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普遍认为员工在职场中的真诚有助于该员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本研究提出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很可能积极和消极并存, 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共事时间。基于社会渗透理论并整合归因的文献, 本研究认为同事怀疑和同事信任是员工真诚影响同事关系的关键中介机制。为检验本研究理论模型假设, 采用轮询问卷法(round-robin survey)和实验法分别开展两个独立调研。结果发现:在共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会引发同事怀疑降低同事信任, 减少人际帮助并增加人际排斥。在共事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则有助于打消同事怀疑增加同事信任, 增多人际帮助并减少人际排斥。通过引入共事时间作为调节变量, 本研究发现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由消极转化为积极需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共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郭容  傅鑫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68-1274
社会阶层信号是指个体据以感知和判断他人社会阶层的一切线索, 人们通过加工这些微妙的线索便能判断出他人的社会阶层, 而他人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在人际水平的社会互动行为。以穿着打扮、面部特征和说话特点为例, 说明社会阶层信号对个体判断他人阶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交换、社会公平和社会认同这三个动机视角归纳了社会阶层信号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不同影响。针对社会阶层信号本身, 将来有必要探讨社会阶层信号功能弱化的问题; 由于社会阶层信号与社会阶层这一概念的相关度较高, 未来研究有必要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鉴于目前少有研究考察第三方的社会阶层信号如何影响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问题, 探索互动中第三方社会阶层信号的影响及其机制将会是对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3.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 《心理学报》2008,40(12):1258-1265
依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首次明确提出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并采用以前瞻记忆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衔接、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其与个体情绪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发的负性情绪会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在高认知负载情境下,人际情绪调节对这种干扰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个体情绪调节。这说明从理论上确认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具有合理性,从实证上探讨了这种调节方式可能更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扩展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视角,并推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关主动性的研究通常聚焦员工本身, 忽略了团队或组织中同事会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重要管理实践和理论视角。为此, 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 探讨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以及员工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多时点、上下级匹配问卷(研究1)及情景实验(研究2)两项研究, 本文发现, 同事主动行为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主动机, 进而提升工作绩效; 并且, 员工主动性人格强化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的正向作用。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将现有关于主动行为的研究视角迁移到同事, 也为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污名是指个体所具有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会导致个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被主流文化群体贴负性标签、贬低、侮辱而遭受到污名化。污名化对个体或群体本身会有消极影响, 不仅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他人的歧视、排斥或拒绝等这些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影响, 还会进一步消极影响被污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行为反应。被污名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消极互动又会进一步加剧主流文化对被污名个体或群体的排斥, 形成恶性循环。从被污名个体的角度出发, 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方面的影响以及被污名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性。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组织如何保持创造力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而对于面临转型困境的中国家族企业而言,基于家族逻辑而形成的内外有别的差序式领导风格和基于企业逻辑而要求的组织持续创新看似会存在矛盾,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对于家族企业顺利转型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员工心理和团队互动两个层面来建构差序式领导影响员工及团队创造力的动态过程。本研究的特色表现在:(1)采取跨层次的纵向跟踪设计,揭示中国家族企业成长历程中差序式领导从影响员工个体创造力到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动态过程;(2)从员工的动机、认知和情感三个视角看待差序式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心理历程,并重点考察中国传统的"忍"与"报"的心理在员工发挥创造力时的作用;(3)不仅从成员互动的视角,还从网络结构的视角看待差序式领导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互动历程;(4)厘清差序式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不同情境,为家族企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军伟  龙立荣 《心理学报》2014,46(8):1161-1175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50名直属主管和2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为样本, 考察了员工宽恕的前因与后果。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宽恕氛围对员工宽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中庸思维对宽恕氛围与员工宽恕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员工的中庸思维越高, 宽恕氛围对其宽恕的积极影响越大。(2)真诚和谐对员工宽恕与其人际公民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高真诚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对于低真诚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并无显著影响。(3)表面和谐对员工宽恕与其人际公民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高表面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无显著影响; 而对于低表面和谐的员工, 其宽恕对人际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组织政治是工作场所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新员工是否拥有充足的自我信念来有效应对组织政治是他们快速融入组织并且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将以组织社会化的交互视角为框架,来探讨新员工政治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和动态演化过程。首先,通过质性方法对政治自我效能进行概念界定,依照严谨的心理测量方法进行量表开发与信度、区分效度检验,并构建诺莫网络来检验其构念属性;其次,构建动态演化模型,来分析新员工政治自我效能如何随着他们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政治学习而不断进行动态演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员工个人的政治意愿和学习导向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再次,建立多层级互动模型,系统地剖析在组织社会化阶段新员工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新员工政治自我效能如何通过匹配路径和关系路径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员工资质过剩,即所谓的"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现象越来越普遍。新员工资质过剩容易产生低满意度、反生产工作行为和退缩行为。然而,资质过剩是一把"双刃剑",采用何种视角并怎样利用资质过剩新员工的冗余资质为组织服务,成为管理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组织社会化视角下探讨新员工资质过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质性方法对本土资质过剩进行内涵界定,依照严谨的心理测量方法进行量表开发与信效度检验;其次,构建资质过剩动态变化模型,利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资质过剩感如何随着其对领导和同事资质过剩的感知而不断变化;再次,建立作用机制模型,系统地剖析在新员工与领导和同事的互动过程中,新员工资质过剩如何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主动性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邓棉琳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6,39(3):679-685
本文探讨了上司的人际公平怎样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以及这种影响何时更强或更弱。通过对237名在职人员调查,结果发现:(1)员工的上司信任在人际公平与工作满意度、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具有部分和完全中介作用;(2)上司权力对人际公平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当上司权力较高时,人际公平显著影响员工对他的信任,进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和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而当其权力较低时,人际公平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郑晓明  余宇  刘鑫 《心理学报》2022,54(6):646-664
