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国哲学会东部分会于1962年12月29日举行第59次年会。年会中的一个讨论会的题目是“审美现象学中的有效性和价值的对立”,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两篇美学论文。一篇认为,审美事实首要地不是价值而是有效性;美可以是价值的根源之一,但它本身不是一种价值而是一种有效性,因此,真正的审美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有效性判断。据此,艺术作品的形式有效性是创造的精神有效性的反映,美乃是对(精神的)存在的真的反映。另一篇论文认为,对艺术上的好所下的判断就是审美判断,也就是审美价值的判断。它批评上述审美判断是有效性判断的理论超越了现象学上的描述,把艺术上的启示论引入有效性概念之中,既过于抽象,又过于普泛;因此,美是(精神的)存在的真的反映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这场争论虽然似乎很激烈,但双方论点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美学的基本观点。这两篇论文曾预先刊载于美国《哲学杂志》(1962年10月11日,第59卷第21期)上。现特将全文译出,以供我国学术界参考批判。  相似文献   

3.
爱情美简论     
泰戈尔说,“到爱情中去找美吧!”真正的爱情是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的,卑微的爱情不具有审美价值。愚人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社会中重要的审美关系。在爱情生活中,时时体现着美,处处蕴含着美。爱情生活丰富人们了审美关系的内容,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美中有爱,爱中有美。爱情美,就是在爱情的过程中,即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美和生活美。爱和美是有机联系的。爱情美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巩固和发展真正的爱情,就应该了  相似文献   

4.
叶蔚 《美与时代》2004,(12):69-70
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时把自己的审美和爱憎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演唱者必须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正确审美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5.
美的范畴最初是从人对事物的肯定判断中产生出来的。但美既不是一种对象,也并非对象的某一特定性状。美的表示的是事物一种非实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主体作为评价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价值的美之概念,其逻辑发展的顺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刘秀丽 《美与时代》2004,1(10):74-75
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其使命不在于完整地再现生活的原貌,而在于致力表现由生活触发的诗人内心特有的情绪和感觉.情绪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态度,满意、喜爱、爱慕或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诗的审美价值就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典型程度:是否本质地反映了它所赖以产生的客观世界,凝聚了这一事件的全部神韵;是否"蕴含"着深刻的群体意识,能深入读者心灵,激起强烈共振.我们面对着的就是这样一首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的乐府诗<公无渡河>: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8.
一文章中常见,A文说,美在物自身,不因人说丑而丑;B文说,丑在物自身,不因人说美而美。生活中却常见,甲说此物美,乙说此物丑;或相反。因此,问题则随之而至:谁是美之裁判?又依什么标准?关键在于标准。不管自觉不自觉,审美判断总依一定标准,但甲乙二人审美趣味有异,标准显然不一,那么,甲则无权对乙的审美经验进  相似文献   

9.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婷 《美与时代》2014,(5):113-113
一、引言 审美是只有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关于美和审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的,认为审美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观照和复现自身的一种活动,并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刘一象化”的论点。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亦无所不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审美以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如何增强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己成为设计者对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要想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必须凭借良好的感知,设计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人们所追求的审美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化差异,对美的感知不仅是审美的动力,而且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因此,设计是随着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而产生的。《手绘大叔系列》正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之间产生。作者画笔下流露出的真情,让不少读者感受到了绘画的美好。画中用平常生活中的琐事,向读者传达了老年人的感情世界里,也可以像曾经年轻时一样互相表达和倾诉。研究编辑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编辑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服饰是人类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是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传统民族服饰蕴含着浓厚的风俗文化和古老的历史内涵。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环境背景会对人们的审美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陌生,另一个要素是熟悉。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社会中,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培养人发现美、认识美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艺术是一种生命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美育和艺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可使受教育者自然、健康、文明、快乐地且有责任、有尊严、有爱心、有创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魏晋美学中,陶渊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他用平淡冲和的形态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美,以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他真正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大自然中,把审美理想建立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之上,追求生命过程的本真与完满,实现了审美式的超越,摆脱了一切羁绊,超越生死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精神达到了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年会是1983年1月中旬举行的,中心议题是判断。关于判断,定义有三:(1)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2)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3)判断是对事物性质的反映。关于判断、命题和句子关系,意见有三:(1)凡是表达判断意义的句子是命  相似文献   

16.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昭昭然,界限分明。世界上可没有这样绝对的事儿。而美中包含有丑,丑中涵纳着美,这倒似乎是事物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范畴的“恶”的文化阐释吕方何为恶,恶的价值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语义中,恶被视为一种行为或事件的客观事实,恶就是生活中那些诸如贪婪、残暴这类东西。伦理学则认为恶是一种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范畴,说某种行为是一种恶,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但在我国,这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问题未能从新角度展开。本文着重研究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基本范畴的“恶”,并通过对“恶”的价值内涵、结构形式、文化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对“恶”作一种文化上的解答(以下打引…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审美意识就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所具有的美,是人类对事物有意识地辨别与体会。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当人的经验或多或少摆脱了常规,发生的经验不完全与意料之中的完全相符时,这种经验价值更高,趣味更浓[1]。声乐艺术的总体构成中包含着各种美的因素,然而这一切因素的表达都需要在自己审美意识的指导下,理解作品并熟练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真实地表达作品所体现的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9.
美术能力倾向测验对美术人才的识别和选拔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测验可分为审美能力测量和艺术创作能力测量两种,其中审美能力测量的测验又可以分为审美判断测验和判断后选择判断理由的两种形式。但以往研究缺乏对审美知觉能力维度的实证研究、没有区分“主观美”和“客观美”,以及缺乏对各类型美术能力倾向测验效度的比较研究。未来可加深对审美知觉能力维度的实证研究,开发多类型美术能力判断测验并比较其效度,开发适用于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能力倾向测验。  相似文献   

20.
《望江南》是存词较多的唐代教坊曲调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审美价值极高。《望江南》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真实之美,主要指《望江南》词一方面所描写的景物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所传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二感伤之美,文人将自然之景与对渐衰的唐王朝及自身命运的担忧的悲情相结合,使《望江南》词作极具感伤之美;第三凄清之美,文人多采用虚实结合与渲染的手法使词作具有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