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480名农村和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孤独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为研究工具,考察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状况。结果表明:(1)小学高年级儿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农村儿童的孤独感普遍高于城市儿童。(2)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3)农村儿童倾向内向,其内外倾向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农村儿童的内倾性人格特征是影响他们孤独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637名3-6年级小学生施测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伊利诺斯孤独问卷、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和家庭富足量表,以探讨互联网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及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从事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网络活动较多,参与社会交往类网络活动较少。2)网上信息获取活动显著预测儿童孤独感的降低。3)在网上社会交往及休闲娱乐活动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人格特征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科学》2001,24(4):442-444
本研究采用经修订的量表对大城市三所普通小学的569名小学生测查了与社会交往有关的情绪,结果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女生。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二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被拒绝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儿童。  相似文献   

4.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幼穗  孙红梅 《心理科学》2007,30(1):84-88,51
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调查法对3-6年级儿童共600名进行了研究,试图考察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欢迎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和一般组;一般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和被忽视组。(2)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和较低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社交自我知觉较低的儿童。(3)高攻击型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低攻击型儿童,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高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退缩型和低退缩型儿童,一般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低退缩型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20名听障青少年施测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孤独量表(CLS)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探讨听障青少年父母依恋、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依恋沟通、信任、疏离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母亲依恋仅沟通维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信任和疏离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在人格特质上,仅内外向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内外向分别与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内外向在父母沟通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作用,说明父母沟通能直接影响听障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同时也可通过内外向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社会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技能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自尊在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技能、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城市漂族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18名小城市漂族老人施测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用相关分析研究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5)。结论:社会支持是影响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独感的因素之一,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减少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应湘  叶小红 《心理科学》2007,30(6):1489-1492
摘要本研究以1128名四到六年级的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作为被试,以儿童孤独感问卷(CLS)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为研究工具,对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的社会孤独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感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儿童孤独感年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长,孤独感强度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3)外来工子女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子女的孤独感,父惩罚因子、父偏爱因子与母关心理解因子对儿童孤独感影响显著,能较好的预测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法以453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孤独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孤独感总分、孤独感和孤独应对策略及气质类型各维度上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差异;大学生孤独感各维度与其气质类型以及3种类型的孤独感应对策略得分间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气质类型、孤独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伴依恋问卷、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孤独感问卷以及自我建构量表对6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作用过程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青少年同伴依恋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产生影响;依存型建构在孤独感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调节作用,独立型建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同伴依恋通过孤独感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依存型建构可促进感到孤独的青少年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14.
以探索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使用媒体接触习惯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暴力程度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而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则无显著相关。(2)大学生接触电视剧暴力程度最高,其次是电影,暴力程度最低的是电脑游戏;大学生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3)大学生媒体接触频率有显著的媒体类别、性别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我国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感是儿童觊觎自己对同伴关系与友谊质量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主观情绪体验。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探讨同伴关系、认知因素、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但缺乏适合本土化的儿童孤独感的量表;探讨单一因素对孤独感的研究较多,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孤独感的影响的较少;调查研究较多,追踪研究较少。今后,将创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并注重横断与追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儿童孤独感将会趋于追踪研究的发展并会构建出适合我国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三者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尚不清楚。为考察其影响力的大小,本研究采用了优势分析的方法。选取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提示减少孤独感是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同伴侵害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班级戏剧问卷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44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和整体自尊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的两个中介变量。 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整体自尊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在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由于同伴接纳对整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侵害对整体自尊的预测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成人依恋自陈量表与孤独感(UCLA)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偏中高孤独水平占72.3%,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多以惧怕型依恋为主,依恋类型和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UCLA孤独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31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2)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