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美慈 《天风》2004,(6):2-3
经文:雅2:14-26 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较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得救和称义的来源和背景。因此,雅各在此注重追溯犹太人的历史根源,以色列的传统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呼召,且信到底,他的信心以他的行为体现出来,他的信心是没有动摇过,他被称为义。从他产生以色列民,从以色列民经过出埃及的蒙拯救,这就是最初以色列民得救与称义的来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2.
<正>亚伯拉罕在圣经中居有特殊的地位,以色列人的祖先是从亚伯拉罕开始的,真以色列人也是以亚伯拉罕作为其祖先。他的信心踪迹也是一切跟从基督之人的榜样。从灵性层面讲每一位信从主耶稣基督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既然是其子孙,我们理当熟悉先祖亚伯拉罕的信心举动。今天我们以一位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来形容亚伯拉罕的信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潘智力 《天风》2006,(4):17
在约书亚的带领下,以色列民顺利地进入应许之地,这是神要兑现与他们的宗祖亚伯拉罕之间所立的约。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并不是说他们从此以后就可以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他们还要对迦南地进行征服。然而,以色列民没有完全遵行神的旨意,圣经说:及至以色列强盛了, 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士1: 28)。这为后来以色列民离弃耶和华种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4.
<正>《创世记》22章1节至19节记载了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著名事件,亚伯拉罕也由此被后世称为信心之父,因为他不但相信耶和华上帝能使他在百岁之时从其妻撒拉得儿子以撒,而且相信这儿子能够从死里复活。一、亚伯拉罕经受考验(参创22:1-8)上帝在此时要特别考验亚伯拉罕,看看他是否对上帝有信心。上帝特别强调让亚伯拉罕带去献  相似文献   

5.
张效法 《天风》2010,(11):12-14
<正>神要亚伯拉罕走一条信心的道路,对亚伯拉罕来说,每跨出一步都需要有走道路的信心。亚伯拉罕一生传奇,70岁时神的呼召临到,要他离开迦勒底吾珥;75岁时呼召再次临到,他就离开哈兰来到迦南地。他一生敬畏神,与神的关系非常密切,神称他是"朋友"。他那成熟的生命、坚定的信心、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查常平 《宗教学研究》2007,1(1):109-114
保罗的反对者的共同特征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使人得救的恩典本身是非自足的,必须在这恩典之外增添上人遵守的律法作为、接受世上的智慧与知识,否则,人就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救赎。基于这种背景,在保罗神学中,他关于恩典与律法的关系,是他讨论社会正义的基础。他否定了所有犹太教形式中两个共同的柱石:以色列的神选和对于摩西律法的忠诚,将上帝的拣选范围扩大为包括外邦人在内的教会,用因信称义取代以律法称义。基督教正是在这两个方面而区别于犹太教。因信称义的教义落实到个人身上,保罗认为肉身与圣灵是对立的,他进而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按肉体生活,另一类按精神生活,认为存在着自然的人和精神的人,未皈依的人和皈依了的人,堕落了的人和得救的人,尘世之子和上帝之子。第一类人源出于亚当,第二类人来自于基督,提出旧人与新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鱼饼 《天风》2008,(10):22-22
提到亚伯拉罕总是与信心联系在一起。在《新约&#183;希伯来书》11章中提到圣经上所记载所有信心的伟人,亚伯拉罕是首先被提到的。亚伯拉罕原来的名字是亚伯兰,在他99岁时,上帝向他显现,并将他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上帝要让亚伯拉罕成为多国之父,让他的子孙极其繁多,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同时,他的妻子撒莱改名为撒拉,意为多国之母。这一切都是因亚伯拉罕信心的缘故,上帝赐给他的应许。  相似文献   

8.
庆恩 《天风》2001,(10):38
“得救之前”和得救阶段的道理比较易懂,所以在此忽略不谈。关键是“得胜阶段”,试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注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问题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方面敢于顶住当时的罗马教皇,大胆地提出“因信称义”,反对赎罪券;还有他将圣经译成德文,也是功不可抹。但他因为《雅各书》中明确提出“因行为称义”的说法而不喜欢这部书,称此书为“草芥之作”(详见《圣经论丛》骆振芳著,中国基督教协会神学教育委  相似文献   

9.
约数与实数     
《天风》2016,(3)
正司提反在殉道前的证道中,上追溯到亚伯拉罕的信心壮举,下论述至所罗门建造圣殿,其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均有提及,可谓是以色列的浓缩版历史。当中自然提及雅各下埃及的事件,但司提反提到的雅各家下埃及的人数明显与旧约的表述不同。"约瑟就打发弟兄请父亲雅各和全家七十五个人都来。"(徒7:14)但在旧约中几处提及雅各家下埃及的人数均是七十人,如"那与雅各同到埃及的,除了他儿妇之  相似文献   

10.
王保富 《天风》2002,(7):54-55
“洗礼”及其仪式,在当代教会中存在许多看法和争论,各有各的道理。重视洗礼的人认为,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信徒必须要经过洗礼。因为耶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对洗礼抱有质疑观点的人认为,洗礼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礼仪而已。人的得救不得救并不取决于受洗与不受洗,受洗礼的人并未表明他真的重生,得到基督的生命了,未接受洗礼的人也不见得他没有重生,没有得救。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那右边的不是也未接受洗礼吗?耶稣却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6:15)有人认为孩童时代接受洗礼最好,因为上帝曾对亚伯拉罕说:“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  相似文献   

