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论交往在社会实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的生命活动为其永恒的自然前提的,但社会赖以存在的这一自然前提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2.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张曙光:马克思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范畴探析“社会存在”不仅与“社会意识”相对应,而且还有一个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问题。1844年,马克思是从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来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3.
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璞庚 《哲学动态》2001,4(12):19-21
从人类生存的样态看 ,人的身体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 ,生命的规律在人身上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 ,毋庸质疑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与此同时 ,我们还得正视同样的事实 ,人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因为其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而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 ,而且因为就自然本性而言 ,人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用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 ,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 ,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1] 动物生命结构的专门化 ,主要是指其活动器官的专门化 ,…  相似文献   

4.
自然的权利与地球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是合自然规律的.从理论上说,人的存在和发展本不应该破坏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但现实却相反,诚如许多研究者所预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会带来地球环境发展的“限界”.或许这是最不愿承认的预言,因为谁都明白地球环境的“限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限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保护地球自然环境,使地球环境的存在成为一个无限界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但是保持自然环境并不意味着人不再对之改造和利用,因为人是在改造环境中才成其为人并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即在改造自然中实现保护自然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1 对主体一客体的研究开始是侧重从本体论角度展开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的规定性便等于主体的规定性,自然的规定性便等于客体的规定性。于是人们一方面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界定很难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是主体,而自然只能是客体。但是这种界定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客体不仅有自然,还有社会和思维等,它们与主体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之中;而自然界本身也并不都是客体,只有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存在物才转化为客体。另一方面,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他们也有作为客体而存在和活动的时候,这在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仅从实体的意义上考察主体一客体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化出的一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特殊人群。过去对这部分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学、社会学、科学学、管理学等社会人文领域,极少从生命进化与社会进化相结合的角度勘察。实际上,人类历史是在生命与文明的同步进化中发展的。因此,将知识阶层既作为社会存在物也作为自然存在物放在双重进化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8.
房屋最初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同时为了优化住宅周围的环境,人们常借用大自然中的山水花木,或有目的地在传统民居村落周围经营种植,这样既美化了生活环境,还起到了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作为自给自足自然农耕经济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这就是人、民居建筑、植被之间存在着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合乎自然而生活,是古罗马时代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伦理学命题.该命题认为,自然本身作为不可僭越的必然性秩序既驾驭着整个自然宇宙的运行,又作为命运支配着人的灵魂和行为,因而人类必须以自然为指导,合乎自然秩序而生活,这是宇宙秩序赋予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自然本身因其和谐有序性而是善的存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亦为合乎善而生活,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生活.人正是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中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而达成至善.  相似文献   

10.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1.
自然关学在诸多层面展开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介入关学”将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统统纳入到动态的“介入”的模式当中,并以此来拒绝非功利的传统思想。环境形式主义则是一种关于自然环境的审美鉴赏和评价的形式主义,“肯定关学”却反对这种环境形式主义,并认定传统艺术对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艺术品是以某种形式而获得框架的或者被限定的,而自然环境则不然。这就相应地决定了自然鉴赏模式的各种差异,“自然作为自然”的鉴赏模式就在其中得到了推崇,而审美判断是否建基在拥有客观性的适宜自然对象之上的争论也已展开。  相似文献   

12.
王莹 《道德与文明》2003,3(3):42-44
斯密接受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法国重农学派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认为人类社会有着自然的秩序 ,人们只要遵从这种自然秩序 ,不进行人为干预 ,社会就会自然和谐。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看 ,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就必须遵循自然秩序 ,而遵循自然秩序就必须实行经济自由的原则 ,无须国家的干预 ,这样才会有社会经济的和谐。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说 ,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仅调节着社会经济 ,也促使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 ,它使追求个人利益的各个人得以和平共处 ,实现政治生活平衡。同样 ,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中间桥梁 ,实现了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过渡 ,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中医必须考察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挥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直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14.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看来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对本体的反思与表征则是哲学存在的方式。一、追寻本体哲学为何存在 ?这是对哲学的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这个追问不仅直指哲学存在的根据 ,而且直接把哲学存在的根据诉诸于人类的存在。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 ,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何在 ?这就是对哲学存在的人类性根据的追问。这种追问 ,把对“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于对“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  相似文献   

15.
姜玉敏 《天风》2005,(9):40-43
“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凡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创造神学当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对于上帝整全的创造来说,人与自然是上帝的救赎和解放行为的主要对象。在此,我愿意从生态神学的角度,来反思旧约《雅歌》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本篇文章中,我的问题是:在《雅歌》书当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与上帝与人和自然之约(创9:9—10)相符?希伯来圣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关系?在《雅歌》中,人类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现今,人类和自然是选择共生于诗意当中,还是在悲剧之中渐渐消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性"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性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性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真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崇高     
崇高确实在于人本身,但这个人本身首先是指客观的人类社会生活,而不能直接归结于主观的人类内心世界。崇高的根源产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实践和斗争中,而不是根源或产生在人们主观的观念感受中;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性、无限的理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地开发与改造自然,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资源缺乏、粮食不足和环境染污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一背景,为反思传统的地理环境理论,重新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对合作行动出发点的逻辑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1):5-15
近代以来,社会建构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或者说,"原子化"的个人是社会建构的原点。在对人的界定中,由于发现了人的自利追求而使近代早期关于人权的模糊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也因此而使社会治理方面的安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在人的自利设定中,把人本来应当具有的道德因素从人身上剥离了,使人成为理性经济人。结果,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也都被简化为利益追求,社会建构也就完全从属于为了人的利益追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的目的。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后,这一社会建构逻辑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必须去重新审视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也不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相反,社会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和活动之中的,人是通过行动而建构了社会和诠释了社会。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探讨也就聚焦到了人的行动上来了,从而发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行动应当是合作行动,而人的共生共在则是合作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