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国利  陶佳雨  孟珠  姜琨 《心理科学》2019,(4):997-1003
聋人听觉受损后,在低水平的视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这种增强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高水平的汉语认知加工任务中?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究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对聋人读者合体字N+1预视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合体字N+1语音和语义预视效益。研究表明,副中央凹注意增强促进了高技能聋人读者N+1预视信息的获得。  相似文献   

2.
聋人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功能补偿现象是由于听觉信息的缺失,聋人的视觉功能会发生补偿性改变,表现为对副中央凹视野内文本信息的加工效率更高。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测量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以探究聋人的副中央凹视觉功能补偿现象能否促进其中央凹的词汇识别过程。结果发现,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出现在早期阅读指标凝视时间,而阅读能力匹配组只出现在晚期阅读指标总注视时间。因此,相比阅读能力匹配的健听读者,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出现得更早,表现出副中央凹视觉功能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锋  高旭 《心理科学》2022,45(6):1375-1382
本研究采用同时判断任务和时距二分任务,探讨了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机制。两个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听觉丧失损伤了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序知觉准确性、敏感性以及时距知觉的敏感性,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是,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却未受到听觉丧失的显著影响,支持了知觉补偿假设。因此,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是基于选择性的机制,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时间任务以及知觉属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缺陷本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 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噪音抑制缺陷假设, 并得到了许多研究证据的支持。这种缺陷在视觉和听觉通道中均存在, 说明阅读障碍具有多感觉/一般性噪音抑制缺陷。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知觉噪音抑制本质上反映了注意的功能, 因而这种缺陷可能是由注意缺陷导致的。目前还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汉语阅读障碍存在噪音抑制缺陷。最后本文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采用知觉负载范式探讨知觉刺激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1考察被试在加工听觉概念和视觉概念时的表征形式。实验2进一步探讨在同一通道内部,形状概念和视觉概念的表征形式。实验1发现,在进行语言理解时,如果存在听知觉负荷,加工语言中的听觉信息时会变慢。如果存在视知觉负荷,加工语言中的视觉信息时错误率会增加。实验2发现,在涉及视觉信息的语言理解中,颜色知觉负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形状知觉负荷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知觉刺激对语言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语言理解中存在着模态化和非模态化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6.
跨通道的内源性选择注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晨  杨华海  张侃 《心理学报》1999,32(2):148-153
该实验利用空间线索技术研究跨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内源性选择性注意,实验结果表明视觉中央线索能可靠地引导出内源性视觉选择性注意,听觉中央线索在较长的SOA(至少500ms)条件下也能引导出内源性视觉选择性注意,支持视觉和听觉具有特异性的注意加工通道,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从跨通道的角度入手,采用大小比较任务,对视听单通道及跨通道下数量空间表征的特点及表征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均存在SNARC效应;在跨通道任务下,无论启动通道是视觉还是听觉通道,都表现出,当启动通道的数量大小信息与主通道的数量大小一致或无关时,主通道的SNARC效应没有显著变化;但当启动通道的数量大小信息与主通道不一致时,主通道的SNARC效应受到显著影响,表现为降低或消失。这进一步证明了SNARC效应受情境影响的特点,并发现在进行跨通道数量空间表征时,听觉通道的数量信息对视觉通道下的数量空间表征的影响大于视觉通道的数量信息对听觉通道下的数量空间表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负启动研究与有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顾负启动的研究:负启动与选择注意的关系:早期以抑制为主导的负启动研究成果,包括抑制的功能、负启动的时间历程、加工位置与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情景和策略对负启动的影响:负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干扰项抑制假说、情景提取解释和短暂辨别理论。  相似文献   

9.
以婴儿和成人不同情绪(积极、中性、消极)的面孔和声音作为实验材料,考察情绪和通道(视觉、听觉、视听觉)对婴儿图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视觉和视听觉通道中,三种情绪均能诱发婴儿图式效应,且中性情绪诱发的婴儿图式效应量最大;在听觉通道中,只有消极情绪诱发了婴儿图式效应,积极和中性情绪未诱发婴儿图式效应。在积极和中性情绪下,视觉和视听觉通道均能诱发婴儿图式效应,且诱发的婴儿图式效应量无显著差异,而听觉通道未诱发婴儿图式效应;在消极情绪下,三种通道均能诱发婴儿图式效应,且诱发的婴儿图式效应量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婴儿图式效应受到情绪和通道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且情绪对婴儿图式效应的影响具有通道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前人研究指出,阅读障碍群体具有听觉通道内的时间加工缺陷,但截止目前为止,该缺陷的非模态性、跨语言一般性、干预前景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综述三项在中文阅读障碍儿童中开展的听觉、视觉时间加工知觉训练,以及它们对阅读成绩的迁移效应,对时间加工技能与阅读障碍的关系,及其影响阅读发展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构想,以充实该领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毛伟宾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8,31(6):1326-1329,1325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运用信号检测论等方法探讨了重复学习对不同通道错误再认的影响.结果发现:1)汉语词表具有与英文词表不同的通道效应,表现为视觉学习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2)重复学习对视觉学习与听觉学习的错误再认产生分离性影响,即重复学习降低了视觉学习的错误再认,却提高了听觉学习的错误再认;3)信号检测论的分析表明:听觉学习在重复学习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增加是听觉学习对要义信息日益增加的敏感性连同较为宽松的提取标准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线索条件对短时记忆中范畴组织和通道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采用了通道线索组、范围线索组和混合线索组三种条件,并设置了五种词表比例。在通道线索组中,每个词表是同范畴字词,但一半用视觉呈现,一半用听觉呈现;在范畴线索组中,两类词分属两个不同的词义范畴,但以相同通道呈现;在混合线索组中,两类不同范畴的词,各有一半分别用视觉和听觉呈现。结果表明在三种线索条件下,ARC分值差异显著,表现为  相似文献   

