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晓欣  邢强 《心理科学》2021,(2):266-273
研究旨在探究更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否消除延迟反馈对信息整合学习的损害。实验采用2(视觉项目表征精确性:精确/非精确)×2(反馈延迟:即时反馈/延迟反馈)组间设计,结果发现无论有无延迟反馈,精确的项目表征条件下类别学习成绩都显著高于非精确条件,精确性与反馈延迟存在交互作用。采用状态痕迹分析进一步证明精确性显著影响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稳定性。在反馈延迟条件下,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提高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邢强  孙海龙 《心理科学》2015,(5):1130-1135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反馈延迟与掩蔽类型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1光栅掩蔽条件下,采用2(类别结构:基于规则vs.信息整合)×2(延迟反馈:500vs.3000ms)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设计,保持延迟反馈时间不变,但改掩蔽类型为黑屏掩蔽。结果发现:(1)光栅掩蔽条件下,反馈延迟削弱信息整合类别结构的成绩,不影响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内隐外显类别结构之间存在分离效应。(2)黑屏掩蔽条件下,信息整合与基于规则类别结构的成绩均不受到延迟反馈的影响,分离效应消失。实验说明“无关因素”掩蔽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知觉噪音与标准噪音在反馈延迟影响知觉类别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COVIS模型理论关于延迟反馈时间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操纵反馈时间(即时,延迟)、反馈类型(简单,丰富)和掩蔽类型(塔罗牌,空白矩形),考察概率类别学习的学习机制。结果发现:(1)被试的学习成绩在即时反馈条件下显著优于在延迟反馈条件下;(2)在即时反馈条件下,仅给予简单反馈,被试虽能出色地完成天气预报任务,但是不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倾向内隐学习;(3)在其他条件下,被试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以及各卡片在天气预报任务中预测天气的重要程度,表明被试能外显地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综上,概率类别学习采用的是双系统学习机制,既依赖内隐学习,又依赖外显学习。  相似文献   

4.
王瑞明  林哲婷  刘志雅 《心理学报》2014,46(8):1052-1061
先前研究者普遍认为, 类别推理学习条件下可以同时表征诊断性信息和非诊断性信息, 而类别分类学习条件下中只能表征诊断性信息, 不能表征非诊断性信息。而最近又有研究者发现部分呈现条件下的类别分类学习可以表征非诊断性信息。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比较了全部呈现和部分呈现条件下类别分类学习的结果, 进一步探讨了分类学习条件下信息的表征情况, 并进一步探讨了部分呈现条件下的分类学习能够表征非诊断性信息的原因。实验1发现全部呈现6个特征、缺失1个特征(即部分呈现5个特征)、缺失2个特征(即部分呈现4个特征)3种条件下都能表征诊断性信息, 但只有部分呈现条件下能表征非诊断性信息。实验2发现全部呈现7个特征、缺失2个特征(即部分呈现5个特征)、全部呈现5个特征3种条件下都能表征诊断性信息, 但只有部分呈现条件下能表征非诊断性信息。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呈现条件下的分类学习只能表征诊断性信息, 而部分呈现条件下的分类学习能够同时表征诊断性信息和非诊断性信息, 并且部分呈现条件下表征非诊断性信息的原因是被试进行了推理学习, 而非注意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类别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分类练习,学会如何将类别刺激进行归类的过程。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4(内容相关性:方向、宽度、亮度、控制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内容相关性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和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来说,在高工作记忆容量条件下,当关注相关维度时,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2)对基于信息整合类别学习来说,不管工作记忆容量如何,只要关注相关维度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即时反馈训练范式,探讨类别数量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种结构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并探讨被试在类别学习过程中的反应策略。实验结果显示:(1)类别数量不仅影响基于规则结构的类别学习,也影响信息整合结构的类别学习,类别学习成绩随类别数量的增多而下降;(2)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中,大多数被试使用理想的分类规则进行类别判断;在信息整合类别学习中,大多数被试使用极端值策略。研究结果支持难度观,不支持多重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7.
刘万伦  张奇 《应用心理学》2008,14(4):365-370
在多重系统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即时反馈训练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考查相关维度数量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种结构的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关维度数量是影响类别学习的重要因素,基于规则单维度结构的学习显著优于信息整合结构和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与信息整合结构的学习没有显著差异.(2)反应策略受到规则复杂性的影响,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简单时,学习者使用规则策略;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复杂时,学习者难以掌握规则,就会使用相似性策略.研究结果支持"难度观",而不支持多重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8.
