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沛  刘峰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22-827
社会认同威胁是指,在社会比较的情况下,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个体在认知、情感上,对自我、所属群体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自卑感。社会认同威胁的结果包括3类:脱离群体、改变群体的状态、接受消极的社会认同结果。外显“社会威胁”的测量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测量“社会威胁”的内隐方法则以心脏血压和平均动脉血压作为测量指标。社会认同威胁的实验研究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操纵群体地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社会游戏来了解群体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生理反应。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下述问题:对社会认同威胁概念的建构、跨文化研究及其内隐过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4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结果表明: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2.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殷融  张菲菲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637-1646
在集群行为背景下, 群体认同对个体的集群行为意愿既具有直接的动员作用, 同时也可以调节群体情绪和群体效能变量与人们行为意愿间的关系。政治认同、共同认同与双重认同等特殊形式的群体认同对集群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从动态性研究的角度看, 参与集群行为会强化个体对内群体的认同感, 而强烈的群体认同则会对参与者的行动产生持续影响。今后的研究应根据集群行为的不同触发情境、不同形式及不同发展阶段对群体认同的复杂工作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群体关系的运作中,群体偏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综述了接触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概况,并且指出了接触对减少群体偏见的可能性和条件依赖性。本认为,虽然共同的内群体认同可以降低群体认同凸现的可能性,并进而减少群体偏见,但共同的内群体认向的形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黄殷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732-739
群体独特性影响群体认同,较高或较低的群体独特性都可能引发群际偏差,分别称为“反射式独特性假说”与“反应式独特性假说”.调节作用研究揭示,在较低群体认同或上位群体分类凸显时,群体独特性越高越易引发群际偏差;而在较高群体认同时,独特性越低越易引发群际偏差.动机作用的研究表明,在具有群际竞争目标时,这两种过程分别受工具性动机与认同性动机的驱动.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显示,在低独特性条件下,社会身份复杂性与焦虑情绪可起中介作用引发群际偏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学业自我概念对学校投入的影响以及群体内部认同的中介作用,使用语文自我概念问卷、数学自我概念问卷、操作自我概念问卷、群体内部认同量表和学校投入问卷,对一、二、三年级的270名技工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有29.62%的技工学生处于低学校投入状态。(2)操作自我概念、语文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均对学校投入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操作自我概念的作用更为突出;操作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能够影响群体内部认同,进而影响学校投入,群体内部认同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二学生解几何应用题策略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坤  连榕 《心理科学》2007,30(2):320-324
运用作品分析法对60份初二优秀生、中等生、差生的第一学期数学期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初二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解数学应用题时表现出不同的解题策略类型:优秀生的解题策略属于“俯瞰型”;中等生的解题策略属于“经验型”;差生的解题策略属于“盲试型”。  相似文献   

8.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 《心理科学》2013,36(1):183-188
为探究社会认同、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如何同时影响内、外群体态度,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在认同威胁对两种群体态度的总影响和通过群体愤怒的间接影响中都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在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国家认同在对群体态度的影响中起基础性作用,不同群际威胁与不同群体情绪相对应进而影响群体态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2)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相对较弱;(3)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对其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间接降低其群体幸福感,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效应;(4)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内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59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以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为中介变量的双路径模型及群体认同在双路径模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攻击行为;(2)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在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3)群体认同在群体相对剥夺通过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双路径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5,28(4):1001-1004
在对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心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同一性理论的有关内容,对同伴群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群体同一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并进一步探究了有关影响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因素。本文对目前国外的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群体情绪感染,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群体情绪感染不仅包括个体间的直接情绪感染, 而且受到群体认同、共同行为以及集体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 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 能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 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 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最终增强了群体情绪感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凝聚力最初多被定义为人际信任、吸引和卷入,随着研究的深入,凝聚力的概念逐渐向多维的方向发展。对凝聚力的测量主要有MacKenzie的团体氛围量表、Lese等的治疗因素-凝聚力分量表及Piper的凝聚力量表等。目前团体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对凝聚力的认识缺乏一致性。从凝聚力的概念建构着手,探索团体心理治疗过程,开发评估工具,构建系统的理论和模型,是值得国内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wo widely studied dimensions of social group identity—in‐group affect and centrality. Specifically, we test the validity of a quadratic curvilinear relation between in‐group affect and identity centrality. We propose that group members who feel either decidedly positive affect or decidedly negative affect towards their group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that their identity i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ir self‐concept relative to group members with neutral affect. We find evidence for a quadratic relation between in‐group affect and identity centrality with respect to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N = 512), ethnic identity (N = 462), religious identity (N = 61, N = 384) and racial identity (N = 3600, N = 2400).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跨情境下集群行为的动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心理学报》2012,44(4):524-545
群体性事件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设计的方法, 考察了跨情境下群体相对剥夺如何通过群体认同作用于集群行为, 及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同一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调节群体相对剥夺-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在高群体相对剥夺水平下有更强烈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源自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不同水平下群体效能与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二次调节。对于特定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 无论群体相对剥夺水平的高低, 都有较高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当中, 群体愤怒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 不同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与集群行为意向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该调节作用仅出现在利益无关情境中。此外, 群体愤怒与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有区别:在利益无关情境中, 群体愤怒的影响显著大于群体效能; 在利益相关情境中, 群体效能与群体愤怒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扩展了集群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The current study extends previous works on group identification by focusing on how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and entitativity interact to impact group identif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eople with a simple social identity identify more strongly with a highly entitative group and people with complex social identity identify more strongly with a group low in entitativity. Participants’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and entitativity about a group were manipulated, and with that group was measur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a simple social identity identified more strongly with a more highly entitative group, wherea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high and low entitativity groups did not differ for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a complex soci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8.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 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 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 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 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 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Undergoing an admission process (an initiation) can induce exaggerated feelings about a group,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about the role of rewards. This study replicated Aronson and Mills’ (1959) experiment. Seventy participants underwent either a severe initiation or a mild initiation. After the initiation, about half the sample received an extrinsic reward for merely completing the task. The remaining half did not receive an extrinsic reward. This was to vary the amount of dissonance. Initiation severity and reward condition had significant, noncrossing interactions. A reward led to higher group identity than no reward, supporting Levine and Moreland's (1994) group socialization model. A severe initiation did not lead to more group identity than a mild initiation; therefore, Aronson and Mills’ findings were not replicated. Interestingly, a mild initiation followed by a reward led to more group identity than a severe initiation followed by a reward. Another unexpected finding was that the extrinsic reward made no difference to group identity if the initiation was severe. Effects on ratings of the discussion were nonsignificant.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establish how new group members ponder the severity of the admission process during the cost–benefit calculation preced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a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