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秋·冬话养生□王成亚按:因本刊今年秋季号编为“纪念香港回归特刊”,王成亚先生所著《道家秋季话养生》未能如期发表,现与《道家冬季话养生》一并发表如下,请读者谅解。道家秋·冬话养生□王成亚(一)●秋季,始于立秋,止于立冬,为农历七、八、九三月。此时阳...  相似文献   

2.
道教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以德养生是中华养生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道教名士和道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形成富有特色的道教以德养生同以术养生互补的思想。人类已迈入21世纪,在国家倡导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道教以德养生思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护养、保养性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以保形体…  相似文献   

3.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4.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与道家、道教联系最为密切的,恐怕要算其中所着重讨论的医学养生思想了。《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自身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气从之”,达到“病安从来”、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这种从人体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密切联系来分析、探索人体寿夭和起病原因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内、外环境相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具有鲜  相似文献   

6.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以“为身”、“长寿”及“为国”、“为天下”的体育目的论为旨归的完整体系。这样的养生体育形式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积极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论道家学术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养生理论的重大贡献黄钊道家学术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法自然”的旷达玄思,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推进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成熟,对我国古代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发明以及养生理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养生观根植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受到其养生思想的影响,被后世诸多大家加以继承、借鉴和发扬;老子的养生观主要有“勤行自律”、“三分长寿法”、“静以养神”、“顺应自然”、“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恬淡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和“咽津养生”。  相似文献   

9.
以《神农本草经》中的道家养生思想,结合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仙药图,说明秦汉时期道家养生思想对《神农本草经》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神农本草经》道家养生思想对后世本草方剂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内丹学的核心奥秘在于真阴真阳的交媾。真阴真阳的交媾如何可能?沟通先天世界的关键何在?这都离不开“玄关一窍”的作用。玄关一窍是真阴真阳交媾的发生地,是沟通先天一气的门户,是进入先天元神的机关所在,可谓是内丹学奥秘之中的奥秘。内丹学有关玄关一窍的诸种说法,是否有其内在的理路可寻?如何在内丹学整体修炼思想中给予玄关一窍以准确的定位?探索玄关一窍的真实意义,不仅是道教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重要论题,也是整个道教内丹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对于今天继承内丹学的养生方法与生命智慧,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笔者每遇文友,常不禁要问:“最近有什么大作?”然而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嗨!年纪大了,养养生了,不写了!”我想这也许是文友们的谦虚吧,即使有了什么“大作”也不想咋唬!但是如果真有这种想法,实与养生无益而有害的。已习惯于舞文弄墨者,一旦搁笔等于改变几十年形成的老习惯,要打破一种旧的“平衡”去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好便好,搞不好便是养生之大忌!当然,在社会上从事“笔耕”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姑且广而言之谈谈“动脑”对养生的好处!人犹如一个小小的王国,内部的管理分成许多系统,而最高权力指挥中心是“大脑”。即使是最严重的残疾人,只…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谈闭气法     
闭气法是道家气功的一个重要功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曾说,"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处".本文拟对其特点、利弊和具体修炼方法,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神农本草经>中的道家养生思想,结合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仙药图,说明秦汉时期道家养生思想对<神农本草经>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神农本草经>道家养生思想对后世本草方剂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一种以人为贵、追求实现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其终极理想就是要扩张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无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强调人的自然特质。道家道教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误入了难以自拔的歧途,他们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谋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此,它们劝导人们返朴归真,过顺应自然、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不断炼养生命、存养本性而得以觉悟大道的仙人,他们“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①。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证和辨析了《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五性”指“精、神、聪、明、音声”五者,具体指精气、五藏神及人的听、视、言等感官能力。“六情”指构成人身体的“形、骸、骨、肉、血、脉”六种情实,引申指人身的六种情欲。从内容看,《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与《白虎通·情性》的“五性六情”说不同。在《白虎通》中,“五性”指“仁、义、礼、智、信”,而“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河上公章句》又认为“五性”属阳,是人能够实现“长生久寿”之生命目的的必要条件,“六情”属阴,是人修道养生的消极障碍,并主张“守五性,去六情”。《河上公章句》的性情说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它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汉儒“性阳情阴”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将“性”与“情”转变到道家的养生说上来。  相似文献   

17.
<正>金元时期全真道领袖丘处机所作《摄生消息论》,在广泛吸收前代道家、医家典籍中养生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脏腑理论与五行生克的原理,将人体脏腑的变化与四时、五行等相联系,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饮食、疾病防治、保健方法等进行了具体阐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适合一般人养生之用,问世后流传颇广。四时养生之道《摄生消息论》的要旨从书名中便不难推测。所谓"摄生"便是养生之意,而"消息"一词,则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长。该书分为春季摄生消息、夏季摄生消息、秋季摄生消息、冬季摄生消息四部分,  相似文献   

18.
道家养生十分重视呼吸的锻炼。道家典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锻炼呼吸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一、强调呼气类。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呼气,呼气时限要长于吸气。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浊祛邪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脏腑气机。如“昙鸾法师服气法”的“徐徐长吐气,  相似文献   

19.
《老子河上公注》 ,又名《老子河上公章句》 ,是东汉养生家所作的一部注老之作 ,托名“河上公”。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 ,也是《老子》由道家学说向道教教义演变的过渡性著作。《河上公注》尽管依经为注 ,不是专门独立的养生教育专著 ,其养生学说也不能形成首尾完具的理论体系 ,但从其散见于各章的注文中 ,可以看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养生教育思想 ,而且通观互照 ,首尾照应。围绕治身养性 ,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 ,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 ,阐释爱气、养神、抱一、守性、无欲、和气等养生教育观 ,为进一步完善道家…  相似文献   

20.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养者,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者,天也,根也,原也;末者,逐也,随也。养神与养形互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