11.
牧人四"感"     
服侍神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所以神对服侍群体更有着特別的要求.就像当年晓谕摩西一样,对利未人的职责和要求都与一般的以色列民大不相同.在新约时代中,保罗对提摩太的要求:"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夏新穗 《天风》2007,(9):2-4
基督不是以色列人私有的财产,更不是西方教会的“专利品”,基督来为要拯救全世界那些愿意真诚悔改的人——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从列邦中所拣选出来的,他们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23:9),圣经因此称他们为“选民”(太24:22),“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然而,因为他们弃绝了神的儿子耶稣,不承认他是基督,并且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救恩便临到外邦人”(罗11: 11),“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2)。以色列人迫切盼望基督来,甚至“百姓指望基督来的时候,人都心里猜疑,或者约翰是基督”(路3:15)。既然  相似文献   

13.
罗应富 《天风》2008,(3):43-47
上帝创世以来,在不同的时期兴起许多人来管理世间的一切,在以色列民的历史上,摩西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管理以色列民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第一人.一直到今天,上帝仍然在拣选他的仆人们在管理,管理他所建立的教会.教会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管理教会的贤人志士和优良传统,使教会有条不紊,一切的工作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教会得到发展与复兴.  相似文献   

14.
柳松 《天风》2017,(7):42-43
《马太福音》11章12节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一些弟兄姊妹对此存有疑问:我们不是因信称义吗?不是凭着信心就得救,可以进入天国吗?救恩不是上帝白白的恩典,不需要人为努力,人也没办法靠努力得到救恩吗?面对信徒的疑问,我曾经从称义和成圣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因信被称义,但还要经过成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摩西的祷告     
陈永远 《天风》2002,(1):12-13
经文:出32:11-14.民12:9-13:申3:25-27 我们弟兄姊妹刚来教会,不知道怎样祷告,我们圣经里看见信心的伟人,神重用的仆人是怎样祷告的。我们今天来看摩西是怎样祷告的,就会给我们属灵的道路上有所长进。一、耶和华叫摩西领以色列民出埃及,摩西到了西奈山领受诫命,约有40昼夜。这时以色列民就以金牛犊代替了神,得罪了耶和华神。耶和华神是忌邪的,命摩西下山,要惩罚以色列民并要毁灭他们。这时摩西为以色列民祷告:“耶和华啊,你为  相似文献   

16.
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照着耶和华的吩咐离开父家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筑坛献祭(创12:7、8,13:4、18)。亚伯拉罕当时的祭坛,可称是家庭的祭坛,用现代的话说,亚伯拉罕当时每到一处都要举行家庭礼拜。家庭礼拜也是教会一贯的传统(指家庭成员在一起的礼拜),目前也为世界各地教会所倡导,家庭礼拜到底有何意义呢?对信徒有何益处呢?  相似文献   

17.
信心的事奉     
孙重生 《天风》2002,(2):11-11
经文:创22:1-8;撒上14:43-45 在圣经中有两个要杀自己儿子的人,一个是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另一个是以色列第一个受膏做国王的扫罗。但因着二人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做出的事性质及影响也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伯拉罕在120岁的时候,已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年迈体衰,勇气削弱的年龄,上帝极其严峻的考验临到了他,上帝指示他要带着自己独生的爱子以撒到摩利亚山去献燔祭,要亲手将他的儿子献在祭坛上。这是一件极难的事,然而,  相似文献   

18.
走过旷野     
旷野,是一种景况的描写,是一个空旷的野外——它自然环境恶劣,是人迹罕至的荒凉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本身就具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值得留意的是,整本圣经都贯穿着旷野的事件,从亚伯拉罕到使徒约翰被放逐拔摩海岛,记载的都是旷野事件.如果我们用两个字来概括摩西五经,那就是旷野.甚至,整个以色列民族史都是旷野的历史.当然,这种旷野的经历,一类是属于整个以色列民族的;而另一类则是属于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孙锡培 《天风》1996,(10):3-5
经文:申34∶1—4;书1∶5—9,3∶14—17 摩西五经中记载了五座重要的山,有人喻之为基督徒灵程的五个阶梯。 1.亚拉腊山——得救的山。洪水退后,方舟停在亚拉腊山,挪亚一家得救了。此山可代表信徒得救的经历。 2.摩利亚山——奉献的山。神试验亚伯拉罕。  相似文献   

20.
"民为邦本"的思想,是三代治国理政的经验传统,孔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对这一治政思想和实践经验的返本开新。它以安民固邦为目的,以敬民、信民、宽民为指南,以养民为实务。养民的根本方式是富民和教民:富民是富国的基础,以藏富于民为旨归,必须以"养民也惠"为准则,根本举措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教民就是育民德,必须以"使民也义"为准则,基本任务是训练民"敬""忠""信""义"。富民和教民并举所达及的实效,就是"民归其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