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慎杰 《天风》2005,(12):34-35
在全部圣经中,只有两个人见过神——雅各和摩西。雅各与神摔跤,直到黎明。神给他改名叫以色列,他的生命发生了彻底改变(创32:24—32)。摩西与神的关系非常亲密。“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11上)。虽然圣经中提到“从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活水     
玎茈 《天风》2003,(9):23
全能至上的主,您来了,我们听见了吗?您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38) 您从我们的渴想中来,仰望中来,切慕中来。您使我们打开了紧闭的心门,释放出新的生命。 生命之主,我们看见了吗?您是真的来了,您是我们的生命活水。您对撒玛利亚妇人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  相似文献   

3.
朱致国 《天风》2003,(9):10-11
一、活水(约4:1—18) 活水是神的恩赐。不是雅各井中的水。旧约圣经中象征神使生命繁茂,恩典充盈(结47:1—13)。新约圣经中预言神降临的时候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流出来,城内街道有一道生命水,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启22:1—2)。 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历史上就有怨仇的根源,主前722  相似文献   

4.
(一)从“生与死”谈起 在生命哲学史上有三位世界级的思想家给我们解答了“生命”的奥秘: 孔子是人文主义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似乎流入到“不可知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 耶稣是基督宗教的创始者,他对生命的看法可谓不同凡响。多默曰:主乎,吾侪既不知尔之所往,又焉能识其途哉?耶稣曰:“予即途也,真谛也,生命也。人欲诣父,舍予末由”!(若望福音:O14:5—6)。  相似文献   

5.
生命哲学(die Lebensphilosophie)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总称。它起源于德国。谢林(特别是他的实证哲学)、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都是生命哲学的前身。但首先使用“生命哲学”这个术语的,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冯·施雷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这种哲学反对理性和启蒙,强调人的感情冲动、直觉和非理性的情感,即过分地重视人的生物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向。一般说来,西方文学和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属于这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1833—1911)和法国的H.柏格森(1859—1941)。  相似文献   

6.
忠实的朋友,是稳固的保障;谁寻得了他,就是寻得了宝藏。忠实的朋友,是无价之宝,他的高贵无法衡量;金银也比不上他忠实的美好。忠实的朋友,是生命和不死的妙药;惟有敬畏上主的人,才能寻得。敬畏上主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因为他怎样,他的朋友也怎样,(德6:14—17)  相似文献   

7.
张澜(1872—1955)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他整个一生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虽有某些变化,但他思想观念上却有着一种主导性和连续性,支配了他的言论行动。这就不能不从他的哲学思想上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6,(10):25
主藉众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甚至有人将病人放在褥子上抬到街上,指望彼得过来的时候,或者能得到他的影子照在身上。还有许多人,带着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徒5:1—16)。大祭司和他所有的同人,满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监里。但主的使者,夜间开了监门,领他们出来说:“你们去站在殿里,把这生命的道都讲给百姓听。”天将亮的时候,彼得和使徒就进殿里去教训人,大祭司和公会的人,令人到监里去,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5,(6):1-1
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 主同在。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 (若1:1-5)  相似文献   

10.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3,(1):1-1
兄弟团聚之乐 看兄弟们同居共处,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象珍贵的油流在亚郎头上,流在他胡须上,又由他胡须上,流在他的衣领上。又象赫尔孟的甘露,时常降落在熙雍山;因上主在那里赐福,又赐生命直到永远。(咏133:1—3)  相似文献   

11.
汤士文 《天风》2002,(1):23-23
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3:7)时,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尼哥底母,这位当初耶稣和他谈话的宗教领袖,询问耶稣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变成一个婴孩(约3:4)。耶稣向他解释说,他是指灵性的再生,而不是指肉体的再生(约3:5-8)。我们需要重生,因为我们是灵性上死了的人。我们的罪已经使我们与赐生命的上帝断绝了关系。我们都已经由于违背上帝完美的道德标准而犯罪(罗3:23)。因此,我们都该受到责备和应该受到上帝的审判(约3:18-21)。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赦免和永生,耶稣通过他那无罪的生命,他在十字架上献祭般的受死和他的复活,已经使得赦免和永生成为可能。灵性的再  相似文献   

