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突破了心智进化观的局限。首先,心智的生成不是发生在外部环境之中,而是发生在有机体的主观世界之中。其次,心智选择的对象不是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而是物体相对于有机体所获得的意义。再者,心智的生成不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世界)中的任何一方来主导,而是根植于二者共同演化的历史。最后,有机体不应被看作一种纯粹的生物结构,而必须同时被理解为一种经验结构。心智生成观不仅启发具身认知以现象学的态度来理解世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启示它既重视身体对心智和文化的塑造作用,也重视心智和文化对身体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对宋明理学中的“理”“性”“心”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无神论的诠释。他认为,“理”是气的属性,“格物致知”不是体认超越的“天理”,而是探索事物的自然规律;人性不是超越的道德实体,而是人类的全部知能,人性形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之中;“心”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是人的思维器官,心与客观世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王夫之通过疏通宋明理学中神性与知性的纠缠,破除了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神话,弥补了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的不足,有助于促进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建立。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知理论认为我们只能间接知觉动允,而生态认知心理学则认为对动允的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信息直接共鸣的过程。生态认知心理学首先判定动允并不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认识,而是实际存在于个体-环境系统中的事实,对动允的直接知觉就是对动允的检测而非推测,是对动允信息的拾取而非对记忆内容的提取。这种直接知觉表现为身体的相关动作机制(动作神经元、肌肉组织等)与环境中动允信息的共鸣。进化与学习在共鸣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篇理解中动允性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读者在语篇理解中对动允性(affordance)信息的提取状况, 以及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意义。实验一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 会自发地提取语篇中的动允性信息, 并围绕着动允性信息组织其他信息; 在IEF中的解析过程中, 动允性信息对其他信息有组织作用。实验二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能够直接提取动允性信息。实验三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存在两条提取动允性信息的通路, 一条是直接提取动允性信息, 另一条是先提取属性信息再推导出动允性信息, 选择哪条通路取决于被试是否得到了属性信息。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阅读理解中的动允性与知觉过程中的动允性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范畴是资本范畴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它的研究表明资本范畴研究正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 ,这无疑会促进、深化经济伦理的研究。人力资本绝不是一种假说 ,而是人类对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思维的结果。人力资本的本质特性源于他所处的市场经济之运行机制和结构。人力资本具有的道德属性不是外在于经济的 ,而是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本性中自利和利他既矛盾又统一 ,它的利己本性源于经济活动本身而非抽象的人性 ,在此意义上的利己、利他不存在道德上的矛盾 ,也不存在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7.
1 现代科学思维古代科学思维方式以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模糊综合性为特色 ;其方法论特点是宏观思辩、以外揣内 ;其认识论特点是“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的大宇宙医学模式。现代科学思维并非扬弃古代科学思维 ,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古代科学里的内涵 ,更新思维理念 ,古为今用 ,使中医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辨证论治更加透明。1 1 系统综合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总和 ,而是大于部分之和。通过对事物“实体属性关系”的把握 ,使人们从整体性、相关性、结构功能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深刻认识复杂的事物。1 2 动态开放性即把…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价值哲学领域的争论集中表现在方法论上的争论。要深入开展价值哲学研究,推动它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所谓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就是研究价值哲学的思维模式。100多年来,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有五种,即关系说、实体说、属性说、系统说和功能说。目前影响较大的是主客体关系说、实体说与属性说,系统说与功能说也有重要意义。一、关系说关系说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广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或人)相对于人或事物而言的。狭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对象或客体相对于人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叶浩生  苏佳佳  苏得权 《心理学报》2021,53(12):1393-1404
生成论的情绪学说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情绪的动力作用, 主张情绪与认知相互交织, 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身体活动密切联系。情绪是身体的情绪, 身体是情绪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在情绪体验中扮演着构成性角色。根据这一观点, 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倾向, 是在理解环境意义基础上的具身行动。情绪并非发生于有机体头颅内, 而是产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由于认知与情绪在生成论的视域下统一在有机体意义建构的活动之中, 因而认知的4E属性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 使得情绪和情感也具有了具身、嵌入、延展和生成特征。情绪的生成理论为了解情绪, 进而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既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一般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表述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并常用如下公式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14.
关系词浅说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属性。因此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就有了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又由于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张曙光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研究社会机体不应忽略人这个主体,把握人的主体性,也不应撇开社会的总体性,──这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包含的重要理论信息。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进化的总体化过程。这个总体化过程是人类力求把整个自在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全面地肯定和发展自己的需要所使然,而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在人们推动社会有机体向总体运动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对于人的主体性,不仅应当在与对象的客体性相互对待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且应当在统摄客体性从而指向全面性、总体性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在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方面对社会有机体辩证性质的分析说明,第一,人类个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规定互相贯通和过渡的,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社会有机体也具有人类个体的主体性;第二,社会有机体向总体的发展具有自为因果、自我超越的性质,这是人类自身的自因性和自主性的体现。而人类既作为无数自主的个人又象一个人一样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才是向总体运动的社会有机体在整体和部分真正有机统一情况下的自为因果、自我决定  相似文献   

16.
感通与视觉之辨是《庄子》的重要论题。作为《庄子》文本与义理的双重开端,鲲鹏寓言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对视觉的抑制和对感通的追寻。具体而言,鲲鹏与蜩鸠分别代表了感通式存在方式与视觉性存在方式,扬鲲鹏、抑蜩鸠的思想旨趣在于以与物相感的共在式生存超越视觉性的对待式生存,并以基于感通的一体化思维超越基于视觉的对象化思维。进而言之,在视觉扩张的现代社会,超克视觉中心主义成了哲学家的重要关怀。在这一背景下,《庄子》的感视之辨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奠基于视觉的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有助于思考并实践一种基于感通的与物共在的可能性。与物相感共在既不是宰制万物,也不是离弃万物,而是既守护着万物,又守护着自身,与物两不相伤而达至逍遥之境。此外,《庄子》感视之辨所展现的具体性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与辩护对当代哲学的推进也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说明睡眠期间脑和心里活动的体内动力学与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个体功能动力学的关系,尤其是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的关系。根据Hess的动物性功能(指感觉、运动和机体行为)与植物性功能(指自主体内控制系统)之间的经典区别,可以描述睡眠状态的二元性意义。在发现REM睡眠(快眼动相睡眠)之前,Von Economo于1995年提出睡眠状态的二元性,包括“脑睡眠”和“躯体  相似文献   

18.
心理因果性是个体主义和反个体主义争论的问题之一。福多坚持心理学个体主义,主张心理因果性随附于大脑因果性,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个体化的。本文认为,福多个体主义论证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心理因果性观念不同于物理因果性观念,心理因果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因果性,它还受到个体-环境交互活动,以及进化历史的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中的因果性观念不是一个有关属性或实在的描述,而是一个解释类,它可以用非个体主义方式处理而实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思维是一种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用绝对同一、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是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是形象思维类型的,也可以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类型的。绝对同一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本特征。所谓绝对同一观点,就是否认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不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它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种绝对同一的观点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思维的外因性、孤立性和静止性。所谓外因性,即不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