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学海》2006,(5):17-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土改时期的私有私营制、人民公社的公有公营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有私营制。三种农地制度的绩效差异极大,各自的缺陷导致其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但无论任何变迁,中国农地制度必须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农村土地必须同时承担资产与社会保障两种功能。这既是当前农民认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集政治经济功能于一体、承载着多业并举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之重任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存续了二十余年,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然而最终走向了终结.对此,学界看法众说纷纭.本文作者看来,影响并导致人民公社的最终消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的"去工业化"并"去商业化";同时,公社体制内的行政权力机制存在着缺陷,人民公社干部素质和能力与对其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大规模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监督困难与激励不足,也是公社消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从1958年直至他的逝世,一直都在致力于对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这一修护涉及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等内容,也涉及人民公社的产业发展。修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与提炼的曲折过程。它是理解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大集体所有制,到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再到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最后到以生产小队(又称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演变历程。总的趋势是一次比一次更朝着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因而更代表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毛泽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既要承认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严重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也要看到毛泽东为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力求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建国后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大集体所有制,到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再到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最后到以生产小队(又称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演变历程.总的趋势是一次比一次更朝着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因而更代表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毛泽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既要承认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严重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也要看到毛泽东为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力求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建国后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乡镇工业体制有着特定的内在逻辑和利益关系,在80 年代,它曾经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一体制已经越来越成为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目前仍然被普遍采用的股份合作制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缺陷,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乡镇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对乡镇工业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相似文献   

8.
产权结构、交易方式与苏南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必胜 《学海》2002,(6):33-40
本文主要从要素和产品的物理属性出发研究苏南制度 ,而不是从制度出发研究制度。苏南乡镇企业较高的资产专用性 (与作坊式家庭企业相比 ) ,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 ,则使它较多地选择了非市场化交易方式 ,由此产生的利益集团成为延缓产权改革的重要力量。技术的进步 ,以及中国整体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改变了公有财产的物理属性 ,界定和实施产权的交易成本降低 ,为提高苏南的产权清晰度提供了条件。因此 ,我们认为近年苏南的制度变迁 ,仍可视为效率原则引导下的自我革命 ,属于内生自发演进范畴。本文分三部分 ,分别研究苏南的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对苏南制度形成和变革的影响。第一部分研究河流等资源的物理属性对苏南产权结构的影响 ;第二部分研究苏南乡镇企业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对选择交易方式的影响 (技术成本问题 ) ,同时涉及交易的制度成本问题 ;第三部分研究劳动和组织 ,主要分析企业家的发育以及与模式演进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建国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江苏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五十年来,江苏乡镇工业几经起伏,曲折发展,不仅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工业经济的生力军,而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微观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一、发展过程乡镇工业在人民公社时期称为社队工业,1958年与人民公社同时诞生,毛泽东曾谓之:“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是中国乡镇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它不…  相似文献   

10.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海》1995,(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毅  杨震林  王亚柯 《学海》2002,(1):20-24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自上而下在农村推行的一项治理方式的变革 ,是村庄政治的新一轮制度变迁 ,其运行绩效离不开农村现实的社会环境 ,文本的设计必然遭遇新形势下复杂的利益格局。但是 ,正如笔者在个案中所发现的那样 ,遭遇的结果并非如初所愿 ,给农村政治带来憧憬。不仅如此 ,以民主为理想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被无情地置换为与人民公社时的大队运作模式区别甚微的“村委会自治” ,这使得多数学者惯用的以民主为视窗来透视村民自治的研究路径难以面对现实的困境。鉴于此 ,笔者借鉴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推行视为一项制度变迁 ,选用经济利益为参数 ,来描述“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各种表征并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村民自治能得以真正落实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社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社会改革,它是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它必然迅速地在全国农村发展起来。人民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估计:它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而将更加迅速地推进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引出新的更高的生产高潮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高潮;另一方面,它具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因素,这种因素必然在人民公社内部逐渐大量增长,也就是说,它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是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张红安 《学海》2007,25(2):160-163
建国后,中国农业通过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劳动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力,但是高级社与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劳动组织激励机制丧失,这使得我国农业经济乃至农村社会发展出现了危机。以农户家庭承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劳动组织建立后,激励机制得到了恢复,从而在一定时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组织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的缺失弊端又暴露了出来。本文认为,新形势下农业劳动组织应该在保持农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农户之间的社会联系,形成新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民公社曾经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度体系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存在方式。当年毛泽东极力"推广"①人民公社并将它设计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凝结着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这种诉求在于,通过全新的制度安排,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统筹农、林、牧、副、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寻求一条既能避免资本主义弊端,又能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中国自己的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孙运宏  鲍磊 《学海》2023,(2):12-20
本文以1949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文本为依据,梳理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设时期的引导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后探索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的共治模式。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化解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方面。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拓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坚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智慧化手段;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整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社制度内涵及其反思——以现代性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性视角来看,人民公社制度是毛泽东为解决中国农村和农民尽快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次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它源起于新中国对于工业化路径的选择,采取了"政社合一"的制度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约束和实施机制.尽管它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却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楔入口.  相似文献   

17.
苏南经济管理模式与优秀传统文化孙振远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点,纷纷将传统文化的优势运用于经济管理之中,出现了多种地区经济模式。苏南经济管理模式是其中的一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18.
论21世纪苏南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现代化历来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作为追求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言自明,中国农民的健康是需要有一个保障体系的,而保障机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模式之间具有内在紧密联系。农村医疗保障机制是一个变数,它往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与体制变革双重因素的决定性影响。苏南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区与示范区之一,也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先行区。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乡镇村失去了以往的经济来源,农村合作医疗由于资金短缺…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读了一本跨学科的好书:《市场经济与思维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它写的是苏南人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市场经济的轨迹,也是写的苏南人思维方式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前一种轨迹,人们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后一种轨迹,了解其详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诚如作者姜念涛、黄胜平  相似文献   

20.
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光辉历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 ,突破计划经济模式 ,初步构筑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快速发展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为适应农村经济基础改革对上层建筑的要求 ,中国农村兴起了第三次改革的浪潮———村民自治 ,它的推行 ,对于协调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解决农村日益暴露和逐渐突出的诸多矛盾 ,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指明了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