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后的中国,雕塑创作随着当代社会、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变革。在借鉴了类似城市雕塑热潮之类的市场经验教训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应该会越来越规范化,资金投入也将会越来越理性,只有向这趋势发展雕塑家们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不断地"进化",可能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走向一个本土创作理念越来越强的方向,也可能因为全球化程度地加深、文化与民族地融合,创作理念突破本土意识而深入到世界的各个方面去。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这四种艺术中,人们都会认为音乐与舞蹈相通,绘画与雕塑相连,而舞蹈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实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作品经常给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家的创作以启示,很多舞蹈编导家们越来越重视对雕塑的研究,从雕塑中寻求创作素材,启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甚至创作出了新的舞种。同样,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也经常被运用在雕塑作品中,雕塑家根据舞蹈中的造型创作出了很多优美的作品。两种艺术同以人物形体为载体时经常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软雕塑的艺术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形式美感,其材质本身的美感也极具个性。在雕塑语言中,每种材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属性,注重材质本身的色彩美感,雕塑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当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正如美国雕塑家约翰·马克昆所说的那样:"软雕塑是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游艺场。"因此,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于艺术创作中,融合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使软材料雕塑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主要范畴之一。意象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为中国雕塑家如何借鉴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继而在探索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问题上,开启了一条既具有世界性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语义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古代传统文化本质的天人合一等方面来分析几件具有意象审美的优秀的当代雕塑作品,并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雕塑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数字技术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使得一批具有数字技术特点的雕塑艺术产品出现,其含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这种雕塑艺术品大多数出现在青年雕塑家手中。其包含了青年雕塑家的独特知识结构,同时在数字雕塑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青年雕塑家对数字技术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此外还有新材料和新时尚等方面的关注,使得数字雕塑艺术发展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雕塑创作主体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作者的修养、学识、审美取向对于其雕塑创作的发展至关重要。雕塑家应在创作中坚持正确的审美取向,推崇真善美、注重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使雕塑艺术永葆生机。  相似文献   

7.
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造型元素主要有形体、量感、空间、材质、色彩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雕塑家对这些造型元素的关注程度不同。通过对色彩运用在雕塑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雕塑形态是新时代的审美追求。随着表现主义的兴起,色彩在雕塑中的主观应用,必将成为新时期雕塑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近2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年轻的雕塑家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把焦点转向了装置领域,并且与它进行探索与创造。很显然,传统雕塑在概念上已经被宽泛,同样地,传统雕塑在模式上也已经被拓展。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给雕塑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当然,不排除当代艺术的现象成为一种进步的表现。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变得神秘而又莫测,当代城市雕塑装置化现象表现在"集成"代替了"塑造";材料的本身意义代替了造型意义;观念语言成为创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另一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本文列举杰出雕塑家的创作并进一步论证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雕塑一个颇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过几代雕塑家的努力,河南雕塑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各地开始兴建城市雕塑。但就目前而言,河南的当代雕塑艺术生存的土壤不是很好。河南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缺少完整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批评"链条。自由艺术家少,自由艺术家生存的空间更是有限。值得庆幸的是当今,有不少雕塑家正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不断努力。在河南积极开展雕塑活动,举办国际国内雕塑展览。  相似文献   

11.
在雕塑作品中,肌理对审美趣味传达至关重要.因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表层肌理.雕塑肌理糅合材料自身特性和雕塑家的审美情感,贯通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雕塑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观念,生态雕塑可以分为永久性生态材料雕塑、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两种形态,其中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是最具有生态性的雕塑形态。对其材料运用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雕塑材料的特性,进而在雕塑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材料。  相似文献   

13.
滕龙  刘虎 《美与时代》2014,(2):123-123
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材料语言和水彩的本体语言在水彩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在当代艺术和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水彩艺术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材料学家合成水彩材料的方法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水彩颜料,随着艺术家们对多功能材料和技法的渴望,丙烯颜料应运而生。他们汲取传统水彩材料之长,补其短,丙烯颜料被大量地运用到水彩艺术创作之中,并与多种综合媒介相结合,这不仅拓宽了水彩画创作的思路,而且能运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绘画创作,促进丙烯颜料创作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原 《美与时代》2003,(9):28-29
作为雕塑家们新的艺术实践,新雕塑打破了雕塑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表现了丰富的内涵;造型方面,新雕塑注重给人以新的观察与思维方式;绿色环境的引入、强调参与性和对观众的亲和力,使新雕塑以无可阻挡之势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油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变革。因此,综合材料在这种环境之下,经由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以多种新型表现形式运用于中国油画领域。要想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呈现出更多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就要对综合材料的性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从而有效实现其与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完美融合。文章主要探讨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特点及运用策略等内容,为综合材料运用于油画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西方现代公共景观雕塑愈发注重对自身结构中虚空间的探索。雕塑家们发现虚空间的拓展可最大可能性地承载创作理念,传递更为民主的公共意志,主动营造出可供人们参与的内部空间与环境空间,让观众通过看、触、穿行、坐卧等多种观赏模式共享雕塑的空间魅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艺术模仿自然理论的提出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开端,也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重要的创作理念,斯托尔尼兹关于模仿论的三种形式——简单模仿、理想模仿和本质模仿,恰恰可以说明从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实践中,艺术模仿自然这一核心理念被不断地真实化,尤其到了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逐渐肩负起了反映社会本质和现实矛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肌理,这种作为最直观的附生于雕塑表面的艺术表现手段,存在于一切雕塑艺术活动中。雕塑肌理有着独特的自我身份密码。通过可识别密码可以透视出雕塑家对作品塑造手法与媒材选择的特殊性情感需求。雕塑肌理的正确运用对雕塑作品观念的传达、主题的突出、氛围的烘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莫迪里阿尼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和"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具有精神之美和形式之美,其画作的雕塑美学特征在不同绘画时期有具体的表现。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奠定了莫迪里阿尼绘画中雕塑之美的形成基础,这种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受到雕塑家布朗库西以及20世纪初以巴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的影响。探究他粗狂原始与高贵典雅之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雕塑是一门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无论是古代雕塑还是现代雕塑,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还是现代装置艺术,它与空间的理解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相对于正空间(三维空间),负空间作为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雕塑的负空间给欣赏者的是可供发现的空间,或者发现一些潜意识的、被忽略的、被遗忘的、被固态审美所掩盖的空间、状态、感受等等。运用负空间的概念指导创作,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雕塑创作的空间意识,让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偶然性和可能性。在各个艺术领域中,负空间都被广泛运用,中国雕塑的"意象"空间,国画中的飞白、留白,平面设计中的剖除正型以及雕塑作品中的镂孔,等等。如何运用负空间来进行雕塑创作及负空间作为表现形式和方法,如何在雕塑创作有效地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