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对模态命题作过讨论。但用数理逻辑方法研究模态命题是始于本世纪初。刘易斯(C.I.Lewis)从研究严格蕴涵出发,在命题逻辑中加进模态词L(必然)和M(可能)而构造了模态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2.
自从弗雷格以来,逻辑系统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极其巨大的发展。这一巨大发展可以分成几个主要领域,其中之一就是非古典演算的发展,例如,路易士创立模态逻辑,卢卡西维奇和波斯特引进多值逻辑,布劳威倡导直觉主义逻辑。我们这里想要谈论的相干逻辑,也是一种非古典演算。相干逻辑是关于相干蕴涵的逻辑。相干蕴涵是顾及命题在内容上的联系的一种联结词。命题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是具体而复杂多样的。相干蕴涵反映了可用命题变项之共同出现表示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3.
当今,命题模态逻辑作为一种标准的形式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然而,与命题模态逻辑不同,通常的一阶模态逻辑语言的表达力是不充分的,这是许多重要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这些重要问题包括:模态逻辑中没能出现与经典逻辑相媲美的赫伯兰(Herbrand)定理、非严格指称问题、同一性问题、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动态逻辑的指派表达等等.美国当代逻辑学家、证明论专家菲汀(M.C.Fitting)充分认识到通常的一阶模态逻辑表达力不充分所产生的弊端,他通过把谓词抽象引入通常的一阶模态逻辑的语形和语义,以一种极其简单和自然的形式加强了一阶模态语言的表达力,从而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本文首先介绍谓词抽象的基本思想及其简史,然后重点阐述谓词抽象在模态赫伯兰定理以及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模态逻辑是伴随着现代逻辑的兴起而产生的,它创立于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刘易斯(C.I.Lewis,1883—1964)从分析实质蕴涵悖论开始,建立了一系列模态逻辑系统S1、S2、S3、S4和S5。他的工作确立了模态系统的多样性,显示了模态逻辑的丰富内容,引起了逻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三十年代后,不少逻辑学家围绕着刘易斯的模态系统,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基础。四十年代中期,卡尔纳普和巴肯等人建立起了卡尔纳普语义学和模态谓词演算,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语义和谓词方面的问题,但为后来建立严格的语义学作了准备。与此同时,麦金西等人把当时古典逻辑代数语义学方面的成果运用于模态逻辑,  相似文献   

5.
史璟 《逻辑学研究》2009,2(4):82-96
引入非良基集合可以为模态逻辑提供一种新的语义学。这种语义是在集合上解释模态语言,使用集合中作为元素的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解释模态词,并在集合中采用命题变元作为本元,从而解释原子命题的真假。在这种新的语义下,从模型构造的角度看可以引入几种非标准的集合运算:不交并、生成子集合、p-态射、树展开等等,证明模态公式在这些运算下的保持或不变结果。利用这些结果还可以证明一些集合类不是模态可定义的。  相似文献   

6.
论可能世界的名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一般也可以称为“世界”、“点”、“状态”、“时间”以及“情境”等。模态语言本质上是研究通常一阶模型论意义上的关系结构的简单、且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形式语言,但是,传统的模态语言没有一种机制来指称关系结构中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推理。以传统模态逻辑为基础,在句法中引入“可能世界的名字”作为第二类原子命题、引入相应的算子和约束词而得到的语言称为混合语言,这一语言既发扬了模态语言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克服了模态语言前述的重大缺陷。本文首先介绍“可能世界的名字”引入的逻辑背景和主要思…  相似文献   

7.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曾被乔治·布勒斯誉为模态逻辑的黄金年代,因为模态逻辑的三大分支:完全性理论、对应理论和对偶理论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这大致确定了模态逻辑的研究方向.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约翰·范本特姆教授(Johan vanBenthem)是模态逻辑对应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1976年的博士论文《模态对应理论》以及1983年出版的《模态逻辑与经典逻辑》,成为模态对应理论的经典著作.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清宇和刘新文翻译的《模态对应理论》(“逻辑之门——约翰·范本特姆经典著作”·卷Ⅲ),引起了国内学界对模态对应理论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模态对应理论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我们组织了对范本特姆教授的访谈.  相似文献   

