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神学教育至少包括教育、研究、培训这三方面的内容(神学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与中国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神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直接影响中国教会什么样的"发展",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会在当下的生存及其未来的发展(神学教育的落脚点)。神学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处境和教会的实际(神学教育的道成肉身性,即神学教育的"此时此地"性),才能为中国教会培育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1,(1):19-19
神学教育关系到中国教会的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好更强的神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天风》2006,(15):16-17
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八年来,方法是得当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对中国教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过去的保守落后、偏颇,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不符合圣经本意的神学思想得到了清理;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按三自原则办好中国教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取得了很大、很好的成就。随着时代和中国教会的发展,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也在这次调研中提了出来。例如,如何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教育体系和培养适合中国教会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机制,这是大家共同思考寻求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岳清华 《天风》2008,(19):32-33
改革开放,中国教会恢复礼拜,神学教育方兴未艾,经历着孕育、草创、成熟等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神学教育为中国各地教会的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为各地教会提供人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还没有建立统一、系统和完整的神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神学教育对于教会建设的极其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于当前中国教会而言,已经不再是需要继续论证的课题,这已经为中国教会一直以来生动的神学教育实践和业已取得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富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所明证。但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工是否已经真正实现了神学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中国基督教神学院校是否均衡实现了规范性办学,尚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完善。而且,随着中国神学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6.
<正>教会发展与神学教育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坚持正确办学方针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上帝给每个神学教育者的责任、托付和使命。今天我们需要很好地思考中国神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方针、道路、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相关的神学课题及其中国化等思想理念,以便能达到办学目的,办好神学院校,真正培养中国教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牧养和管理好中国教会。本文主要从教育学、神学教育和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进路来  相似文献   

7.
恩光 《天风》2010,(12):25-2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基业,教育为先。教会发展也需要神学教育先行。中国教会重新开放教堂后着手做的两件事就是:重印圣经和复办神学院校。1981年,金陵协和神学院在丁光训主教的努力下开办了,成为全国第一所"文革"后复办的神学院,自此,中国内地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迎来了春天。30多年来,各神学院校已经为中国教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传道人,但面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0万到今天的2305万的信徒,中国的神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趁参加最近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交流会的机会,记者采访了来自全国20所神学院校的(副)院长、教务长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等,听他们谈谈对今天的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培训目标、面对的挑战等方面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国化的进度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步入新时代,中国教会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以新思维、新举措继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已然成为中国教会的新使命、新课题。然而,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10.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以教育为前提的神学,只能是本土的,其目的在于回应中国教会的实践,总结中国信徒的灵性经验,反思中国教会的发展轨迹一、什么是中国的基督教神学教育?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句话完全适用于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在大力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神学教育必然要起到风向标和推进器的作用。什么是基督教中国化?怎样促进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何在?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中国神学教育去面对、回答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神学教育深远地影响着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神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国教会人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处境的神学理论。神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处境。如何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神学思想、探究神学理论、践行信仰教训是神学教育在新时代要重视和着力的方面。明晰神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让神学教育成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以利亚和以利沙是《圣经》记载中最伟大的师徒先知。这一对师徒堪称古代信仰传承即古代神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今日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可以从以利亚、以利沙的师徒制传承中得到借鉴,结合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神心意、也能办好教会的领袖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今年时逢丁光训主教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20周年。为什么要致力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为什么神学思想建设乃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根本课题或关键任务?为什么中国教会不能没有自己的神学思想?为什么要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来树立正确的圣经观与教义观?为什么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要植根中国土壤、吸收中国文化、走中国化道路?丁光训主教关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至今仍对推动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不失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5.
今年时逢丁光训主教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20周年。为什么要致力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为什么神学思想建设乃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根本课题或关键任务?为什么中国教会不能没有自己的神学思想?为什么要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来树立正确的圣经观与教义观?为什么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要植根中国土壤、吸收中国文化、走中国化道路?丁光训主教关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至今仍对推动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不失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笔者参加2008年金陵协和神学院主办的"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文章通过对儒家注重修身养性这个角度入手,剖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个根本目的,从而反思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通过分析,笔者主张,神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工人"的培养。因此,神学教育要关注人性与心性,而不是仅仅关注人的思辨能力和牧会技能。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与思考     
《天风》2001,(11)
什么叫神学?神学是教会在思考,就是教会的组成分子在思考。近年来,中国基督教有识之士对中国基督教会的现状作认真的反思,进行神学思想建设,使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日益活跃。以达到神学思想建设认识上的一致和提高,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团结。这正是中国教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刚 《天风》2005,(8):22-23
加强当前神学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加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对于任何一个教会来说,它的神学思想越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就越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神学思想建设是使中国教会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建立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教会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会在信仰和神学上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造与救赎、人格塑造与学养、人文精神与灵命进深等角度,探讨了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的关系,呼唤更多的"基督徒君子"涌现于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20.
柳松 《天风》2015,(3):24-25
<正>为中国教会培养合用的人才一直是基督教全国两会的一项重点工作。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各神学院校先后复课、开办以来,中国神学教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为中国教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会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神学院校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研究能力,如何使神学院校真正发挥神学思想建设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等,均有待探讨和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