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以“本地化”为理想的诠释活动。但是“本地化”既可能转变或者再造原有的文化,也可能使外来信仰被原有文化所融合甚至消解。本文试图处理与此相关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诠释、特别是实际的接受,是否反映了“本地化”的理想形态?其“本地化”的历史与现状,能否使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获得合法性身份?第二,基督教对当代中国人的针对性意义何在?是否可能通过诠释基督教思想中的一般价值,为“本地化”赋予新的涵义?在指出“本地化”与“处境化”所面临的困难之同时,本文试图描述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的“非宗教性诠释”。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4月,《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名家谈中国伊斯兰教与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讨论伊斯兰教相关话题的学者访谈录。之所以冠以"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主题,一是基于伊斯兰教的国际性特点,无论是从信教人数还是影响来看,伊斯兰教被视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人员的频繁流动及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文化、文明的互动、交融及"跨界"更加常态化;三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文化都具有"在地化"烙印,中国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深度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认识、研究我国伊斯兰教,既要有开放的全球视野,更要置于中国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3.
外刊学论     
佩措尔德:“美学与全球化的挑战”(Paetzold,H.,“AestheticsandtheChal lenge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YearbookofAesthetics,Vol. 8, 2004)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首先,全球化引发了两种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由于交往技术———电视和计算机应用———的兴起,电影、摄影和电视系列节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播撒,这被称之为“全球文化工业”。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 :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于 2 0 0 3年 9月 2 6日至 2 9日在桂林举行。来自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青年学术精英和专家 6 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对许多论题从学理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一、全球化语境中文明冲突的本质和效应什么是全球化语境 ?首都师范大学叶险明认为 ,所谓全球化语境 ,是指人类文明和文化在不断超越国家和地域界限基础上的积累、传播、交流和发展的语言环境。全球化语境在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浪潮。这一“全球化”潮流,给我们中国穆斯林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使广大穆斯林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经典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新的解释(“解经”工作),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当今世界同步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反复探索的新课题。一、“解经”工作的意义、依据和标准伊斯兰教界所开展的“解经”工作是在新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视野中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全球化问题由隐而显,这个历古常新的话题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探寻传统文化在其目标和机制中的现代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认同与文化整合的统一,提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儒家的精髓思想“和而不同”在其视野中的重要价值。文章从趋势和过程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和而不同”在文化认同中的目标价值和在文化整合中的工具价值,阐发经典儒家精神的现代价值,指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是人类文化的大传统,其过程则是传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的并存。  相似文献   

7.
赵宬斐 《学海》2023,(6):152-160
民主跨越中国历史语境进行传播、移植与改造,主要采取“解构-转化”和“传承-创新”这两种路径实现其“再概念化”与“本土化”,最终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概念的建构。该概念在突出创新性与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原有概念固有的语境、适用对象及其本来意义,充分尊重了民主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民主的“再概念化”与“本土化”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全球化新时代,聚焦中国问题与中国实践,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始终保持弹性和张力,始终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进而以崭新的民主范式不断拓展全世界民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何中华 《哲学研究》2023,(9):15-25+12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非遗"影像化传播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在利用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真实还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语境,积极探索"非遗"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助双赢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佑民 《天风》2001,(10):21
黄河自孟津以下流入平原,在河南一带河床高出地面。形成“悬河”,两岸主要靠堤防保护。形成“悬河”的主要原因,就是泥沙沉积量大,河道疏通条件差。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巨大,可是在形成“悬河”的地方,其危害也不容忽视。因此,治理黄河的工作,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的过程。 基督教是世界性宗教,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当它传入中国后,却如黄河流入平原,在很大程度上已成“悬河”。意即其不仅难以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融和,而且有时还成为了危害中国社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全球化的来临及其原因当20世纪帷幕即将落下,一种新的意识正在成为日益流行的术语,这就是全球化。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所谓整体化,是指全球作为同一个社会整体而存在;互联化是指所有国家和民族在信息、交往、利益方面的普遍相关性;依存化是指国际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球化的过程始于工业革命。早在1848年,马克思就已预见性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2.
正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自唐宋时期传入我国后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始终走着一条中国化之路。如何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化语境两个维度认识伊斯兰教,以及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议题。近日,《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名家谈中国伊斯兰教与研究》的出版就是针对上述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这是一部以口述史为主,对伊斯兰教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访谈录,全书25万字,分四个专题,收录了16篇访谈稿。  相似文献   

13.
2002年9月16日至18日,全国“经典阐释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香港等地的70多名学者与会,围绕着“经典阐释与文化传播”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互动日趋频繁,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张力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大量的经验研究试图证明文化的同质化,本土化动力学的研究则极力支持异质化,而其他大部分研究则采取折中的保守路线。但是,这种对全球化潜在结果的争论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文化互动过程。所以,另辟蹊径,引入人类学早期的涵化视角,转而研究全球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将大大扩展全球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今天,在世界人类行将跨人21世纪的时刻,我们来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是有重大意义的。首先,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化运动的世界性推展与知识经济的初现端倪,全球化作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呈现在各国人民面前。它不仅是一种经济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过程。单就文化过程而言,以“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为突出标志的西方价值观,把文化的全球化经常理解为超级大国为控制全球而推行的单极化过程,竭力凭借其经济、军…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法律文化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海鹂 《学海》2002,(1):97-103
法律文化是审视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一种视角。全球化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法律文化的重新认同。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对自身法律文化的反思与再解释 ,包括面对自己的文化史的再解释 ;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时代法律思想的再解释 ;面对法律全球化潮流的解释与选择。这种再解释必然涉及到对法律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再认识。尽管中国已开始推进市场经济、依法治国 ;中国已在新的起点上思考“法律文化”、“公民文化” ,但依然是一个“特殊的起点” ,对法律文化的解释与重构依然是个深刻的未完成的文化课题与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王红巧 《美与时代》2007,(3):120-122
英、汉语中很多植物词汇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它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作为文化意象的植物词汇的翻译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