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词边界效应,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词汇决定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跨词边界和词内汉字转置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实验均以四字词和两个双字词为靶子,对中间两个字进行操纵(转置或保持不变)。结果发现:靶子的注视时间(反应时)在跨词边界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在词内转置条件与相同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词边界汉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词切分的开始时间可能早于汉字位置加工,或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空格作为英语等大多数拼音文字阅读中的词边界信息,能帮助读者成功地从文本的一连串的字母中切分出词,促进了词汇的习得和识别。然而在中文里没有明确的词边界信息,那么提供词边界信息(即加入空格)能否促进中文词汇识别或帮助读者学习新词?本文将从空格对成人、儿童和留学生在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影响来回顾和总结词边界信息在中文词汇识别与学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建立汉字与词汇识别模型、眼动控制模型以及对指导汉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用边界范式,考察了三字嵌套词的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亚词边界效应。实验以三字前嵌套词(如“历史系”)和三字后嵌套词(如“核技术”)为靶子,对次字和尾字进行操纵(相同、转置和替换)。结果发现:对于前嵌套词,靶子的注视时间在替换条件显著长于转置条件,相同条件和转置条件差异不显著;对于后嵌套词,靶子的注视时间在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替换条件和转置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亚词边界汉字转置不影响词汇识别,而亚词首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  相似文献   

4.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心理学报》2017,(10):1277-1286
词优效应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于英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研究都发现了词优效应。本研究关注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共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汉字的频率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2考察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结构)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字频并未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产生影响,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频字和低频字的识别中都出现了词优效应,且词优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低频字的识别中都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词汇水平的激活。实验2的结果发现,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结构)影响词优效应,相对于并列结构的词汇加工,在偏正结构的词语加工中更容易出现词优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词汇的结构通过影响词水平和字水平之间的交互激活,进而影响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  相似文献   

5.
字母转置效应是指颠倒单词的字母位置后,读者仍可识别目标词的现象,表明字母位置信息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形态结构词语的字母转置效应,探讨词语的认知加工方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边界范式考察了不同形态结构双字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研究结果显示,偏正复合词的汉字转置效应小于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而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偏正复合词相比,单语素词和并列复合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更为灵活,表明词语的形态结构会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产生不同的影响,支持了形态复杂词的双通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词语的属性特征对预视加工的影响, 实验操纵注视字与预视字是否属于一个语言单元, 利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以探讨其对预视效应的影响。此外, 考察了词边界信息对词间词和词内词预视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 词内词的预视效应大于词间词, 词间阴影、非词阴影条件下的预视效应和正常条件之间没有差异。说明阴影提供的词边界对词间词和词内词的预视加工无影响, 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即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同时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考察中文阅读预视加工中的词汇加工问题。前三项实验发现,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正确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以及不能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都不影响词频效应,说明中文读者对词n+1处文字的预视加工达不到词汇水平。实验4考察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对预测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剥夺预视加工完全消除预测性效应,提示词n+1右侧边界则减少预测性效应,说明对词汇的预期加工是中文读者切分词n+1的参考线索。综合4项实验结果可知,中文读者较难通过自下而上的文字识别切分词n+1,自上而下的词汇预期则是切分词n+1的加工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9.
陈茗静  王永胜  赵冰洁  李馨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22,54(10):1151-1166
基于E-Z读者模型和中文阅读的整合模型, 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否属于交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存在争议。通过转换阅读方向来操纵文本熟悉性, 研究其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中文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促进作用之间的权衡。使用Eyelink 1000记录40名大学生在中文阅读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对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训练后消失, 表明中文阅读中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实验2操纵文本熟悉性和词频来探究文本熟悉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文本熟悉性和词频在早期指标上的交互作用; 阅读训练和词频不存在交互作用, 表明文本熟悉性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可能是顺序加工, 支持E-Z读者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整词与词素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实验1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目标词首字字频(高频、低频);实验2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尾字字频(高频、低频)。结果发现:首字字频不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尾字字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当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条件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短于低频字条件;当目标词向前眼跳从尾字发出且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低频条件。词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高频词条件下跳进和跳出目标词的眼跳长度均长于低频词条件。结果表明整词与尾字词素的加工负荷影响随后的眼跳计划,加工负荷越低随后所计划的眼跳长度越长,尾字词素的加工受整词加工的调节,整词与词素加工以混合表征的方式影响眼动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3.
In two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th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and on-line segmentation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reading.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ad sentences which contained critical four-character strings, and then, they were required to segment the same sentences into words in a later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task. For each item, participants were split into 1-word segmenters (who segmented four-character strings as a single word) and 2-word segmenters (who segmented four-character strings as 2 two-character words). Thus, we split participants into two groups (1-word segmenters and 2-word segmenters) according to their off-line segmentation bias. The data analysis showed no reliable group effect on all the 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heterogeneity of participants and stimuli in Experiment 1,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1-word segmenters and 2-word segmenters) and three types of critical four-character string (1-word strings, ambiguous strings, and 2-word strings) were identified in a norming study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read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se critical strings. There was no reliable group effect in Experiment 2, as was the case in Experiment 1. However,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spent less time and made fewer fixations on 1-word strings compared to ambiguous and 2-word str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preference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on-line word segmentation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reading and that Chinese readers exhibit flexibility such that word, or multiple constituent, segmentation commitments are made on-line.  相似文献   

14.
On the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words during rea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ven that there are no spaces between words in Chinese, how words are segmented when reading is something of a mystery.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either constituted one 4-character word or two 2-character words, were shown briefly to subjects. Subjects were quite accurate in reporting the 4-character word, but could usually only report the first 2-character word, demonstrating that word segmentation influences character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with these simple 4-character string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seriality in reading Chinese words: processing is initially focused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on the first word. We also found that the processing of characters that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xt is inhibited, suggesting inhibition from word representations to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A simple model of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recognition is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the data.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词在阅读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把词从文本中切分出来。有别于英文等拼音文字, 中文文本的词之间没有空格分隔。在没有空格辅助的条件下, 中文阅读者是如何进行词的切分呢?本文主要综述了近期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1)介绍了一些词作为整体进行加工的心理学证据; 2)报告了词切分的认知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一个中文词切分和识别的模型; 3)简要回顾了计算机科学中的词切分研究, 并指出了与心理学中词切分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4)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将可能促进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理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利用Eyelink2000眼动仪,记录27名本科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句子中插入四种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标记词边界信息,并操纵目标词的词频,以考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插入非词空格对低频词的干扰作用大于高频词,插入字间空格能促进低频词的加工;(2)被试对低频词的加工难度均大于高频词;(3)汉语阅读的基本加工单位为词而不是汉字。  相似文献   

17.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