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 《心理学报》2011,43(5):553-560
研究试图探讨基于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特质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定向)而达成的匹配所导致的效应是否一致。实验一、二均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防御)×2(信息框架:积极、消极)被试间设计, 分别考察了两种匹配对信息说服效果(包括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行为意向3项指标)的影响。MANOVA检验表明, 实验一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2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实验二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和行为意向3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这表明, 基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所达成的匹配在对信息价值评价和情绪强度的影响上具有一致的效应, 但在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具有不一致的效应。这一结果对于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两者而达成的两种调节匹配之间的差异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调节定向理论(Higgins,1997)超越传统享乐主义动机,区分出“促进”和“预防”两种调节性动机系统,近年已成为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调节定向影响着消费者购物决策整个过程,受被试因素(文化背景、自我建构)、刺激因素(信息框架、解释水平、非言语线索、商品属性)和情境因素(决策时间距离、任务操纵)的影响,通过直接作用、调节关联效应和调节匹配效应三种途径决定信息的说服效果,并且受到精细加工可能性的调节.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具体营销情境中的调节定向,合理利用调节匹配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调节投入理论、调节定向的前因变量以及同网络购物情境相结合,并探索如何削弱预防定向对营销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者行为学领域,以往有关绿色消费的研究多聚焦于促进和阻碍消费决策的客观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并分析绿色营销策略在消费者心理或行为层面的积极效应,却很少对产品绿色属性信息的负面结果效应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企业绿色产品策略为研究切入点,在划分绿色属性信息内容维度的基础上,探讨产品绿色属性信息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首先,基于风险-收益、认知平衡和积极情感多个研究视角,构建起产品绿色属性信息影响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多层次整合模型;其次,从个体心理表征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出发探讨减弱负面效应的边界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研究指出在线评论的不一致性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存在正面影响。之所以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以往研究没有深入分析评论内容,忽略了造成不一致性的根源所在。通过引入产品属性及消费者调节定向,力图解释以往两种看似冲突的结论。结果表明:评论不一致性会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风险和独特性感知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垂直属性评论(水平属性)不一致性越高,越会激发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独特性感知),进而降低(提高)购买意向;并且消费者调节定向对产品属性的调节作用会进一步调节。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平衡效应两种矛盾现象。本研究通过一个问卷研究与两个实验来验证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意愿;而预防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亲社会意愿反而更低;(2)促进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在无偿亲社会任务上耗时更多,而预防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耗时更少。结论:调节定向调节了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聂春艳  汪涛  赵鹏  崔楠 《心理学报》2018,50(12):1438-1448
文化混搭产品因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的同时呈现, 可能导致母国文化的完整性与生命力受到威胁, 引发外国文化入侵母国文化的感知进而降低消费者的产品评价。本研究从文化混搭产品的营销传播视角出发,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探讨了不同信息表述框架策略的采用会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文化入侵感知进而影响他们对文化混搭产品的评价, 并重点探究了它可能存在的两个边界条件, 即消费者的比较焦点和企业的不同解释策略。两个实验的结果不仅再一次验证了前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即文化混搭产品采用“外国文化-母国文化”的框架策略时, 会使消费者产生外国文化改变了母国文化的感知, 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要显著低于采用“母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框架策略, 其中感知文化入侵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深入揭示出上述的这种不同文化混搭框架效应只有在启动的是消费者的差异性聚焦以及企业采用的是属性解释策略时才存在, 而当启动的是消费者的相似性聚焦以及企业采用关系解释策略时, 这一效应将会消失。本研究不仅深入剖析出了引发消费者对文化混搭现象产生排斥性反应的内在机理, 拓展了前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也为企业的文化混搭产品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有用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包装上的元素信息是消费者感知环境刺激的重要来源, 能对消费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包装元素可分为非语言型包装元素和语言型包装元素两类, 它们对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 非语言型包装元素主要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情感偏好, 而语言型包装元素更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行为结果。