12.
我要探讨的是,在人的生命开始发展过程中,“我”是什么时候存在的。我认为,人们找到了“我”的存在,从而认识自己的造生者——天主,比之由仰观俯察,藉万物所呈现的德能,而认识天主,就更为亲切,而且亲切至至。 “趁上主可以找到的时候,你们应该寻找他;趁他在近处,你们应该呼求他。”(依55:6)  相似文献   

13.
盛足风 《天风》1996,(2):37-38
一次,主耶稣说出了权威性的名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真理,给人指明当行的道路,又吸引人去接受更高的生命,而凡发展这生命,丰富这生命。这个生命又转过来发扬真理,印证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冀慎杰 《天风》2007,(21):12-13
神是万有之源(参出了3:14),他是全能的主宰。"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他能叫流泪谷变成泉源之地(诗84:6),叫坚石变为泉源(诗114:8)。他是我们救恩的泉源,智慧的泉源,活水的泉源,生命的泉源。一、救恩的泉源圣经中提到:"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赛12:3)救恩出于神(约2:9),神是救恩之源。"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来5:9—10)神有丰盛的救恩(诗130:7),他的救恩永远长存,直  相似文献   

15.
主耶稣受试探,在圣经中三本福音书都有记载(太4:1—11,可1:12—13,路4:1—3),表明是一个重大事件。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又是道成肉身有血肉之躯的人,圣经称他为赐给人生命的“末后的亚当”(林前15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做有道德的人,让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查理·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他需要有信仰、赞美和同情。——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1803—1882),美国诗人,评论家人的美德就象一块镶嵌在朴素背景上的宝石。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目的     
《法音》1992,(8)
本分是本分之因,行善是行善之缘,而人生既是为本分,也是为行善。本分和行善并不能以理智来了解。善良的道理本身就很完美而不需要推导。让我们尊重本分,敬仰善良,让我们高歌菩提,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活的目的,因为群而存,孤则亡。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同自然相协调,并能对自然的呼唤作出正确的反应,他就能生存。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生命,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存在着生命力,这就好象,如果空气中氧份太少,人们就会终止生命。饮用水和食物的缺乏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向生活要求什么,因为,从广义上说,人离开了自然和环境就不能生存。所谓  相似文献   

18.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与恩赐     
光盐 《天风》2006,(23):28-29
上帝赐给每个人的才干都不尽相同,就看我们怎样去使用,用在哪里。这就是一个生命的问题。即使一个人的才干(恩赐)再小,但他的生命丰盛、成熟,他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好神的托付,这样,他在神面前所得的奖赏与大才干(恩赐)的人所得的奖赏是一样的。这里有一则故事,很是耐人寻味。说的是某教会有一位传道人,讲道很有恩赐,深受信徒好评。平常他骑自行车出入教会,也看出他很是朴素。一天,另一位牧者借他的自行车外出为教会办事,不慎将车丢失。牧者回教会向他表示歉意后,让他自己去买一辆新车回来报销。于是,这位传道人去一家店里选车。问过店主,要价300元,经过与店主一番讨价还价,店主慷慨让利40元。其实,从他一进门,店主就认出是教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灾祸 “凡信赖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热的侵袭,树叶茂盛,不愁旱年,不断结实。”(耶17:7——8) 这段圣经为信赖上主的人,确实是极大的安慰。但信赖上主的人,他的人生旅途却未必一帆风顺,有些人甚至饱经风霜,终其一生。我们都知道:“幸福、灾祸、生死、贫富都来自上主。”(德11:14) 对来自上主的灾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