13.
聋人唇读的大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区域整合模型与信息传输接替模型提供了聋人唇读不同的大脑机制,前者认为聋人唇读是由特定大脑皮层(如TSS.后扣带回等)加工的结果,听觉皮层并未参与视觉语言认知加工;后者认为聋人唇读的大脑机制与正常人无声唇读的大脑机制基本相似,是通过皮层下的连接区域(如屏状核)激活了视觉皮层、听觉皮层等。但更多的证据支持信息传输接替模型。聋人的听觉皮层具有可塑性,早期的语言经验对言语加工神经通路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璐  闫国利 《心理学报》2018,50(7):715-726
为适应失聪后的复杂环境, 聋人视觉注意资源的空间分布发生改变, 这对聋人的阅读加工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尝试提出“聋人阅读中的副中央凹视觉注意增强效应”, 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这一效应对聋人读者副中央凹及中央凹处词汇信息视觉编码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词n+1短暂呈现时, 聋生快速编码副中央凹处文本信息的加工效率与其生理年龄匹配组相近, 高于阅读能力匹配组; 但在词n短暂呈现时, 聋生快速编码中央凹处文本信息的加工效率落后于健听控制组, 其词汇通达和总阅读效率均受阻。综上所述, 本研究证实了聋人阅读中的副中央凹视觉注意增强效应, 表现为副中央凹加工效率增强, 但中央凹加工效率受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原型变异任务,通过操纵规则和相似性特征的呈现通道,探讨特征的呈现方式对类别学习中规则和相似性知识获得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听觉-视觉条件下习得规则的人数显著多于习得相似性的人数,而在视觉-听觉和视觉-视觉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三种条件下习得规则的正确率都高于习得相似性的正确率。这说明特征的呈现方式影响对规则和相似性特征的习得,在听觉通道呈现规则时被试更倾向基于规则分类。  相似文献   

16.
研究加工通道的差异以及减法和乘法心算的编码特征,选择100道心算算式,在视觉和听觉两种输入通道下记录并分析了14例正常人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发现,视觉和听觉通道引发了趋势相反的早中期成分,在额区和中央区产生了显著分离。在慢波阶段,听觉通道下更多激活了颞区,而视觉通道下更多激活了顶-枕区,且慢电位的ERP特征也表现出通道差异。减法和乘法运算以左半球激活为主,但听觉通道下的顶区和颞区出现了显著的右半球优势。减法在视觉通道下优势较大,说明其主要依赖视空间表征;而乘法在听觉通道下更具优势,则主要是由于其以听觉的言语表征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视听双通道下的音乐情绪加工机制及音乐情绪类型和音乐训练背景对加工机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表达开心和悲伤的音乐表演视频为材料,比较音乐组被试和非音乐组被试在单听觉通道、单视觉通道和视听双通道三种情境下的情绪评定速度、正确率和强度。结果发现:1)视听双通道与单视觉通道差异显著,与单听觉通道差异不显著。2)非音乐组被试对悲伤的评定正确率高于音乐组被试,对开心的评定正确率低于音乐组被试。说明音乐情绪加工的视听双通道整合优势仅相对单视觉通道存在;非音乐组被试对视觉通道情绪信息的变化更敏感,音乐组被试更依赖音乐经验;可在音乐表演时加入协调的视觉通道情绪信息帮助没有音乐训练经验的听赏者。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外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采用2(线索-靶子间隔时间,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400~600 ms、1000~1200 ms) × 3(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 × 2(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完成检测任务, 以考察视觉线索诱发的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从而为感知觉敏感度、空间不确定性及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提供实验证据。结果发现:(1) 随SOA增长, 视觉IOR效应显著降低, 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增强; (2) 短SOA (400~600 ms)时, 有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小于无效线索位置, 但长SOA (1000~1200 ms)时, 有效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在不同SOA条件下, 视觉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产生变化, 当前结果支持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19.
张明  唐晓雨  于薇  宁波  王智楠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18,50(11):1212-1221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是指当视觉闪光伴随不相等数量的听觉声音在100 ms内相继或同时呈现时, 个体会错觉性地知觉到视觉闪光的个数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研究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 将注意以内源性的方式指向视觉通道或者听觉通道, 考察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视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显著减小;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听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存在增大的趋势。说明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可以影响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 但不影响融合错觉。  相似文献   

20.
采用视觉图片和动画,听觉声音和词语任务,分别要求5岁(平均年龄66.5个月)、7岁(平均年龄80.8个月)和9岁(平均年龄117.2个月)共233名儿童在知觉和想象材料中作出来源判断,比较现实监控任务中视听觉通道之间和通道内部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在通道内部,不同实验材料对现实监控的影响不尽相同。在视觉通道内部:较小年龄儿童对图片的现实监控好于动画,较大年龄儿童对动画的现实监控好于图片;在听觉通道内部:儿童对声音的现实监控好于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记忆现实监控的通道差异从视觉的图片刺激优势到图片和动画优势,到视觉刺激和声音对词的优势。文章还讨论了这些发展差异的可能原因,对我们理解个体记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