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紧急救助中的道德冷漠分为"无同情心的道德冷漠"与"虽有同情心但无行为的道德冷漠"。之所以有移情能力者未能形成同情心、有同情心者无相应的现实行动,就在于由移情到同情、由同情心到同情心实践的条件性。创建可持续再生产合作性社会关系的社会体系,提供免于恐惧地见义勇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克服紧急救助中道德冷漠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琎  孙宇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2020,52(6):786-800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 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 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 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 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 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 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 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 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 建议被对方拒绝后, 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 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 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 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究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阶段性任务和危机,认为成人人格障碍形成的根源是个体在人格形成关键期由于不恰当的心理社会环境导致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受到严重损害而无法完成阶段任务,遭遇阶段危机,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情感能够影响下属个体绩效和团队整体绩效, 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 在个体层面上, 领导者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领导者行为两条路径影响下属情感, 进而影响下属绩效和工作态度。其次在团队层面上, 个体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交叉影响形成团队情感基调, 通过影响团队过程, 进而影响团队绩效。最后, 文章提出领导者情感的跨层整合模型,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早期儒家的著述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心理内容,其中尤以道德情感心理内容具有突出的以教化民作用。比如“爱”的核心为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一重要的情感心理范畴是增进人与入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忧患意识与和乐精神也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忧患意识是一种凛然的民族大义,是古往今来一切仁人志士所具有的主体意识,是儒学体验性...  相似文献   

6.
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力的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的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力在伦理学领域的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的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想象力(同情)的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的道德价值。认知的与移情的道德想象力分别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对道德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不同,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者的矛盾与道德固有的高远性与卑近性的特质是相关的,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力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高阶层者有着较高的权利感和较低的同情心,从而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较少的促进他人福祉的财富分享行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符合能动性目标、匹配动机需求、降低权利感与激发同情心等个体层面策略以及缩小经济不平等与培育关注他人的社会氛围等社会层面策略促进高阶层者的财富分享行为。未来研究应努力探寻促进高阶层者财富分享行为的长效激励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将现有研究结论应用到我国重大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8.
基于以往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成因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作用机制的三个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均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有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对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而自尊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和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地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是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辛晓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6):29-32,94
同情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和积极社会机能的动机同情,文章对国外20年来儿童同情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其中儿童认知的发展水平是其同情心发展重要基础,气质因素中的情绪性、抑制性和调节对儿童同情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安全型依恋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儿童同情心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个体对外界的评价、调节系统,人们往往根据情感决定下次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人类在漫长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反应机制,就是潜意识的作用方向是满足潜意识.满足潜意识就会产生幸福、愉悦、美感等正向情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会在个体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形成合力.一旦满足,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满足,或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拟满足,都会使人产生愉悦、惊喜等情感,对接受主体产生吸引力.艺术魅力就来源于主体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潜意识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情感启发式是指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自己对任务选项的主观情感反应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个体头脑中物体和事件的表征会激起不同水平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体验会对所有的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被标记的体验来做出判断和决策。情感启发式是个体在决策中常用的策略。目前,关于情感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情感启发式模型和双加工理论。此外,情感启发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时间压力、可评估性和计数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探究情感启发式的产生根源和进一步扩展情感启发式应用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然联结包含个体对人与自然一体化关系的认同,以及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质量。它与个体的身心健康、认知功能和环保态度及行为显著相关。根据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自然联结可能通过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形成和发展。未来研究需继续探讨自然联结的内涵和结构,深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以及在自然影响人过程中的作用。还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干预和追踪研究。此外,建议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情""义"之境:儒家价值判断力的生成及其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并非保守僵硬的教条,而是语境性的、人本的、具有创造力的思想体系.在具体的语境中个体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条件作出"合宜"(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而作出判断的基础则在于个体的价值判断力.但这一价值判断力必须在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因为唯有通过真实的情感才能求得人之本心,价值判断力才能实现历史传统、当前语境和个体自身的完美和谐.个体的主体意识通过价值判断力的形成而建立,并最终达至审美境界,从自在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4.
团结与友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结问题是当代伦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成员因为有共享的价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而凝结在一起,形成社会团结的局面。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普遍竞争和社会冷漠的现象,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的、物质的和情感的纽带有松散的危险,需要"友善"的加固。友善是一种以对方为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待人如己的道德要求,还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一个普遍友善的社会里,社会成员之间才有更广泛的价值认同、更普遍的利益共享和更持久的情感互通。在这个意义上,友善是社会团结的内在的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 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 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 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 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 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 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孔子研究》2019,(2):75-82
在《论语》里,祭祀具有群体身份巩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祭祀活动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实现了宗教情感与人文理性的双重融合:理性中融入情感,使外在的仪式充满神圣性,规范个体对族群的正确认知,区分"自我"与"他者",强化了个体对族群的内在皈依感;同时,情感中保持理性,强化个体身份在现实世界的认同,规范塑造情感、欲望、意志以现实世界为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此世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4)
在关于审议民主的讨论中,情感被认为:有损于认知,影响人们的判断;是主观的、个体的,难以形成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会阻碍共识的达成。但关于情感的新的理解,为我们重新看待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提供了契机。本文关注的是同情在审议民主中的意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同情视为一个过程和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机制。同情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是健全理性的必要构成部分。情感有助于"角色承担",形成普遍化的立场和规范。同情也为我们重新设想"多元公众"提供了视角。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距离、心理机制等因素都有可能阻碍同情的发生。"他者"的问题是政治实践所处理的重要议题。随着"他者"问题的凸显,作为政治实践的同情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感悟婚姻     
美满而持久的婚姻蕴藏在耐心、爱心和对对方缺点与过失的接纳、包容之中。面对情感危机时,应先反省自己是否缺少爱的能力和缺少被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师组织认同、工作满意感与情感承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通过对545名教师施测Mael和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工作满意感问卷和情感承诺问卷,结果发现:(1)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工作满意感水平;(2)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能够正向的预测其情感承诺水平;(3)个体的工作满意感能够部分中介其组织认同对于情感承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