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在以儒家为核心政治意识形态的古代社会,弱势群体处在社会的边缘,在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上备受歧视。道教作为一种从底层发展起来的宗教,其核心理念与宗教实践都充满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推崇、关爱与帮助,体现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一以现代文明眼光来看,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男权的、成人男性主导的,多数宗教与哲学对女性或忽视或当作男性的工具。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即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  相似文献   

4.
唐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拓展、文化昌盛,它的许多治国安邦之道为后人所借鉴。唐代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最为兴盛的时代。宗教的兴盛自然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其中,唐朝对宗教的成功管理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唐代的宗教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 唐代的宗教事务管理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实体。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有其独特的调适甚至控制社会的能力,对于这种能力唐代统治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所存在的各派宗教,唐朝统治者也并非一味扶助和放任,而是采取各种行政措…  相似文献   

5.
2004年,当一群蓄着短发、穿着中性服装、声线毫不妩媚的女生站上了"超级女声"的舞台并取得佳绩的时候,人们对于女性应具有阴柔气质的传统审美观念被彻底颠覆了.散发着洒脱干练的她们显露出的中性气质有恃无恐地桃战着男性话语权的单一地位,男人们对于自己的男性霸权是否还在而感到惶恐不安.而仅仅几年后的今天.一群男人花枝招展地进入了大众视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所谓的"哥"们优雅地发出了挑战函,"走女人的路让女人无路可走","不是女子,胜似女子"这群男人凭着精致的妆容、尖细的嗓音和扭捏的小女儿姿态,又一次颠覆了大众的审美观让不少真正的女性也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6.
唐末禅僧玄沙师备(835-908)对临济义玄"昭昭灵灵"的批判是唐代禅宗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曾经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其理论结构的特点.其实,玄沙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洪州宗的"作用即性"说,临济"昭昭灵灵"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玄沙与洪州宗两者的分歧出自对真如、佛性的理解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理论特征,同时借用朱熹对禅宗的批判角度,来考察玄沙对"昭昭灵灵"的批判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学家眼里,宗教信徒在参与宗教活动时也具有收益最大化动机,他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在市场活动和宗教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宗教活动的效应也称作"灵性资本",它包括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对来世的追求,即所谓的"来世财富",后者包括身体健康、社会网络关系等。同时,宗教活动还具有很大外部效益,其中所包含的利他主义、法制意识等理念,对市场活动中的自私、犯罪等行为是一个很好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全党全民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份引导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于宗教和宗教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做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且为丰富与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化时代不仅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全球化,而且也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由区域性、局部性的风险扩展为可能发生的"全球风险"。如何应对"全球风险"中的宗教风险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挑战,而在全球风险时代的宗教治理则成为我国应对各种风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具有许多特征,而且涉及面比较广。宗教的社会身份主要通过它在社会上诸如文化、经济、心理调节以及社会慈善等方面功能得以展现。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自然亦不例外。本文主要从基督教对世界、中国社会发展及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这个角度探讨基督教的社会身份问题。中国基督教在今日处境中发挥好这些社会身份,不仅使自身得以更好存在和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引导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全党全民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份引导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于宗教和宗教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做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且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田野调查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大墩、梅坡、甘河滩村,刘集乡的团结、肖家、高李村的基础上,对保安族宗教经典和世俗社会中有关妇女社会地位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保安族社会中男女平等是普遍认同的心理。并从社会性别和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为视角,就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保安族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出,青壮年婚育期家庭中妻子和丈夫承担了自己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中老年女性在宗教实践中也构建了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本文认为以一个民族的宗教实践来探讨宗教诸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限制使得妇女的宗教活动更多地需要女性宗教师,而全真女冠们禁欲苦修的信条又契合元代社会道德观念对守节妇女的要求,得到了上层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形成了继唐代女冠热后又一个女性信仰道教的热潮。在这场热潮中虽然很多全真女冠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女性难得的独立意识和平等精神。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大环境下,即使在标榜平等的全真教内,她们也很难获取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由此成就为一代宗师。禅师籍贯枝江,从宗教影响力以及禅宗思想的创造性角度,慧安禅师完全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宜昌乃至三峡地域范围首屈一指的宗教家和思想家。禅宗宗门文献对于慧安禅师的生卒享年并没有一致的定论,其生年、卒年以及享年,皆生成不同系统的歧见。  相似文献   

16.
《女论语》在中国传统女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从内容到形式,均受到佛教较大影响,带有较浓厚的佛教色彩。由此,不仅促进了女训思想的拓展和实用,而且使以儒家女性道德观为核心的女训在唐代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中、下层中得以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17.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宗教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也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存在着社会道德危机,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因而需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这些观点不仅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而且推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道德起源神圣化、世俗道德神圣化和道德功能神圣化;并且其逻辑前提.即"社会道德危机论"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古代希腊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社会,古希腊宗教不仅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而且在古希腊社会中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宗教活动是古希腊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他们的经济生活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宗教是我们了解古希腊社会及其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