolescents with high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to high-status peers was a significant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revealed between their best friend's baseline deviant behavior and adolescents' own deviant behavior 18 months later. Findings support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performance-based susceptibility measure and suggest that adolescents' peer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may generalize across peer contexts.  相似文献   

12.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 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 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适应良好组与内化问题组, 初二与初三时青少年分化成4个适应亚组:适应良好组、内化问题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 (2)从初二到初三, 适应良好组和内化问题组的青少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同伴拒绝组和外化问题组的青少年向适应良好组转变的概率最高; (3)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青少年更可能处于或保留在适应良好组, 同时在初二时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的青少年在初三时更可能向适应良好组转变; (4)初二时女生更大概率地进入内化问题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解, 并提示教育人员有必要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和动态监测, 以便针对适应亚组和性别特点制定更为复杂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49名初中一至三年级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量表收集数据,考察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班级戏剧"量表中的30种社会行为可划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有争议行为四个方面;(2)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攻击和退缩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反向提名,亲社会行为能正向预测社会喜好程度,而社会影响程度则主要是由亲社会、攻击和有争议行为预测的。(3)受欢迎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较多;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较多;被忽视组的退缩行为最多;有争议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争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较多,退缩行为最少。其中,受欢迎组和被拒绝组又可以根据被欢迎和拒绝的理由而划分出亚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以675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获得506名青少年在其班级中的网络中心度,并确定他们所属的同伴团体,在此基础上考察同伴团体的行为规范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班级层次的问题行为水平和其他相关变量后,同伴团体的问题行为水平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行为;(2)青少年在同伴团体内部的地位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青少年在班级社交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能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而中介中心度能负向预测其问题行为;(3)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同伴团体的问题行为水平主要对低中介中心度的青少年产生显著影响;仅在问题行为水平较高的同伴团体中,青少年的度数中心度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5.
Most adolescent risk taking occurs in the presence of peers. Prio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ers alter adolescents’ decision making by increasing reward sensitivity and the engagement of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ing of rewards, primarily the striatum. However,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peers on the capacity for impulse control, and the associated recruitment of the brain’s control circuitry, has not yet been adequately examined. In the current study, adolescents underwent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while they completed interleaved rounds of risk-taking and response-inhibition tasks. Social context was manipulated such that the participants believed they were either playing alone and unobserved, or watched by an anonymous peer. Compared to those who completed the tasks alone, adolescents in the peer condition took more risks during the risk-taking task and exhibited relatively heightened activation of the striatum. Activity within this striatal region also predic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verall risk taking. In contrast, the presence of peers had no effect on behavioral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had minimal impact on the engagement of typical cognitive control regions. In a subregion of the anterior insula engaged mutually by both tasks, activity was again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social context during the risk-taking task, but not during the response-inhibition task. These findings extend the evidence that the presence of peers biases adolescents towards risk taking by increasing reward sensitivity rather than disrupting cognitive control.  相似文献   

16.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 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 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 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 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 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 (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 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 但另一方面, 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 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 (3)随着时间的发展, 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 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