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20,(11)
正中国教会需要巩固联合礼拜,并且探索取得更广泛深入的合一;中国教会需要持久、稳定地发展,这都需要教会论支撑,这个教会论的神学依据、圣经依据、文化和历史依据等必须来自中国教会自主意识的反省,而不再是重复境外教会的经验总结。中国教会必须认同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认同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并且使自己融入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政治认同的实践就是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应当在神学教育中植入对《规章》的学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自发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中国教会通过三自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爱国爱教的道路,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实现了联合礼拜。七十多年来,中国教会在上帝的带领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基督教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下称《规章》),并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日趋成熟,这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实在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风》2004,(7):12-12
今天,就我们全国基督教来说是个很高兴很重要的日子。全国基督教两会正式接受这座礼拜堂和它的附属房屋。从此,这整幢大楼归中国基督教所有,为中国基督教所用。这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的基督教也是个独立自主的教会,我们讲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就是中国教会由中国信徒自办,中国教会的总部不在伦敦,不在纽约,也不在日内瓦。这里才是中国基督教的总部。解放前,在这座礼拜堂做礼拜的人几乎全是英国人,礼拜结束的时候人人站起来唱大英帝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4,(12):20-21
丁光训主教说:中国基督教应向教会化、年轻化、神学化发展。 中国教会产生主教的问题,已经是进展到实质性的阶段,我也是协商一员,我很愿意中国基督教两会加强教会性。现在计划中国教会产生主教,这样可以使中国基督教更具备教会性。我希望将来中国教会产生的主教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的责任,即对教会负责,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开创中国教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5)
<正>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1950年起中国基督教界发起三自爱国运动,意在使中国教会脱离西方传教士的控制,去除西方的殖民色彩,实现中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与国家的主权保持一致。1958年中国教会走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10)
正2019年是《和合本》圣经问世100周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在2019年年初举行了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合本》圣经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创举,其"信达雅"的译文对中国教会和社会以至于海内外华人教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合本》不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广泛使用,而且为中国教会成功实现契合中国和合文化精神的联合礼拜和后宗派合一,以及构建中国化的圣经神学、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牧长的带领下,中国基督教致力于教会的整体建设,遵循圣经教导,为上帝做出了美好见证。中国教会不仅赢得了普世教会的尊重,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在圣灵引领下,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投入到加强教会自身建设、践行基督教社会责任的使命中。30多年来,中国教会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4,(1)
美国长老会金仁植等四位同工访问中国教会 应中国基督教两会的邀请,美国长老会金仁植(Insik Kim)博士等四位同工于2003年12月10日访问全国两会总部。中国基督教两会主要负责同工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与他们进行了友好、和睦的主内分享。美国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简称(PCUSA),成立于1983年,是美同教会主要宗派之一。2003年10月,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应邀访美,PCUSA作为美国主流教派之一,也出面热情参与接待。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10)
正崇拜(或礼拜)是教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一个教会年即将开始之际,希望各地牧长、神学院校老师、同工等一起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普世教会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教会自己独特的处境,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崇拜程序和礼仪及其实践,进而丰富中国教会的信仰生活,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欢迎积极投稿,篇幅在20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是一个差传的宗教。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无疑是已经西方化的基督教形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形态的基督教在中国一直被许多人看为"洋教"。尽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容讳言,今天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神学上)仍然是西方基督教形态在中国的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迫的。本文仅尝试从基督教与中国处境、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三自"、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探讨。文章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信仰阐释、信仰实践、教会礼仪、教规教制等在中国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在独特的处境中见征基督。  相似文献   

11.
一同工 《天风》2008,(20):4-5
高峰牧师在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对不同信仰特点的信徒,必须遵循坚持联合礼拜、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坚持联合礼拜就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恢复任何宗派或成立宗教组织,不挂宗教组织牌子,坚决反对境外宗派组织和机构分裂中国教会的企图……  相似文献   

12.
正在笔者看来,崇拜礼仪的中国化问题,不是要设置怎样一套程序,而是要怎样在生活中以"礼"彰道。"圣道"和"圣礼"是基督教会的两大特征,奥古斯丁称"圣礼"为"可见的道",说明圣礼在教会崇拜中的重要性。中国基督教传承了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的兴教之路,并实现了联合礼拜。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无论礼仪繁简,都有意义在其中,都传递着相应的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知识爆炸、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是二十世纪的标志。展望新世纪,神学将如何引导中国教会健康地发展,已是众牧长们关注的课题。 十九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后,带有浓郁西方文化色彩的传教士的神学思想很难适应中国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会割断了与西方教会的隶属关系,实行了自治、自养、自传,  相似文献   

15.
<正>教会合一,是自耶稣时代就不断提出的基督教愿景。然而,两千年来的基督教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处于宗派林立的分裂当中。1807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将福音带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教会分裂的副产品——宗派。自此,中国教会就始终在宗派与合一之间挣扎。基督教宗派的产生,既有教义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还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基督  相似文献   

16.
王永明 《天风》2001,(1):26-27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的初衷,也是五十年来中国基督教办教的经验总结。 一、独立自主是办好教会的前提 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艰难历程后发展,主要得益于吴耀宗先生倡导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即自治、自养、自传。所谓自治,就是在中国教会和教会事业的管理上摆脱西方传统,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信徒们需要的制度、典章、仪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督教已进入后宗派时期,尤其是原来人数多的圣公会、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会都已实现了联合礼拜,这是中国广大信徒所喜悦的。 但是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一股教派抬头的倾向,且有蔓延之势。如某地教堂落成典礼,基本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教士把福音传给中国时,也把他们不同的教制带到了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教会结束了过去宗派林立的格局,实行联合礼拜,但同时教制缺失的弊端也随之出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对教会体制探讨的文章便散见于《金陵神学志》等刊物,从建章立制以加强教会行政管理、要求打倒"教霸"主张民主办教的层面,上升到从理论上对问题的探本索源,从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现存的巨大的体制上的痼疾,也认识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制的迫切性和艰难性。本文认为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二是未来的教制的可行性必须涵盖和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教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合一性、圣洁性、大公性和使徒性;2、圣职人员的治理权威和属灵权威;3、保留主教圣职,以继承历史教会的使徒统绪性;4、理顺教会与三自的关系;5、理顺与政府的关系;6、考虑到少数民族教会的特殊性。祈望通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教会教制的建立,以利教会健康有序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金燕 《天风》2001,(6):6-7
今年3月18日,应瑞士教会邀请,曹圣洁牧师代表中国基督教出访日内瓦,随访的有燕京神学院副院长阚保平,东北神学院教务长张月竹。他们参加了日内瓦教会的礼拜,曹牧师代表中国教会说了问候的话,还与伯尔尼、苏黎世等地的教会同工交流与分享,又访问了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此时正值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7届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前夕,美国不顾已经有过的9次失败,处心积虑地又将在这次人权会议上第10次提出反华议案,目的是要借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