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重阳创立的以"全真而仙"为核心的修道论,远承老庄之学,融贯儒佛思想,分别从"全真"、"修心"、"真行"等不同层面,把老庄道家的"见素抱朴""法贵天真"思想,自然超脱的养心论和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慈善济世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对老庄思想的复归与超越,增强了道教的普世性,提升了道教的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中国道教正式开始对得道成仙之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的“道性”论。“道性”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道教的学理化进程。它不仅对众生悟道成仙的理论根据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而且还大大简化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把修道的重点安置在修己一  相似文献   

3.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的修炼阶次思想,为道士提供了一条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可循之径,使得道教修炼理论从朦胧、混沌走向了清晰、明朗。《坐忘论》的修炼阶次思想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修道一样,审美教育也可以将训练过程分为七个既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使人们可以依循这七个阶段逐次展开审美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4.
詹石窗在《哲学动态》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道教思想的根本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作为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教的教理教义正是以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围绕这个核心道教从修道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索和阐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来说明在道教宇宙论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从神学上提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彰显“道”的主宰性、神圣性与超越性;二是从哲学上建构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力图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修道实践提供依据。只有厘清这两条线索相互交涉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道教宇宙论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洪通过论证“神仙存在,仙可学致”,阐述“形神相卫,内修外攘”和 宣扬“立玄为本,思神守一”,将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系统化,创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神哲学形态。通过葛洪,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的过度,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高扬生命的主体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涉及不少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和在医学、药学、养生学、化学等方面很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9.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10.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