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入讨论实践标准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讨论,这对于促进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神与物质和主体与客体 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出现人类并因而出现精神现象以后,便出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物质与精神这两个高度抽象的概  相似文献   

2.
主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把客体理解为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把主体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相反,唯心主义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从主体的活动中,也就是从他们所理解的“神”或“观念”的活动中,导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解释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可见,他们解决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4.
是实践唯物论还是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主体出发,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从自然本体论出发,则不能克服从“物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难题;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的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是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所在。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李进: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对唯物主义方法作认识论思考的最根本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世界观的统一可以体现在认识论之中。它一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在最一般的方法上规范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据此,可以认为,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包含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的理论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客体始终处于双向运动的状态。主体始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唯物主义方法就在其间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7.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8.
何谓主体尺度?在近代哲学中,与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相联系,对主体 尺度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倾向:一种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即主观化的客体尺度;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前者的代表是洛克的经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马克思通过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体观的缺陷,确立了理解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9.
贯彻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对现行哲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在于: 一、科学地阐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功能。哲学基本问题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问题。认识世界是物质变精神,改造世界是精神变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而“物质”则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与“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下面的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选用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以利于讨论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力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而且扬弃了主体与客体、因果性与目的性、必然与自由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历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不是  相似文献   

12.
实践范畴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在逻辑起点、逻辑建构原则和哲学的重点等几方面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是人类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它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实践唯物主义首先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维方式上的这一根本变革,使哲学扬弃了传统的心、物两极对立模式,哲学的出发点也从抽象的物质或精神而转变为现实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主体哲学。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它高扬了革命实践在改变现存世界和克服异化现象中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它又是一种革命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课题如果人们把尚未解决、尚待研究的问题称作问题的话,那么,严格地说,意识与存在、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问题,即精神的东西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还是相反,物质的东西是由精神的东西派生出来的问题,当然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古代的唯物主义者们已经原则上正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诚然是在日常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代唯物主义由于预先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对研究结果作了预测,证明精神的东西不能存在于有机物的一定形式之外。自然科学不仅证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答案,而且还成功地研究了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哲学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于今年初在广州再次举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六十多位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两变”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对“两变”命题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既不要随意“拔高”,也不能低估。大家除了从“两变”命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两变”的含义外,着重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的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现在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哲学的对象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规定所表达的思想实质,但认为还须对此思想内核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进一步的规定。笔者所理解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性的关系。“动态的”是指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从不止息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与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这种关系永远处在一种发展变化状态之中。而“有机整体性的”,是指作为主客体的关系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开了这种关系,主体将不成为主体,客体亦无以  相似文献   

17.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正>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主体性问题应当结合主体和客体理论来研究所谓主体性,是主体的特征,是主体区别于客体并使主体之所以成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特殊本质。主体性是主体的特性、特殊本质,所以,不能离开主体来谈主体性。而主体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属性、状态、变化、关系的承担者。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就是本体,是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在霍布斯那里,“物质是一  相似文献   

20.
牛小雪 《哲学动态》2022,(12):36-44
当代欧陆哲学“新唯物主义”研究起始于对后结构主义“物质/话语”问题的回应,尤其是主体话语侵占物质空间的问题。对此,“新唯物主义”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卢克莱修-德勒兹的“物质流”理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方法,重新激活了“物活力”的想象,将物本体论推向了理论前台,起到了强化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作用。但是,由于刻意忽略了主体的实践和具体的历史,“新唯物主义”过多地接受了物活论中的“存在巨链”“生命冲力”等理论预设,用假想的神圣秩序为“物活力”做担保,因而更接近于诗意的或神秘的“物-力”体悟。“新唯物主义”实是用“非人类物质”的新角度掩饰了物活论传统的旧假设,其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有着理论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