同时,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从神经生理机制、认知加工机制、自我控制的转移和多感官交互几方面进行讨论。此外,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个体特征的调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尴尬情绪、透明包装的选择以及产品评价等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我-品牌联结(self-brand connections,简称SBC)是指消费者使用品牌构建、强化以及表达个体性或社会性自我的程度.自我-品牌联结形成机制包括两种,消费者认同的视角阐述了消费者会根据自我认同的不同纬度,构建出一系列从个体性到群体性再到更加普遍的民族层面上的品牌联结;品牌意义传播的视角流动性地阐述了自我-品牌联结形成的三个阶段.自我-品牌联结的影响效应是指品牌联结会对品牌关系形成积极、正性的影响,但该效应的发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应关注自我-品牌联结的文化心理、自我心理以及我国消费者民族品牌联结的培育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 一个企业的广告不仅会对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促进作用, 而且对其它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被称为广告的溢出效应。以往研究发现, 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具有溢出效应, 但该研究仅验证了溢出效应存在, 并未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的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是当务之急, 实验一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主要包括探讨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中介变量包括消费者对强势品牌的涉入度、感知产品质量、行业市场份额变化三个变量, 调节变量包括消费者广告态度、消费者任务导向、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同质性四个变量。实验二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的溢出效应的整体分布规律, 包括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两个时期的溢出效应分布规律。研究将揭示强势品牌广告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整体分布规律, 有利于丰富溢出效应理论和广告效果理论。  相似文献   

10.
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指那些被许多消费者评价好的同时又被其他许多消费者评价不好的产品。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遭受褒贬不一的口碑越来越普遍。当面临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消费者如何认知? 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口碑两极分化产品的偏好? 其中间机制与边界条件是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对企业有效开展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口碑两极分化会提高消费者的购物风险感知, 引发“冲突”联想, 同时还可能使得消费者对目标产品产生感知独特性。这些特征契合了自我建构理论中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依存型自我建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方面的行为差异, 因而自我建构是影响口碑两极分化产品偏好的重要前因变量, 且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是三条中介路径。购物风险水平、购物任务情境、消费场合公开性以及产品类型是以上中介效应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汪涛  张琴  张辉  周玲  刘洪深 《心理学报》2012,44(6):841-852
以元认知和双系统模式的心理学理论为背景, 研究了分析式系统对来源国效应的削弱, 检验了产品信息呈现方式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三个研究说明, 分析式系统的启动可以有效削弱来源国效应; 特定的产品信息呈现方式所引起的消费者信息处理不流畅性感知会激发消费者的元认知困难, 从而使他们在产品评价过程中主要依赖分析式系统, 达到削弱来源国效应的目的; 并不是所有能引起信息处理不流畅性的产品信息呈现方式都能削弱来源国效应, 过于复杂的呈现方式由于给消费者带来过多认知负荷, 反而不能成功启动分析系统, 从而无法削弱产品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怀勇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4,37(1):182-189
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实验法探讨了决策过程中调节定向与信息搜索模式之间的匹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 促进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而预防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选项的信息搜索模式;(2)当两种调节定向组被试分别使用各自所偏好的信息搜索模式制定决策时,达成了调节匹配,相比调节不匹配,这种匹配使被试对其所做选择给出了更积极的评价,即出现了调节匹配效应;(3)加工流畅性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调节匹配效应。  相似文献   

13.
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群体(羊群)内不需要中心化协调仅仅通过学习和模仿,个体之间观念或行为表现出的一致性程度。互联网环境下人际网络更广、信息传播力更强,也更容易促发消费者羊群效应。网络购物情境下的羊群效应从整体水平上可以分作8种羊群模式,而在个体水平上则表现为口碑效应和跟随效应两种形式。网络购物羊群效应的形成受到诸如电商因素、消费者因素、产品因素以及营销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而网络购物羊群效应的发生机制则包括了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两个层面。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该效应的抑制因素、丰富该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跨文化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14.
