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工作-家庭平衡满意度(SWFB)这一新兴构念正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信息时代下的新工作特征——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探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了237份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负向预测SWFB,心理脱离中介了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关系;工作-家庭中心性调节了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红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为探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手机使用动机问卷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孤独感影响手机成瘾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二是通过网娱动机间接预测手机成瘾。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入手。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1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探讨了组织分割供给与工作情绪衰竭的关系,以及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非工作冲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组织分割供给不仅可以通过工作→非工作冲突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2)还可以通过依次影响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非工作冲突进而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因此,组织分割供给对个体的非工作角色和工作角色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个体“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技术处理工作”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因其对个体日常工作生活适应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文献的全面回顾,本文着重探讨了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对个体工作生活适应的“双刃剑”效应及效应发生的心理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针对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网络使用强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市内两所中学的9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事件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强度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2)压力事件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动机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强度正向预测抑郁; (3)网络使用动机中,社会补偿动机正向预测抑郁,而好友联系动机与休闲娱乐动机负向预测抑郁; (4)压力事件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研究结果强调压力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还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理脱离是指非工作时间内个体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均从工作中脱离出来, 不被工作相关问题所干扰, 并停止对工作的思考。主流研究认为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但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为负向关系。不同研究结果的矛盾是由于未区分心理脱离状态和心理脱离行为、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心理脱离, 或是由于心理脱离程度差异造成, 或是两者间存在方向相反的作用机制, 或受其他变量的调节?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一个整合的解释。因此, 本研究提出应区分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 先综合采用质性与定量分析检验各自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简称JD-R模型)构建一个综合模型, 采用经验取样法和情景实验法, 分别考察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中的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机制, 并考察任务紧急性和职业使命感等任务和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预期对以往的矛盾结论给予一个整合的理论解释, 并提出相关的心理脱离管理对策, 以提升员工心理脱离状态, 从而促进其工作投入。  相似文献   

10.
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W_ICTs)是一种新兴的工作行为,指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工作。为帮助组织和个人从整体上了解W_ICTs对员工生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管理,以278对配对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溢出?交叉效应视角探讨了 W_I C Ts 与双职工夫妻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丈夫和妻子的W_I C Ts均可通过加剧个体的工作→家庭冲突、诱发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降低双方的幸福感,同时也可通过促进个体的工作→家庭增益、抑制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提升双方的幸福感;但整体而言,妻子的 W_ICTs会显著降低夫妻双方的幸福感,而丈夫的 W_ICTs不会显著影响夫妻双方的幸福感。研究提示,组织在进行 W_I C Ts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女性员工的负向影响;就员工个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均可通过加强与配偶的沟通,减少夫妻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预防 W_I C Ts 的不良影响,促进W_I C Ts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伟炯 《心理学报》2017,(11):1449-1459
本文从社会过渡带和心理过渡带两个方面对"通勤悖论"进行解析,构建了通勤时间影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广州市白领的追踪调查和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婚姻状态(社会过渡带)具有调节作用,未婚员工通勤时间负向影响生活满意度,已婚员工通勤时间对生活满意度和快乐度有曲线影响;(2)恢复体验(心理过渡带)具有交互效应,心理解脱调节了未婚员工通勤时间与通勤效用的关系,放松体验调节了未婚员工通勤时间与快乐度的关系;(3)已婚员工通勤时间与通勤效用和快乐度的关系受放松体验调节,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受心理解脱调节;(4)通勤时间对生活满意度和快乐度的影响,以及婚姻状态和恢复体验的交互效应,以通勤效用为中介;(5)员工在"通勤时间陷阱"(1.75~2.75小时)的效用均衡。结论有助于分析"通勤悖论"的深层原因,对城市管理、企业管理和个人都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春虎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489-1506
对2018年5月为止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英文文献的系统检索得到了97篇实证研究样本。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 运用“环境-基本心理需要-工作动机-结果”的理论模型对工作动机前因和结果的研究脉络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归纳, 结果表明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自主性工作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可解释自主性支持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个体特征对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将来的主要研究议题:一是对控制性工作环境具体因素对员工基本心理需要阻滞、控制性动机和去动机以及员工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二是不同动机类型对员工业绩、行为和态度影响的过程以及情境因素的研究; 三是外部奖励(包括薪酬、基于业绩的奖励等)对员工工作动机、基本心理需要、工作业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边界条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工作恢复是保障员工持续有效应对工作要求,支撑员工“更好地工作”的资源补充机制,也是近年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主题。本文在澄清工作恢复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工作恢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作恢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围绕工作恢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2‐week diary study, with 105 employees providing data on a total of 476 days, we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volunteer work activities during leisure time, psychological non‐work experiences in the evening (i.e. recovery experiences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and mastery as well as need satisfaction), and work outcomes during the following working day (i.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nd active listening). Results confirmed the hypothesize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volunteer work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mastery experiences, and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evening.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in the evening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tive listening during the following working day.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evening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negative affect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tive listening during the following working day.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volunteer work activitie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following working day. This relationship was mediated by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evening.  相似文献   

15.
工作恢复是保障员工持续有效应对工作要求,支撑员工“更好地工作”的资源补充机制,也是近年来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主题。本文在澄清工作恢复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工作恢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作恢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围绕工作恢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Integrat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theory, we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leader in facilitating employee self-determination. We test a model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employees’ leader-member exchanges,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e., satisfaction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needs),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attitudinal outcomes. We posit that high-quality leader-member exchanges facilitate satisfaction of employees’ 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needs, which, in turn, enhance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outcomes. Results for 283 working professionals supported this no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the employee’s percep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LMX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atisfaction of the needs for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Satisfaction of competence and autonomy need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utonomous motivation, which, in turn,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a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subjective vitality. Our findings accentuate the role of leader-employee relationships in creating self-determination at work, and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self-determination for employee attitudes and well-being. Limitations,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契约作为组织中一种非标准化的工作安排,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其对契约获得者的积极效应,相对忽视了对未获得者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公平理论,探讨了同事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理。结果发现:同事个性化契约会引发员工的工作退缩行为,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在此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员工与组织间较高的社会交换关系会削弱同事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work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on life satisfac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A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to capture data on satisfaction with life, work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796 employees from various companies in South Africa (women?=?65.9%; aged between 18 and 67). The results showed work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to significantly predict life satisfaction.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for gender was foun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 engagemen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on work engagemen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en showed a higher level of life satisfaction when work engagement was high. Women showed lower levels of life satisfaction the more they engage in their work. Women further experienced a higher level of work engagement compared to me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and work engagement was stronger for men. The more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men experience, the more they will engage-unlike women, who tend to experience work engagement irre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meaningfulness.  相似文献   

19.
张柏楠  徐世勇 《心理科学》2023,46(1):137-144
基于道德许可理论的道德凭证机制以及道德一致性的理论线索,探究了在职场排斥调节作用下以及在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的抑制性调节作用下,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影响政治行为的过程。对555名员工及其上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场排斥作为边界条件影响下的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政治行为,而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作为抑制性边界条件负向调节心理权利的这种中介关系。研究结果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职场排斥是激发建言行为通过心理权利产生道德凭证效应的边界条件,而感知的建设性变革责任作为边界条件能够抑制这种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