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公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开始,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史称“后弘期”)。以1042年阿底峡尊者入藏为标志,西藏地区的佛教从复兴进而转入建立教派时期。当时西藏社会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曹与内地唐王朝力相抗衡的吐蕃王朝已不复存,代之以邦国割据的局面。王室后裔的几个支系与一些新兴贵族势力各据一方,并且大都热心于复兴佛教,以求安定社会,发展实力。在这一形势下,藏区再一次掀起了传译佛经、赴印求法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如大译师仁钦桑布那样的精通教理、善巧梵藏语言文字的优秀译经师。他  相似文献   

2.
其乐格尔 《法音》2022,(1):40-45
<正>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尊者一生投身佛教事业,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高尚,不畏艰难,在西藏地区经历朗达玛灭佛浩劫后的百废待兴之时赴藏弘法14年,为藏区藏传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上文我们讲述了阿里王室兴佛、大译师仁钦桑布开创新译密咒等事迹,同时提到佛教在西藏复兴初期出现的诸多弊端及必须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的特殊缘起。下面我们将略述阿底峡尊者的功德事业、迎请阿底峡尊者的经过,以及尊者与大译师仁钦桑布晚年一次重要会晤。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4)
中国西藏地方的佛教,自七世纪经松赞干布王的大力提倡,到公元841年又经历了朗达玛王灭法的劫难,此后近一世纪西藏都没有出家僧伽,到宋初,卢梅往西康学佛回藏重集僧伽弘扬佛教,西藏佛教再一次兴起并一直发展至今,史学家一般将此前的西藏佛教称为前弘期佛教,将此后的佛教称为后弘期佛教。西藏佛教的前弘时期主要流布于上层阶级之间,后弘时期的佛教开始广播民间,吸取前弘期佛教的教训使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国际讨论会,于1983年2月26日至8月4日由孟加拉国“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委员会”主持在达卡召开。阿底峡尊者(982—1054)与我国西藏地区佛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公元1038年,他应当时藏王的邀请到达西藏,在藏从事传教、著述、译经等活动十六年,于1054年在藏逝世,葬于拉萨附近的聂塘。1963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期间,周总理会见与会各国代表时,孟加拉代表维苏达难陀长老曾提出将阿底峡部分骨灰奉迎回国供养,周总理同意了他们的要求。1978年,孟加拉国派代表团来华迎回阿底峡骨灰的一部分,并在全国各地巡展,受到孟加拉人民的热烈  相似文献   

6.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7.
桑吉扎西 《法音》2022,(2):65-69
<正>阿里地区佛教,曾经有过公元11世纪前后阿底峡尊者、仁钦桑布大译师所处的辉煌的古格时代,高峰之后虽又经历衰落,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切兴盛衰败都是佛教“缘起性空”与“成、住、坏、空”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佛陀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后,吐蕃末代赞普的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地区,娶了当地土王的女儿为妻,生下的三个儿子,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9.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0.
阿底峡尊者于公元九八二年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个月就能读诵“赞佛”文句。十五岁时,能以所学《正理滴论》的道理降伏外道。年满二十一岁即通达一切明处。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所依止的名师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罗睺罗毱多受大灌顶并学一切修行教授。  相似文献   

11.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btsan 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t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  相似文献   

12.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应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主席、僧王苏塔南陀长老请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募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援助孟加拉阿底峡灵塔的建设。日前,此款项已通过我驻孟使馆转到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苏塔南陀长老亲自致信,对中国佛教协会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对中国佛教界对阿底峡灵塔建设的援助深表敬意。长老在信中说,一千年前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地区弘扬佛法,中孟两国的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发展到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无与伦比的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把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宗喀巴原籍青海人,生于1357年。公元1372年遵师命去卫藏学经。20岁在夏住孜钦寺从贡噶贝学《现观庄严论》注解。宗喀巴25岁,在贡塘寺、桑朴寺、孜塘寺等,依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十二世纪期间,佛教形成了整个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西藏通过佛教,也与印度发生了接触。佛教对于西藏文化的发展,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印度一批卓越的大师去西藏宣传佛教。西藏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向我们提供一份很长的印度大师的名单。他们访问西藏弘扬佛教,并参加了西藏的佛典翻译工作。布敦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访问西藏的大师名单。根据达斯  相似文献   

16.
尹邦志 《现代哲学》2012,(4):118-124
萨迦班智达所谓的"汉传大圆满",包括了禅宗、噶举派、噶当派、断派、希解派、宁玛派等派在藏地传续的教法。他的批判,立足于经律论三藏和印度正统,目的是破斥种种不如法的乱象,导正藏传佛教的发展方向。因为具有权威性,它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布顿、宗喀巴等历代大师都接踵发挥。历史地看,萨班的立场反映了印藏佛教传统中班智达(经院派)和瑜伽士(修传派)的矛盾,既合理合法,又不失偏颇。从汉藏佛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萨班借重"吐蕃宗论"这个典故来描绘后弘期的情形,激活了这一历史话题,给藏传佛教新兴教派之间的关系打上了"中印之别"、"古今之别"和"显密之别"的烙印,将吐蕃宗论时期的宗教格局嵌入了后弘期,对藏传佛教的历史方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紫柏尊者     
真可(1543—1603)大师,俗姓沈,字达观,晚年自号紫柏,门人称为尊者。自己也谓皮毬道人。万历中,慈圣皇太后钦佩师之道风,神宗皇帝也雅知师之学行,曾曰:“若此真可名一僧。”(《紫柏尊者别集附录》)遂取之为名。真可,世居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藏十八罗汉之一的哈香尊者,是在西藏罗汉艺术受到汉地罗汉艺术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出现的。他虽然和前弘期的禅宗僧人摩诃衍拥有共同的称呼,但在艺术形象和信仰内涵上却脱胎于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补入西藏罗汉体系是在元朝末年。布袋和尚形象传入西藏后,其身份、谱系部分地被重新建构和诠释而变成西藏的哈香尊者。哈香尊者是汉地佛教因素传入西藏后,西藏人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底,对之进行了融合与改造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洱海区域,到公元9世纪中叶在南诏就已十分兴盛。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在白族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晚期。到明末清初,火葬风俗在白族地区日渐衰微,为土葬所代替。唐初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多为土葬。唐贞观二十年(648)梁建方出兵西洱河,其《西洱河风土记》记载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时说"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又樊绰  相似文献   

20.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二)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问: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弘扬和传播,有哪些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学术成就? 答: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