10.
论伦理命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坚持了伦理命题没有“描述性”意义的教条。从“意义单位”理论出发 ,一个语言单位 (语词、语句或话语 )的意义 ,内在于它与同类单位发生联系而构成更高层次语言单位的能力 ,因此 ,一个有意义的纯伦理命题应该是一个“实质蕴涵”的复合命题 ,即“‘应该A’蕴涵‘应该B’”。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义谢弗竖这种新算子,本文构造了模态逻辑GL的模态表列和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广义谢弗竖是一种n元算子,为模态逻辑的表达式提供一种新记法,使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的陈述直接明了。由于谢弗竖是一种新算子,基于它的模态表列规则与通常的基于模态词和联结词的表列规则有所不同。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中的内定理证明很简单。因为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与模态表列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所以GL的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的完全性由GL的模态表列的完全性结果易证。GL的模态系统的完全性证明比较特殊,无法直接应用证明模态逻辑完全性的一般方法——典范模型方法,需要用一种过滤的方法挑出一些可能世界构造有穷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模态逻辑树模型上的局部等价以及m-保守的重述。所谓重述指的是将一种语言下的公式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这种翻译可以是等价的(局部等价性),也可以是不等价的(m-保守的)。本文所研究的模态语言包括ML、MLI、MLG和MLGI,所涉及的模型是模态逻辑的树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模态逻辑树模型上的局部等价以及m-保守的重述。所谓重述指的是将一种语言下的公式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这种翻译可以是等价的(局部等价性),也可以是不等价的(m-保守的)。本文所研究的模态语言包括ML、MLI、MLG和MLGI,所涉及的模型是模态逻辑的树模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左右Kripke等人引入关系语义后,许多常见的模态逻辑的完全性得到证明,以致Lemmon和Scott(1977)猜测所有的逻辑都框架完全。然而,Thomason(1974)首先给出了一个不完全的时态逻辑,从而否定了这个猜想;稍后,基本模态语言上的反例也被发现。而Blok(1978,1980)使用代数技术则证明,框架不完全在模态逻辑中并不罕见,有不可数多的框架不完全的模态逻辑。自此,模态逻辑的研究从对单个逻辑的讨论向对逻辑类的探讨过渡。代数的方法不甚明显,以后又逐渐发展出其它的方法。Chagrov和Zakharyaschev(1997)介绍了一种能得到一大批有某种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模态逻辑的研究方面,目前在国际上是比较活跃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们把时间的要素也包含在模态的概念中,扩展为关于时间模态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我国古代逻辑著作《墨经》(后期墨家所作,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中,已经讨论到时间的模态。中国古代逻辑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探讨了时间模态词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现代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如卢卡西维兹、波亨斯基、麦考尔等,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结果。本文另辟蹊径,对模态直言命题、模态三段论的格和式作了新的解释,构造了模态三段论的一元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比较简单地解决了必然式系统的判定程序,并且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构造了必然式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也称克里普克语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关于模态词的解释,其主要特征是,与之前的模态代数理论[1]相比,作为一种塔尔斯基式的语义,使模态句法对象与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18.
谈论事物的方式决定了模态逻辑承诺了本质主义。回避本质妨碍了量化模态逻辑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必然的一种本质主义解释。这种解释为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模态三段论提供了一个漂亮的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刘新文  余俊伟 《哲学动态》2005,27(12):26-31
模态逻辑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它起初在哲学中得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作为"必然和可能的逻辑"而被人所知.但是,把模态逻辑视为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逻辑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过时."模态语言是研究关系结构的一种简单但富于表达力的语言"、"模态语言为关系结构提供一种内部的、局部的视角"、"模态语言不是孤立的形式系统",这就是关于模态逻辑的新观点(这种观点有时称为"阿姆斯特丹观点").新观点不再把模态逻辑视为任意种类的形而上学系统,而是作为研究行为、知识以及我们周围任何其他具有良好结构的具体事物的逻辑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三段论规则中的周延律一般是指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本文把直言命题中作为主项和谓项出现的词项处理成零元模态词,提出一个零元模态逻辑系统来精确定义周延这一概念,并论证这两条规则可以从该系统的内插定理直接导出,由此确立周延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