期望与绩效的关系: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琦  马华维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0,42(6):704-714
经典动机理论认为高期望能提高绩效水平,本研究结合调节定向理论进一步回答这种效应"何时"存在或"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1通过测量期望水平、并用任务框架操作调节定向,检验了情景启动的调节定向对期望与行为间关系的影响;研究2采取更严格的被试内设计通过任务难度操作期望,考察了作为个体长期差异的调节定向的作用。结果表明:①调节定向调节成功期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定向,成功期望与绩效正相关;对于预防定向,期望与绩效相关不显著。②动机可以部分解释调节定向与期望的交互作用机制:高水平的成功期望会提高促进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进而产生高的绩效结果;其对预防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偶然相似性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感,正向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但作为偶然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撞衫却会引发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基于身份信号理论,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撞衫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向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外表吸引力的比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身份象征性产品,身份象征性服装的偶然相似(即撞衫)会导致更高的产品处置意向,由撞衫引发的尴尬情绪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以上效应被外表吸引力的比较所调节。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上比较,撞衫对产品处置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尴尬情绪的中介作用均得到加强;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下比较,以上效应则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
采用4个研究探究了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的影响。研究1通过测量被试的特质性权力感和特质性调节定向初步探索权力感水平与调节定向的关系。研究2和研究3分别通过外显角色扮演和故事回忆法来探究状态性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目标表征和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4采用身体姿势法启动权力感,进一步探究在内隐层面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权力感个体更倾向于促进定向;而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于预防定向,并且排除了其中可能的无关变量(情绪)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整合现有的权力感研究结果,并能预测更多未知的权力感效应。  相似文献   

17.
吴莹皓  蒋晶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680-1688
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判定, 个体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和需求不会随事物表征方式以及个体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同时, 消费者旨在运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然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他们指出, 当个体解读刺激物数量化属性时, 不仅会对用不同数字和单位表征的同一数量判断出现偏差, 还会受到数字启动的影响, 对用不同数字表示的同一商品产生不同的需求, 甚至做出违反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产生了数字效应。不同的心理机制对数字效应如何导致消费者非理性行为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 对数字效应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赵建彬 《心理科学》2014,37(6):1461-1466
本研究探讨了金钱概念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通过三个实验,实验1研究表明启动金钱概念的消费者在进行产品选择时反从众需求更强烈;实验2研究表明金钱的丰富程度会调节金钱概念对消费者创新性选择的影响,金钱富有启动组选择独特性产品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金钱缺乏启动组和控制组;实验3研究表明金钱概念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是通过社交距离的中介作用完成的,启动金钱概念的消费者会感知到更远的社交距离,进而产生更强烈的独特性需求。  相似文献   

19.
陈睿  杨景  何顺超  李鹏 《心理科学》2018,(2):318-323
刺激的情绪性具有增强记忆的效果,那么,带有情绪信息的刺激对遗忘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从行为及认知神经机制层面探讨了情绪性刺激对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总结已有文献发现,以情绪性刺激的材料类型、情绪效价、唤醒度和熟悉度为主的客观因素和以被试的情绪状态为主的主观因素均为影响定向遗忘效应产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原因。这类研究是对有意遗忘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也加深了人们对有意遗忘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认知革命背景下, 依恋研究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研究兴趣正在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依恋图式, 研究范式也从观察测量转向以启动为代表的精细测量实验范式。依恋启动实验范式分为安全启动和不安全启动, 启动材料会激活不同依恋图式, 促使个体分别采用安全依恋策略、过度激活或抑制激活策略,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这些模式又会调节启动效应, 形成动态的启动反馈回路。未来研究应对依恋图式的成分、结构进一步细化, 关注依恋焦虑与依恋启动的关系, 并从加工时间进程视角探究依恋启动对后续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