本文关注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跨领域的人际间影响。基于努力-恢复模型视角和情绪智力文献, 本文提出高情绪智力的配偶能够通过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 从而促进员工工作投入。此外, 通过整合社会性别角色理论,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员工性别的调节作用。通过两个子研究, 本文发现:配偶情绪智力与员工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员工生活幸福感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员工生活幸福感中介了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 并且, 员工性别调节了配偶情绪智力和员工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即当员工为男性时, 配偶情绪智力对该员工生活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强; 此外, 员工性别还调节了员工生活幸福感在配偶情绪智力和员工工作投入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首次提出和检验了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跨领域的人际间积极影响, 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晓旭  陈娇  骆瑒  孟慧 《心理科学》2019,(2):350-357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采用两时点追踪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313份数据,探讨了员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社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倦怠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社会比较调节了社会自我效能感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预测工作倦怠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literature review on authenticity and well-being at work sought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authenticity on workers’ well-being. First, two views on authenticity are emerging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and 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 Second, well-being at work is defined, followed by a definition of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wo philosophical views: hedonism and eudemonia. Goldman and Kernis’ model (2002), comprised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mensions, is presented. Some results suppor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well-being are described. Limit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Prior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a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elt authenticity and greate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Nevertheless, a number of important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the role of authenticity in shaping individuals’ responses to stressful events in daily lif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particular,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one of the strongest contributors to daily stress, and a number of prior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may be moderated by personality factors. The present work used a diary design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rait authenticity in buffering individuals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More importantly, we show that the protective role of trait authenticity function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effects of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相似文献   

16.
When good things happen, individuals will often retell this good news to others, a process termed capitalization . In so doing, individuals sharing their good news (i.e., capitalizers ) boost their mood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erson(s) to whom they retell their news (i.e., responders ). Most extan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benefits for the capitalizers. Capitalization, however, is a social process that affects both capitalizers and responders, and research has only begun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capitalization for responders.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 of this literature by proposing the interpersonal model of capitalization (InterCAP). We illustrate how InterCAP (a) integrates and organizes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ory, (b) formally emphasizes the interpersonal and iterative nature of the capitalization process, and (c) identifies gaps in current knowledge. We conclude by offer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grating InterCAP with other theoretical model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A growing area of research is beginning to examine the state-like nature of authenticity. The current study builds on this research by examining the (dis)continuity in state authenticity across two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work and home. We surveyed 154 full-time employees twice a day for five consecutive work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state authenticity at work and at home shared a relatively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that appeared to be mediated by the spillover of affect from one context to the nex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prior work showing that affect tends to “spillover” from one context to the next and work that suggests a causal impact of affect on authenticity judgme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state authenticity as well as work–home intera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陈佩  徐渊  石伟 《心理科学》2019,(2):407-414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人与情境互动理论,研究探讨了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12家餐饮连锁店225位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匹配正向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工作敬业度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此外,分别作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主管支持、员工主动性人格对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主管支持的程度越高,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关系更强;而对于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反而更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行研制的工作伦理问卷, 通过对全国8个城市955名员工、6所高校508名在校大学生以及两大军区461名现役军人进行问卷调查, 对企业员工工作伦理的因素结构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因素分析(n=478)表明, 企业员工工作伦理由职业操守、工作意义、勤奋奉献、积极进取和人际和谐5个维度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n=477)结果表明五因素模型是比较理想的模型。复核效化检验结果表明, 基于企业员工样本得到的工作伦理五因素结构在大学生样本(n=508)和军人样本(n=461)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与预测力。文章最后对企业员工工作伦理维度的构成和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