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通天地继往开来",是2010年第十届香港道教节的主题。"道通天地"者,所强调的是,"道"贯通于天地之间。而"继往开来",是自勉要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更灿烂的未来。香港道教联合会举办第十届道教节的目的,就是希望做到继往开来,将贯通于天地之间的"道",进一步在社会上弘扬。自2001年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均公开举办道教节庆祝活动,以纪念太上道祖诞辰,并与市民同乐,更透过各项公开活动,努力宣扬道教义理文化,希望以中华传统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正>举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单位: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湖北组委会协办单位: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主题道通天地,德贯古今。道,无处不在,无所不通。"道通天地",体现了道教的圆通、包容精神。道无形,由德以显。"德贯古今",体现了道教尊道贵德、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伯端是北宋时道教著名学者,内丹术之集大成者,全真教南宗始祖。由于他本人在生前没有建立系统的宗教团体,所以留给后人的生平材料十分零碎。在近世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论著中,相互抵牾和可疑之处比比皆是。为求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晰和近于准确的线条,特作如下考辨。(一)天台人还是临海人关于张伯端的籍贯,历代有“天台人”(《仙术秘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体道通鉴》)、“天台缨络街人”(《悟真篇集注例言》,《粤西金石略》;《历代神仙通鉴》,以下简称《神仙通鉴》)、“台州人”(《续文献通考》)、  相似文献   

5.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古老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环保理论,并积极予以实践。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成书于汉代的《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若不懂得自然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故而《阴符经》告诫人们:“…  相似文献   

8.
<正>3月21日上午,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宣布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国际道教论坛湖北组委会"承办,以"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将于2017年5月10日至12日在湖北  相似文献   

9.
《香港全真教研究》将要面世了,这本书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完成出版也算是有一段时间了。由于与香港的地缘关系,在广东做宗教研究自然也就与香港有着经常的、多方面的联系,加之香港道教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内地道教学术的“反哺”,以及笔者经常去道教学院授课,使得这种联系更为密切了。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文化精深、玄奥、通达,具有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其生态理念具体表现在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顺乎自然”为特征的伦理目标,以“自然无为”为原则的生态实践之中。三者合为宁静恬淡、清静素朴、柔弱不争的和谐境界,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道教的生态理念(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道教生态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自然“。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即《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与自然暗暗相合。道教认为,宇宙间天地人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筹委会:欣闻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将于2017年5月10日至12日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举办,论坛以"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为主题,旨在共同探讨道教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宗教对话,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宗和"谨此致信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2.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挖掘道教的和谐理念,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拟定于2007年4月下旬,在陕西西安和香港举办主题为“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的《道德经》论坛。为了听取香港有关方面的意见,共同办好论坛,应香港道教联合会的邀请,国家宗教局副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乙酉年香港道教节”于3月22日起在香港盛大举行,今年道教节以“和谐人生”为主题,“道教———土生土长的宗教”为副题。旨在倡导世人在这纷乱繁嚣的环境中,应以道家、道教的人生观,求取生活平衡而达到和谐宁静。“香港道教节”由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办,目的是使香港人正确认识道教的教理教义,进而尊崇道教,是每年一度香港道教界的盛事。今年的道教节已是第五届,主要活动内容包括:香港道教青年营、道教节斋宴、道教文化展览及学生征文比赛、文艺汇演、联欢晚宴、道教音乐会、讲座及千人祈福会等。出席道教活动的除香港地区的道教朋友外,尚有…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16.
<正>神仙传记是专门用以记载仙人变化飞升等灵异故事的一种形式,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被认为是"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的一部",在卷四十五《吕岩》一则中道教神仙钟离权以"黄粱梦"来度脱吕洞宾,他以神奇道术入"梦",在有限时间内让吕洞宾历经人世沧桑而得悟正道。  相似文献   

17.
包括道教传记在内的诸多道经,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鉴于学人对此问题鲜有探究,笔者拟以元代道士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例,作一粗浅探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收入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第139-150册,三家本《道  相似文献   

18.
昭雪国耻喜庆回归□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汤国华●香港得以昭雪国史上百多年的耻辱,顺利回归祖国,不仅是香港人的光荣,而且是全球华人欢欣鼓舞的盛事。《道德经》上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道教界同仁,效法道祖的济世抱负,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形,与大众...  相似文献   

19.
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宗教。一般理解,以修道成他为核心的道教与现实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但是纵观道救起源与道教发展衍变历史,中华道教文化传播与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大律师傅宗天方丈在时常说:“道教文化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文化同根同源,道家文化起源于‘无极太极’,道教起源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文化与道教教理教义,都是从无和有总根源开始衍绎发展”,形成为我国独具的宗教思想,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0.
论道教的法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法剑 ,又称宝剑、神皆佩震灵之剑。” 世有黄金中国道教 2 0 0 2 /3长三尺六寸 ;洞真法师、大洞法师  一粒能延千载寿 ,慢夸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许旌阳作铁柱镇蛟》说 :“晋许真君为旌阳观志序》评价说 :“许君积功江汉曰 :‘吾升天之后 ,留太上所赐宝中国道教 2 0 0 2 / 3许逊以法剑驱邪 ,明张宇初《白鹤师升天于云台山 ,告示天地万神般。” 阁皂山灵宝派元始宗坛的传于京师 ,“数日启棺 ,惟有一剑一物之类出入之处 ,这就是所谓“水中国道教 2 0 0 2 /3道士万振 ,于龙朔元年 (661 )尸解道教以地户为天地之气初生 ,凡卷一百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