知觉类别学习是一种人类对知觉刺激进行分类、习得类别的过程, 反馈是进行知觉类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者通过操纵反馈的不同特征, 如反馈延迟(即时、延迟)、反馈性质(积极、消极)、反馈类型(丰富、简单)等, 对反馈如何影响知觉类别学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试图从神经生理学方面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目前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影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特别在反馈延迟时间的细化、延迟反馈时间临界点、无关因素掩蔽、反馈试次等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现有的反馈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类别学习是人类对不同类别加以归类的过程。类别信息的表征、分类策略运用的特点一直是类别学习研究的重点。非监控类别学习可分为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和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非限制任务, 限制任务)中被试的分类策略具有分类“单维度倾向”策略特点,类别变异程度会影响类别表征; 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更倾向形成相似性表征, 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则为基于规则表征。现有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的理论对分类策略和表征的解释仍显薄弱, 不同学习任务下类别迁移和知识效应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知识效应对非监控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探索影响类别表征形成的因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典的色词Stroop任务和天气预报任务范式,探讨反馈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方式以及不同抑制能力对概率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采用2(学习方式)x2(抑制能力)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204名大学生被试。结果显示:反馈学习的成绩显著高于观察学习;高抑制能力者的成绩显著高于低抑制能力者;反馈学习的成绩与意识知识出现分离。这表明,学习方式影响概率类别学习,反馈学习的效果优于观察学习;抑制能力影响概率类别学习,高抑制能力者的学习效果更佳;概率类别学习中同时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信息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作用发生的阶段,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被试为17名大学生,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注意捕获的电生理机制。结果发现:(1)无效信息条件(同侧,对侧)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条件;(2)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N2pc波幅显著增大,两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P300波幅大于中性条件。结果表明,在注意加工的中期阶段,与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项目特征相同的干扰刺激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获得了注意资源竞争优势,干扰个体对靶刺激的注意捕获,且该效应持续至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外学者为验证类别学习的多重系统理论所做的行为实验研究及主要结果,包括反馈训练、延迟反馈、反应位置、间断的类别刺激分布等因素对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和数字Stroop任务、序列记忆扫描任务、类别数量等因素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了实验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类别结构之间的难度差异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视觉空间关系分为类别与数量两种表征。研究通过控制起参照作用的运动客体消失状态与定位客体出现时间,分析客体运动信息对两种关系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运动信息在各间隔时间对类别任务影响呈序列排列,运动方向较轨迹信息有优势,轨迹较法线信息有优势;数量表征仅在0ms间隔受运动方向促进,在其他间隔下,三种位置上的判断均无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客体类别表征比数量表征更持久;且相对类别表征,数量判断作为精确距离表征不易受运动方向和轨迹信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5/4模型”类别结构探讨了类别学习中样例量的预期作用。设置了两种学习条件(“知道样例量”和“不知道样例量”), 分别探讨两种学习条件下的学习效率、学习策略以及所形成的类别表征。106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 结果表明:在类别学习中, 样例量的预期作用显著, 知道样例量组的学习效率高于不知道样例量组; 样例量的预期作用对类别学习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来实现的; 样例量的预期作用不影响两种学习条件的学习后形成的类别表征, 且两种学习条件的被试自始至终表现出样例学习的表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学习探测模式和回指解决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探讨情境模型中空间距离的心理表征问题。实验1分离几何距离和类别距离,探讨类别距离对回指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几何距离的条件下,读者采用由房间数目体现的类别距离信息建构情境模型;实验2进一步探讨几何距离的作用,结果发现,类别距离信息相同的条件下,读者在情境模型中表征几何距离信息。研究表明,类别距离和几何距离分别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回指解决产生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白学军  尹莎莎  杨海波  吕勇  胡伟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1,43(10):1103-1113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 通过记录\16名被试在长短两种时间间隔(ISI)条件和有效、中性、无效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 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认知过程和脑机制。结果发现:(1)无论ISI长或短, 有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相同)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不同)。(2)有效信息条件下的额区P2波幅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不出现在搜索序列中); 枕区P1、N1波幅和潜伏期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短ISI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下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大于无效信息条件; 长ISI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小于无效信息条件。表明当目标出现在与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客体中时, 激活了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优先捕获注意; 同时ISI变化对此过程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发现训练形式会影响类别学习的表征方式。实验采用学习-迁移范式,探究概念训练中样例的呈现方式对类别表征的影响。实验中被试通过不同呈现方式来学习类别知识,在学习3个block之后对其进行测验。实验结果表明:(1)学习单样例和同一类别比较学习的被试在测验阶段的成绩与学习阶段之间没有差异;(2)学习不同类别比较学习的被试在测验阶段的成绩大幅度下降。因此得出结论,在概念训练中,不同类别比较学习导致被试形成类别间信息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视觉加工速度、瞬间信息整合特征与汉语学习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微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6,29(3):526-531
采用因素实验设计,通过与正常学生与听力损伤学生对比实验研究,探讨汉语学习困难学生视觉加工速度和视觉瞬间信息整合的特征。结果表明:(1)汉语学习困难学生存在基本视觉加工速度不足以及汉语语言文字视觉加工的特异性困难;(2)汉语学习困难学生需要更长时间整合瞬间视觉信息,从而影响了其加工的速度;(3)适当延长视觉刺激整合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其视觉加工的效率。这些结果对改善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测试范式,探讨形旁类别一致性如何影响词汇学习,以及该效应如何随新词表征的逐步积累而变化。通过操纵构成新词两个汉字形旁所提示的语义类别与语境所示语义类别是否一致,构造两类假词;通过15个语境将新词描述为某个语义类别下的新成员,并均分于五个学习阶段,被试为72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学习阶段中期存在显著的形旁语义类别一致性效应,表明在汉语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读者会利用形旁语义信息促进新词的语义整合。  相似文献   

20.
视觉统计学习是指个体依据视觉刺激之间的转接概率来掌握统计规律的过程。本研究通过5个实验探讨了个体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视觉统计学习的加工机制。每个实验均包括熟悉(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在熟悉阶段, 让被试观看名人面孔并完成重复图片探测的无关任务; 在测试阶段, 让被试进行二选一迫选任务。其中, 实验1和2分别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 实验3分别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视觉进行统计学习的精确性; 实验4进一步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视觉统计学习的时间特征; 实验5验证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的视觉统计学习具有面孔特异性。结果表明:个体能同时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精确的视觉统计学习; 基于正立名人面孔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显著高于基于倒置名人面孔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 虽然基于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统计加工都具有一致的精确性, 但后者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这提示: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的视觉统计学习具有面孔特异性, 个体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视觉统计学习过程是分离的, 统计运算发生于面孔特征加工完成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