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热点内容之一,大量研究都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详细探讨了宽恕与大五人格、共情、自尊及宗教性和精神性等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宽恕与人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系统总结了中国人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首先,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心理健康由心身症状的缺失、行为抑制的降低、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等4个不同的水平构成,并对人格与心理健康的4个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特别分析了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以及不同人格维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抑制、及促进-抑制作用。文中还提出了建立中国人的人格耐受性模型的设想,并对将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测量82例抑郁症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人格、抑郁和焦虑症状。考察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者在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及其对症状严重程度和短期疗效的影响。抑郁症患者在自主需求满意度、关系需求满意度、能力需求满意度、外倾性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能力需求满意度与神经质呈负相关,与严谨性呈正相关,自主需求满意度与严谨性呈正相关。自主需求满意度解释了抑郁减分率变异的5.9%。抑郁症患者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明显低于健康者,较高的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可能与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关,也与部分人格特质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登峰  崔红 《心理科学》2006,29(1):7-8,6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特点与行为抑制之间的关系。680名被试完成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行为抑制量表(BIS),回归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七种行为的抑制都与多个人格因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10-0.57之间。控制人格因素间的相关之后,进入每个预测行为抑制回归方程的人格因素分别为6-10个,能够解释17%-51%的变异。文中还对本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例抑郁症病例的52次心理治疗和效果评估说明核心人际图式改变、人格改变与症状缓解的关系。核心人际图式采用自编我的感受问卷测量,人格改变采用SWAP-200测量,症状采用OQ45.2测量。结果:核心人际图式的变化伴随着临床上可观察的人格改变、症状缓解及当事人总体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症状缓解主要体现为主观困扰的降低,但在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质量上改变不明显。结论:核心人际图式、人格障碍轮廓和症状缓解具有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测量了311名初高中生及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母温暖、理解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2)开放性和外倾性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性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探讨了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人格与智力: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在考察人格与智力的概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格与智力之间可能包含的四层关系,Chamorro和Furnham(2004)提出的人格—智力关系的交互作用模型正是通过详细分析这些关系构建起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人格特质为中心,将主观评估智力(SAI)作为人格与IQ测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深入阐述了大五人格特质与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主观评估智力、IQ测试成绩及其与认知操作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理解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创造力与人格是心理学领域内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加利福尼亚心理量表、人格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多种人格测验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已有的研究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研究内容还有待丰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研究对象还有待拓展,这也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叶毅  王重鸣 《心理科学》1998,21(6):520-524
情境访谈自8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人员选拔的方法,而更将它理解为一种研究的思路。本文主要着重讨论有关情境访谈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访谈与传统访谈的比较研究;(2)过去行为定向情境访谈和将来意图定向情境访谈的比较研究;(3)情境访谈与认知能力测验之间的关系。(4)情境访谈在新的组织情境下的应用。本文还讨论了关于情境访谈的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我提升一直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自我提升的概念界定可分为知觉自我与知觉他人的比较、自我知觉与外在标准的比较、基于社会关系模式(SRM)的界定等几种方法;相应地,测量自我提升的方法有社会赞许性测验、内省测验、标准差异测验、过分-宣称技术、环状设计中的测量等;介绍了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生理变化、自尊、成绩的关系,以及自我提升的跨文化研究。最后,提出了自我提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盖笑松  赵晓杰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
采用计票式文献分析技术对国内1994-2005年间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的35篇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所有研究都报告了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存在消极影响。他们存在更多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孤独、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完整家庭对照组,主要表现为孤僻、退缩、抑郁、社交不良等行为问题;在人格方面更具神经质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掩饰性,人格倾向性容易出现过分内向或过分外向的两极化趋势;在自我意识方面更消极;在学业方面表现较差;知觉到更强的压力而且采用更消极的应对方式,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和自杀意念。对目前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对国内外研究内容和结果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心展  尤建新 《心理科学》2003,26(1):102-106
理论界认为、在人际相互作用很重要的那些工作中,印象管理测量应该能预测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但实证研究并没有支持这一假设。文章在综述已有的研究背景基础上,着重介绍了C.Viswesvarav.D.S.Ones等关于印象管理测量与经理的工作绩效之关系的系列实证研究.认为似乎没有证据表明“印象管理量表得分能够预测工作绩效(虽然在这些工作中人际相互作用很重要),并讨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攻击者的认知偏向中,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尤为引人注目。攻击者常偏向于注意敌意性的刺激,并会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作出敌意性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存在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两种可能性,注意优先模型认为注意过程先于解释过程,解释优先模型则相反。两种假设各有论据支持,而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尚无定论。今后的研究当改进实验方法、运用多种技术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更深入地探讨攻击者的这二种偏向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两难中合作行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预测人们将做出合作行为,是社会两难决策研究中重要的问题。该文回顾了社会两难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社会两难的特征、来源、类型、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综述了两难中影响合作行为的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重点介绍了目前存在争议的制裁系统和合作的关系研究,以及为什么它们之间会表现出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对合作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将更侧重于合作决策的理论建构、文化内涵和认知过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儿童绘画与儿童语言的关系,是儿童绘画心理及符号认知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在简要回顾儿童绘画心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二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以及二者心理发展阶段的一致性等方面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符号系统之间联系的焦点在于意义,意义是沟通两个符号系统的纽带。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文章还分析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铎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06,29(1):231-232,213
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对基因与人类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对此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列举了三个主要阶段。并提出了几点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 ,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被同伴喜欢接纳的程度之间具有复杂的、双向作用的关系 ,二者的相关程度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强的趋势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对矛盾的和被忽视群体以及学龄儿童的研究也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认知老化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认知老化的因素很多,人格是这些因素背后的重要动因.当前有关人格与认知老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尽管不同人格特质与认知老化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但现有研究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未来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的结果对比、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机制的内在问题、人格与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