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权在民"思想处于卢梭思想的中心,它的提出衍生自近代的"主权"概念以及古代的"公民资格"概念这两个久远的源流,卢梭根据前者对后者加以改造,反过来又以后者改造前者。这种作法的代价在于,卢梭继承了"意志"的两个异质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从属于两个截然相反的范式,即"君主"与"议会"之中。由此,卢梭的思想便具有了一种构成性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卢梭对"评议"概念的使用中显得尤为突出。概念史的这一点将能够解释现代民主的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2.
"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哈克在1972年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原著的译者在为这两个概念提供充分恰当的英语译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符合英语表达的需要,英译者们选择的译法并不系统化,因而部分地掩盖了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的重要性和广布性。因这两个概念最充分地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故只有在译文选词上保持一致性才能抓住维特根斯坦在他遗作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他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时其意义的关联性。另外,"可综观表象"是维特根斯坦欲借助其数学哲学阐明的又一重要概念,是他一生努力而未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Sinn"与"Bedeutung"这两个词开始得到研究和讨论。但各个译本对这两个词的翻译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者们对这一讨论的参与。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译本翻译状况的考察,指出这两个词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澄清不仅能够维护原文的严谨性,而且明确了"Bedeutung"在康德的真之理论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对康德先验哲学作某种语言哲学或符号学理解的前沿讨论也因此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该文旨在纠正这样一个错误,即:国内不少著述将荣格的"自我现实化"概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概念相混淆。此外,作者还将这两个概念的内容予以分别介绍,并且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12,(6):1
今年,全国宗教工作最具"牵动性、全局性、创新性"的部署,是指导支持宗教界广泛开展"安全年"、"学习月"、"慈善周"活动。这三个主题活动重心和主体都在宗教活动场所,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各地、各宗教、各宗教活动场所要按照国家宗教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这三个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8.
"德性"或"道德"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论述中,康德交替使用了Tugend、Sittlichkeit、Moralitt这三个相近的术语,并未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说明。所以一直以来,它们的中英文译名都相当混乱,给读者正确理解"德性"概念的含义增加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厘清康德"德性"概念的不同层次、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它们分别代表了"德性""伦理性"和"道德性"这三个德性层次,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处于由经验到超验逐渐递进的不同层面上。所以康德的"德性"概念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性"包含所有这三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德性"只包含第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与旧     
沈承恩 《天风》2008,(1):2-4
新的事物是不是都是好的呢?不是的. "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从时间说的,一件事物过去从来没有,现在刚刚出现,这就是一件新事物.另一层是从内容或性质说的,一样东西它的性质变得更好了,就是一样新东西.中文里,这两个"新"是同一个掌.但在新约圣经用的希腊文里,两个"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11.
新约圣经中频繁出现的"爱"是基督教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约翰福音》第21章15至17节里,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文词和来表达"爱"这一意思。有学者认为这两个词的含义稍有差别,一个所指的是"神圣之爱",而另一个则指"友谊之爱";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将这两个词看作同义词。本文从词义、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诠释分歧,得出结论认为虽然和的语义在一些古希腊语文献中有所区别,但将这种区别带入到对《约翰福音》这段文字的诠释中是不恰当的,和在此段经文中应该是无差别地表达广义的"爱"这一意思。  相似文献   

12.
闵家胤 《世界哲学》2013,(1):140-141
在哲学的全部术语中,除"哲学"本身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术语.最近因为研究和写作的需要,笔者对这两个术语做了重新审视,结果发现它们的汉译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似乎有提出来重新思考的必要. 当然,中国哲学界采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称谓已经100多年了,早就用惯了,似乎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概观西文原文,"唯物主义"英文为"materialism",法文为"matérialisme",德文为"materialismus",西班牙文为"materialismo",其余也都是这样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3.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永恒"这一概念主要在神和心灵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本文试图论证"永恒"概念在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时,其内涵并非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这一概念在神的层面上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对立,即神不需要、也不能通过时间的维度得到理解;而这一概念在心灵的层面上则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相容,心灵的永恒需要通过时间维度得到理解。本文在指出这种差异的同时,也试图解决"永恒"概念在用于心灵时与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原则相矛盾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始创的墨家学派和儒家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可见当时其影响之深远.为了阐明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对"天志"、"明鬼"、"非命"这三个观点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分析墨子宗教思想的还很少,而且在他们的分析中还认为"非命"与"天志"的观点相对立,从而得出墨子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的结论.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本文在澄清这一论断含义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表明它是不能成立的,并进而指出罗尔斯之所以会提出这一论断,是因为他混淆了"什么是正义"与"国家应当做什么"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金全  蔡志远 《学海》2011,(1):89-9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快速增长周期,即1981年至1985年的"硬扩张"周期、1992年至1996年的"软着陆"周期、2003年至2007年的"软扩张"周期。虽然这三个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但处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因此周期模式、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各不相同。这三个经济周期不仅构筑了我国增长型经济长波的主体区位,而且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加尔文神学的核心可以总括为三个词:"荣耀归与神(Glory toGod)"。这三个词屹立在他的《基督宗教训导》篇末,这可以看作对"Soli Deo Gloria"——"荣耀独归上帝"这一教理的宽泛注解。加尔文全部的神学思想,并其引导教会的行动,都可以被理解为上帝的主权这个原则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物自体是康德先验哲学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谜题。本文将考察美国哲学家塞拉斯和法国哲学家梅亚苏这两位当代实在论者处理物自体的两种方式。塞拉斯的科学实在论和梅亚苏的思辨唯物论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在后批判哲学视域下探讨物自体的不同路径("我们的"物自体和"非人的"物自体),还为我们把握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抓手。在充分考察这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初步探讨整合这两个方案的可能性,探讨一种能够同时容纳"科学之思"和"非人之思"的更宽泛的"思"。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南京市流动穆斯林人口2万多,2010年,增至5.3万,2015年,已达10万。"南京市伊协新任会长米寿江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一个庞大的人群,一个我国东部地区流动穆斯林发展趋势的缩影。这一批又一批来宁的流动穆斯林如何实现从"流动"到"安居",从他乡到故乡的转变,伊协这个"娘家人"的角色异常关键。"俩联络组"温暖着"流动的心"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