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历史悠久,爱国精神源远流长。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其源渊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道教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与民族意识相互融通。道教经典包罗万象:上自天文、地理、医书、战策,无所不载。几千年来,道教的教理教义从来没有离开过报答国土之恩的宗旨。例如邱长春真人,他在年逾古稀时,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万里雪山西行,一言止杀,拯救生灵涂炭,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道教历来素有敬仰圣贤之传统,长春观就建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殿,叫做“二圣殿”,供奉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尽忠尽义的关羽。道教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死而不忘者寿”。为国为民而死,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2.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4.
欧洲同亚洲开始接触时,许多欧洲人差不多认为中国位于“地球的边缘”。他们对中国的描绘主要是基于有限而通常带有偏见的认识之上,因而使这富有魅力的地区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总的说来,此后,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渐趋成熟。遗憾的是,汉学研究中道教这方面却被忽略了。约翰·布鲁费尔德写了好多本关于道教的著作。当他写到道教本身“用之不足既”(“既”即“尽”。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04页。——(译者)时,说:“民俗学,玄妙科学,宇宙学,瑜珈,冥思,诗歌,清静无为哲学,崇高的神秘主义——它[道教]可谓包罗万  相似文献   

5.
祖先崇拜本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随着数百年来道教与其原始宗教逐渐融合,其祖先崇拜已远非原初意义上的形貌,早已与道教信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瑶族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近几年在云南瑶族地区调查的资料为主,从瑶族“家先”观念的发展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瑶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质。一、道教与家先观念的发展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家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家先”,是他们对具备了某些条件,死后得以把灵名列在“家先单”上得到后世子孙供奉的家庭或家族祖先的称呼,并非是指本家族已亡故…  相似文献   

6.
道人与“懒”很亲切,从昔日的道家“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到后来的道教“睡仙”陈抟、“赤脚大仙”董清奇等等,都莫不以“懒”而闻名。后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馋当厨师懒出家”。“懒”俨然已经成为自命清高的出家僧道们的一种共同特征与标志。当年道教北五祖之一的钟离权祖师也曾自号“天下都懒汉”,意为其不与世人相争斗,懒于争夺功名利禄,并非他是个本性懒惰之人。试想,修道本来就是件玄之又玄、难之又难之事,倘若真的懒惰,又如何能够修成神仙?同样,传道度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神仙若本性懒惰,又如何肯去普度众生?后世有位…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开国皇帝。他“起自寒微”,“灼见情伪”、“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明帝国。其所创之制度,所订之政策,以及个人之爱好崇尚等,常成为他的后代子孙明代诸帝的楷模。他对道教的态度、政策,就是这洋。尽管他在某些口谕中,抨击道教“神仙之术”“无验”,“切不可信”,“炼丹烧药之说,朕焉用此”,但在实际上却利用道教以神化其皇权;尊崇扶植道教,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统治;严格道教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符合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9.
丹溪朱氏,讳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元代浙江义乌县赤岸镇人。当地有一溪流名“丹溪”,人们仰尊丹溪先生医德医风之高尚,避其讳而尊称之为“丹溪翁”,或称“丹溪先生”,后世医学家直称为“朱丹溪”。朱丹溪,是我国十三世纪早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是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他对道教养生理论的研究,独具心得。他把道教内丹理论和养生方术运用到自己的医学实践中;创立滋阴相火学说,成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的学术著作主要是《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是吸取唐代道教学者关于主静、止观的思想。《相火论》,从“凡动皆…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11.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魏伯阳、陈抟、张伯端、王重阳、邱长春等人的道教思想传统,阐发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体系。在他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中,其方法论与境界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这里有较同时代其他道教养生学家更多的辩证法和修炼思想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较突出地体现出清代中期中国全真道教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人力胜天道”刘一明认为,人的形体是在虚无之“道”所派生出的“先天真一之气”的主宰之下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先天真一,祖气者是也。”人在母体而未生之前的胎儿状态,是最能体现“道”的至善至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13.
关帝信仰形成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羽被神化的历程中,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归纳起来有三条脉络即民间、封建帝王和正统宗教(佛教、道教),它们分别以其各具特色的方式对关羽加以崇奉,而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了这一神化。本文针对这三条脉络分别探究其神化关羽的原因,指出封建社会帝王们对关羽的进封是随着具体的社会政治需求而不断改变的;民间对关羽的尊崇则体现了民众信仰的实用主义;而正统宗教纳关羽为神则是其适应社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林希逸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友人交往等方面探寻其与道教的因缘际遇,藉此考察其对道教的认识和态度。林希逸从小生活环境中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其友人中有不少从事道教丹法修炼,他常以丹法术语运用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丹法的感触。从林希逸对道家经典的注疏中可以了解到他对道教炼养有深刻认识,认为道教炼养之法源于《老》《庄》,他将道教丹法等炼养法术的逻辑原点归入老庄思想。林希逸曾经有过对丹法的追求,却“还丹无诀”而“幸触除”,他坚持了儒家的精神信仰,力图在思想理路上将道教之学统一在儒家纲领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1,(4):106-111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济世良医和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与中国医学史上他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位道教学者在其医学著述中所表露的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的审美观照,对神仙人格美的追求,却少有研究者论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析孙氏美学思想,认为其“少欲终无事”、“非分”莫为及“大哲”不及仁医的观点代表了道教独特的人格美论。  相似文献   

17.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18.
道教科仪与中国古老宗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及表现形态,道教亦不例外。一般说来,道教典礼仪式都统称之为“科仪”。所谓“科”,可解释为“动作”之意。《说文》:“科”它含有程、条、本、品等义;而“程”例又一有法则之义。荀子云:“程者,物之准也”。仪,意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正如常言所说“行礼如仪”。道门中的法事因其目的、宗旨的差别而具有不同之形式,按照一定法事准则做道场称之为“依科阐事”。从语义学上看,俗语“照本宣科”与此有同一渊源。道教科仪是自成系统的。完全是可以撇开种种外围的观照而对道教科仪本…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中国化方向,正成为当今我国各宗教的共同议题和重要任务。龙虎山嗣汊天师府有块牌匾——“阐道布教”,这是祖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阐释它,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道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切实含义,不是说道教本土化,而依旧是说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样才能跟上当今中国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0.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