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以929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运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侵害归因量表进行测量,考察归因在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社交焦虑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社交焦虑;(3)身体侵害对孤独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孤独,关系侵害对孤独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同时通过三种归因方式的中介影响孤独。结论: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归因的中介作用模式因同伴侵害、情绪适应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伴嫉妒的归因方式能够减少关系侵害后儿童的孤独情绪。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蔺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 (1) 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 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 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2)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 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 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3) 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 (4) 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 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 (5)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广义问题性网络使用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4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以探索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2)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社交焦虑;对于女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和抑郁。  相似文献   

4.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中的340名有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症状的儿童及其158名班主任为被试, 收集了儿童自己填写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抑郁量表, 班主任评估的儿童攻击行为量表, 用以考察父亲与母亲心理控制对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不同影响, 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有ODD症状的女孩相比, 具有ODD症状的男孩人数更多, 抑郁、攻击行为问题更为严重, 自尊也更差;(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显著多于女孩, 而母亲对男孩、女孩的心理控制没有显著差异;(3)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攻击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且父亲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 而母亲心理控制能显著的预测攻击行为;(4)自尊在父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抑郁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交网站(QQ空间)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和抑郁易感性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自尊量表和抑郁量表,对96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年限后,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包括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在经历了父母感染艾滋病、父母因为艾滋病丧亡后的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了1221名被试,测查了他们的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心理健康(抑郁、孤独、自尊).经过数据分析发现:(1)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和儿童类别的差异,12岁及以下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13岁及以上的,双孤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抑郁、孤独和自尊存在显著的儿童类别差异,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差于非孤儿童;且孤独和自尊还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12岁以下的儿童差于13岁以上的;(2)不同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的儿童在抑郁、孤独和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多的儿童抑郁和孤独严重、自尊低;(3)歧视经历对抑郁、孤独和自尊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歧视知觉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焦虑量表(IAS)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焦虑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而且也能够通过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loss, trusting relationship with current caregivers,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AID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cross-sec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755 AIDS orphans (296 double orphans and 459 single orphans), 466 vulnerable children living with HIV-infected parents, and 404 comparison children in China. The trusting relationship with current caregivers was measured with a 15-item scale (Cronbach's α?=?0.84) modified from the Trusting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Mustillo et al. in 2005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uth and community service provider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rusting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4, 577-590). The psychosocial measures include rule compliance/acting out, anxiety/withdrawal, peer social skills, school interest, depressive symptoms, loneliness, self-esteem, future expectation, hopefulness about future, and perceived control over the future. Group mean comparisons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p?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同伴侵害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班级戏剧问卷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44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和整体自尊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的两个中介变量。 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整体自尊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在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由于同伴接纳对整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侵害对整体自尊的预测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的关系,揭示亲社会行为在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家长亲职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问题影响程度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采用短式亲职压力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分别对199名残疾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对家长的亲职压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亲社会行为在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亲职压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3)问题影响程度能够调节该中介效应,当问题影响程度越小时,中介效应越显著。可见,亲社会行为能够缓冲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对家长亲职压力的负向影响,并且问题影响程度越小,这种缓冲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焦虑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23名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育儿压力在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焦虑间起中介作用;(3)儿童行为问题与育儿压力的关系受到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调节,调节作用只在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群体中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对父母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改善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父母育儿压力与焦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量表、自尊量表、感知积极反馈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八所普通中学1588名11~19岁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感知积极反馈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和自尊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后,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2)感知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经由感知积极反馈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而言,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高自尊者中,在低自尊者中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 采用纵向设计, 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 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 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 (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 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 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 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 (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 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 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 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 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474名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影响,同时考察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对该中介过程的调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群际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群际焦虑在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调节了群际焦虑在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间中介作用的直接路径和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在高自尊情况下,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歧视知觉对群际关系的影响作用加强;在低自尊情况下,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群际焦虑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影响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8.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