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H.劳伦斯的小说渗透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劳伦斯本人有着艺术家的浪漫气质;他在多部作品中以花传情,运用了想象、象征、比喻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的作品以倡导建立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为主题,具有浪漫色彩;他在小说的结尾,总是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心态呈现出一丝亮色。劳伦斯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是他小说风格上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为他的小说增添了几多情趣。  相似文献   

2.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晚清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探索“新”的社会制度、启蒙“新民”方面,展现了无比的热情.梁启超力求以“新”的形式,来呈现他对晚清社会走向“宏大叙事”的理解和定位.《新中国未来记》就是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所想象和展开的,是他的“中国梦”.从该小说对未来国家的构想、小说叙事时间的表现和小说叙事的多重声音中,我们看到该小说集个人的政治诉求、国家政法制度与社会集体想象于一体,显示了政治小说的特有文体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一.泄露隐情的宝石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一生主要以编纂并撰写<百科全书>闻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其身后出版,到今天依然享有盛誉.如<达朗贝的梦>,两部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定名论者雅克>.但有一部作品,既给他带来了国际性的影响,也使他的一生沾染恶名,这就是他的已很少为今人关注的小说处女作<泄露隐情的宝石>.  相似文献   

5.
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的"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的相关性,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的真,他从语用的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的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的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的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的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的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的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的解释力和理论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家,毛姆有着不同于专业批评家的文学观念.他坚持文学的娱乐功能至上,反对将小说视为道德宣传和教化的工具,这种观点在他的文学批评集《巨匠与杰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书专注于作家生平,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他认为对十位小说家的性爱隐私、心理冲突、神经官能症等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经典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他们的作品(乃至小说这一文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8.
陈杏 《美与时代》2007,(6):113-115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着重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心理.  相似文献   

9.
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促使青年卢卡奇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状况,这种批判首先以文学的或美学的形式得到了实现,其成果就是《小说理论》。青年卢卡奇以文学为内容,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以左翼立场为理论意涵,为我们诠释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古希腊的史诗时代是一个具备总体性的时代,但过渡到古希腊戏剧的历史环节后,总体性就被打破了;而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则彻底制造了现存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元对立;要恢复总体性,必须寄希望于小说。他认为小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现代社会自身保留着呼唤总体性复归的力量,因而小说也承担着恢复总体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原来写小说,他是很容易获得掌声的。那时的人们喜欢看小说,他的小说发表后总能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县里、市里的文化单位开会,也老是表扬他,赞美他,有些学校也请他去作报告。“有掌声的日子感觉真美妙!”那时候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说。然而现在,他的小说发表之后,几乎就像一块瓦片丢进了水里一样没有动静。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王大庆契柯夫有篇小说叫《打赌》,讲一个青年浪荡成性,一些人和他打赌,说是你如果能在房子里坐上15年,就可赢得一大笔财富:这个青年答应了。开始,他同坐监狱的人一样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非常痛苦。为了解除无聊,他就读小说,小说中优美生动的情节稳住...  相似文献   

12.
太过份的对照会使人的眼睛疼痛。路希特亨德出版社为它的作者乔治·卢卡奇作了一件颇成问题的事情:它在出版了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以后跟着又出版了他的《小说理论》。因为《理性的  相似文献   

13.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时,对文学的典型理论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了完整而又深刻的论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圣叹的典型论是中国典型理论的成熟。特别是他注重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进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他的典型理论建树的核心。本文试图从金圣叹的性格记来探讨他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并力图运用现代心理学思想加以剖析。这不仅有助予进一步认识金圣叹的典型观,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心理学以及小说美学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程亮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7-168
道教"贵柔守雌"的伦理思想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对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委婉地导致了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定位由误读回归到人格化塑造的道路.反映在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道教隐士和充满道教意蕴的意象对女主人翁的感情与人格发展的塑造性的影响.本论文就这种隐性的创作转交作一梳理,揭示道教"贵柔守雌"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7.
段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4-124
《孤独的伦敦人》是特立尼达人作家塞穆尔·塞尔文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详细的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部印第安人在伦敦的生活,伦敦曾被这些移民者视为世界的中心,他们非常努力地在此谋生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创造财富,并与其他家庭成员自此快乐的生活下去。他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态度及策略去融入这个社会。这篇论文基于约翰贝瑞和他的同事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的理论和策略去分析《孤独的伦敦人》这篇小说中一些人物的文化适应过程及策略。  相似文献   

18.
龙一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之后,就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当大家翘首以盼,强烈地期待着他下一部小说问世时,龙一却一直没再写新的小说。不少出版社看中了龙一的潜力,纷纷向他约稿,可龙一客气地回绝了他们,仍旧没有动笔的打算。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人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融人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1922年M.亨利生于越南海防市。他是在巴黎完成其学业的,现在是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雷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以论述《表现的本质》为其主要论点的哲学著作,除了他关于人体的著述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重要研究。亨利还是一位小说家,至今已发表了三部小说:《青年军官》(1954年),这部小说以诗歌的语言叙述了对邪恶的无休止的战斗;《紧闭双眼的爱情》(1976年获勒诺多奖金)这部小说对生命的自我摧毁的过程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分析,对文明的命运及艺术作品的性质进行沉思;《国王的儿子》(1981年),该小说通过虚构的疯狂,对一种神秘的经验作了描述,作者并从这部小说中提炼出一出戏剧:《真理是一声呐喊》。 M.亨利的哲学属于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深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